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在已有试点地区基础上,新增包括山东省青岛市等9个城市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宁波市、合肥市、苏州市成功入围,为长三角服务业开放发展注入新动力。加之此前已纳入试点的上海、南京、杭州,长三角试点城市增至6城,有望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合力。
三城各具优势
扩大开放,服务业至关重要。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8262.5亿元人民币。从行业看,服务业吸收外资5845.6亿元人民币,占比约七成。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今年2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要“优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
回顾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设立历程,2015年5月,北京率先获批开展试点,开启了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新探索;2021年4月,试点范围扩大至天津、上海、海南、重庆等4个省市;2022年12月,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等6座城市加入试点行列。随着此次9座城市的加入,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总数增至20个。
“长三角增加宁波、苏州、合肥三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缝补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关键城市节点。”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此举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升服务业扩大开放具有“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的作用,有望形成服务业发展新格局,能够为区域服务业资源的一体化联动开发、利用和转化提供强大助推力。
具体来看,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条件,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具备良好的物流基础和开放条件,在国际贸易、航运服务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此次入围试点,将进一步发挥其港口优势,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往来。
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丰硕,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推进,将为合肥的科技创新服务、高端服务业等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助力合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经济强市,制造业基础雄厚。此次入围试点,苏州将借助服务业开放的契机,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新增的3座试点城市各有优势和特色,宁波的港口物流、苏州的制造业服务和合肥的科技生产性服务资源,可以与上海、南京、杭州形成更强的互补、融合及优化结构的作用。”胡小武进一步分析称,比如,苏州的制造业能够为南京、上海、杭州的企业进行落地配套和生产出货,宁波的港口物流能够为区域进出口贸易提供更多机会和渠道,合肥的科创服务、生产性服务能够填补区域服务贸易的短板,从而实现长三角城市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水平。
“长三角新增三座试点城市,未来的发展应有各自的侧重点。”胡小武建议,例如,合肥应该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强化国际化服务能力和渠道建设,带动科技创新的全面提速。宁波可利用扩大服务业开放机会推动区域的制造业发展和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以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发展。苏州可以利用制造业的服务外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率,既赋能自身的现代制造业发展,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探索更多经验
总体来看,上述20座试点城市大多是国家中心城市或区域核心城市,拥有完善的国际交通枢纽以及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同时,几大地区的GDP均超过万亿元,具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
目前,试点示范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此前确定的11个试点省市,其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45%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这些试点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2024年,上述11个省市的服务业吸收外资达到412.6亿美元,约占全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的50.2%,覆盖了金融、教育、医疗健康、数字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
以南京为例,自2022年底获国务院批准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来,南京积极推进104条试点任务的实施,实施率超过90%。在政策引领下,服务业领域的市场活力被充分激发。同时,南京积极引进各类品牌首店,从2022年至今,已引进近千家品牌首店,其中全球首店4家、亚洲首店3家。202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5.4%;新引进首店33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4%左右;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5%、10%;同时还吸引了博西家电、麦当劳、思杰软件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先后落地。
服务业也一直是上海吸引外资增长的主引擎。
据统计,2024年上海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189.44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GDP比重78.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中设定的75%的目标。
3月17日,上海市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其中,日前印发的《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旨在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聚焦“稳增长、促就业、扩消费”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点领域,培育经济新动能,营造创新发展优质生态。
此次扩容后,试点城市已经覆盖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中西部的主要地区,并与“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相衔接。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曹贤忠指出,这种系统化的空间布局实现了对主要城市群和开放通道的全覆盖,有助于依托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形成服务业产业集群。
“为了避免开放红利过度集中,平衡开放梯度,新增的9个试点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这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补强国家战略支点的需要。”曹贤忠说。
虽然试点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的过程中,外资企业在试点城市落地仍面临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本土化适应与人才短缺等现实挑战。
对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韩永辉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为了使服务业更好地面向外资企业开放,可以在试点城市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外商投资服务平台,实现审批事项“一网通办”。
“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扩大外国人才签证的适用范围,对急需紧缺人才实行‘绿色通道’。同时,支持试点城市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并建立外资企业与本地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韩永辉建议。
在胡小武看来,在服务业扩大开放中,长三角地区一要吸引更多境内外投资,做强做大服务业产业规模和提质增效的能力。二是要激活区域内服务业的内生动力和技术水平,提升服务业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比如,要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专利的全球贸易、跨境电商贸易、国际法律诉讼、全球融资服务、生产性服务的出海等服务业领域加大投资”。
专家认为,此次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不仅是对这些城市服务业发展潜力的认可,也将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未来,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这些城市有望在服务业开放领域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