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的这份重磅文件,为何突出强调长三角这个协同?

来源:网易 发布时间:2025-07-09 浏览量:48

7月7日,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为上海在新征程上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制定了“路线图”“任务书”。全会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率先探索、形成示范,强调“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不仅有助于探寻区域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路径,而且也有利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能力,从而推动长三角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为什么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加速,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许多高新技术尚未能够有效转化为产业生产力,从而导致创新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经济产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政府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事实上,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更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战略研判和部署。

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是当前突破一体化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但从实际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难点需要突破: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协同创新的高质量技术供给不足;二是创新体系效能不高,协同创新的生态还不完善;三是企业创新地位不高,关键主体能动性不够;四是创新资源存在错配,深度融合的要素支撑不足;五是科技创新治理、基础前沿研究投入、“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科技人才培养等体制机制有待创新突破。这就要求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各省市的科技和产业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并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助力打造全球新质生产力创新高地。

如何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

加强协同,关键要解决机制问题。为此,要着力建立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动合作机制,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主引擎。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制高点,率先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全球竞争力。要合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建设,打造高端科研试验和协同创新平台,共同牵头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基础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共同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加强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协同。

(2)共同构建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协同圈。 围绕重点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创新链现代化,打造数字长三角,赋能产业创新,推动实现世界级的新兴产业集群。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物联网等高端高新产业为重点,建立需求导向的长三角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与封装技术的产业链协同发展需求,开展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

(3)共同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共同体。共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同体,是推动区域科技、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关键在“一体化”,核心在“高质量”。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链要服务于产业链,通过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则会影响需求,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4)共同完善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动合作机制。针对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合作等领域,探索建立税收分享、成本分摊等多种跨界治理的协调机制。建立特殊的投融资体制创新、共同发展基金等配套政策,为科技创新所需资金的筹措打通通道。共同确定区域内产业准入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与违法处罚标准,防止产业转移中出现污染转移。加强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实现长三角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和实施机制一体化。此外,探索长三角科研计划指南统一发布、项目联合资助和共同组织管理的协同攻关机制;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在更大范围内通用通兑;推动形成海外高层次人才互认机制等。

(5)上海要在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中发挥引领作用。产业的最高端就是研发,上海应该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按照“技术作为商品,研发作为产业”的理念,以市场化方式把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从而引领、辐射、带动整个长三角。同时,上海要借助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加速要素配置流动;要依托长三角城镇化进程,逐步完善上海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一体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此外,要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发挥城市群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体系中的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资研发机构等五大机构的作用。

(作者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