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开幕的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许昆林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落实国家区域战略,深入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协同推进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
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再次获得省政府“点题”聚焦。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阔航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长三角地区考察调研,主持召开一系列相关会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给予指引,为高质量发展擘画新篇章。
六年后,2024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重要措施,跨江融合取得标志性成果。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南通坚持跨江协同融合发展,持续放大南通“好通”“左右逢源”优势,着力做好产业创新协同、交通互联互通和服务同城同质“三篇文章”,更深层次对接上海、更宽领域融入苏南,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互联互通 交通一体拓广度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纵览长江南通段,纳入《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的8条过江通道中,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大桥3条过江通道连接两岸,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和崇启长江公铁大桥3条通道建设“进度条”加快刷新,预计2028年建成;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大临工程顺利启动、崇海通道也正深化规划研究,这意味着,未来,在南通166公里江岸线上,每20公里就有一条过江通道。在万里长江最宽处,一座座刷新全国乃至全球纪录的“超级大桥”宛若巨龙腾跃,飞架南北,加速打通南通“向南通”、实现交通一体化的“任督二脉”。
跨过天堑,一通百通。以“八龙过江”格局为基础,南通充分发挥自身交通区位、江海岸线、广阔腹地等优势,同步推进“通道、枢纽、网络”建设,进一步放大过江通达的辐射功能,高质量打造襟江带海、联通内外的交通枢纽体系,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月10日上午,洋口港至南通高速公路洋口港至如东城区段也通车运营,开启洋通一期和洋通二期联动发展的新篇章。同日,连接崇海、海太过江通道和沪苏通长江大桥的南通绕城高速正式投入运营。“绕城高速建成后,能有效分流沈海高速和沪陕高速交通量,提升区域通行条件,尤其对通州市民来讲,每个乡镇都能就近上高速”,通州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曹杨国介绍道。
随着南通绕城高速和洋通高速二期的同步开通,南通高速公路总里程已刷新至564公里,名列全省前三。同时,通沪高速启东至启隆段及通州湾至常熟高速公路通州湾至通州段、通州至海门段等3条高速正加快推进工可研究。通沪高速吕四至启东段、东如高速、苏通二通道等高速公路已经新增列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南通“三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络,“一环接苏南、二环连浦西、三环通浦东”的路网格局正加速成型。
在畅通区域路网内外“循环”的同时,“轨道上的长三角”也呼啸而至。南通先后建成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等,铁路总里程达到428公里,居全省前列。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南通与苏锡常、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乃至长江中上游和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实现1小时直达上海、2小时畅达上海大都市圈、3小时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比如我六点钟下班,我坐7点高铁, 基本上8点半就能到上海家里,‘撸’上狗狗。”现居上海的任倩雯就职于上海一家汽车科技公司位于南通市北高新区的子公司,便捷的城际交通让她选择成为了“跨江通勤”一族,“下了班还能跟在上海的朋友约个饭,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个生活的小确幸了。”
此外,南通还充分发挥江海联运优势,打造立体交通枢纽。南通积极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南通港建成5万吨级以上泊位36个,通航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全港60%的货物为长江中上游以及长三角其他地区中转服务,沿江形成矿石、煤炭、粮油等大宗散货重要中转基地,沿海形成LNG能源基地,接卸能力单体规模全国最大。空港方面,兴东机场实现与上海虹桥、浦东机场空管一体化,年旅客吞吐量突破 400万人次,创通航以来最高记录,南通新机场前期工作也正稳步推进。路,越织越密;人,越走越亲。
目前,南通50%以上的企业在上海、苏南有合作关系,超过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70%的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苏南80%的高校院所有协同创新的合作关系。
南通跨江交通的主动脉——苏通大桥节假日车流量高达13万辆,已接近设计流量的2倍,沪苏通大桥建成通车4年,车流量累计突破3428万辆。像任倩雯这样的往返长江两岸的“跨城通勤族”“周六工程师”正变得多来越多。
一条条沟通南通与上海、苏南的健康班线、人才专线、旅游专线、农副产品直通线,勾画了两岸“同城”的幸福生活新画卷。从一江两岸到大桥两端,从被天堑阻隔的“交通末梢”到全国性交通枢纽,曾经的“难通”早已转变为“好通”,并跃升为“畅通”,南通正以交通互联互通为先导,开启与上海、苏南产业创新协同协作、服务同城同质新阶段,拥抱高质量发展“左右逢源”的“黄金时代”。
产创共进 跨江协同加力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产业协同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南通与上海、苏南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合,重点发展的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产业,与上海“3+6”重点产业、苏州的四大主导产业体系相匹配,产业链供应链互补性强,目前,南通每年新招引的项目中有70%来自上海苏南。
随着南通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攥指成拳、形成更大发展合力,成为推动跨江融合再“深一度”的关键。对此,南通正不断探索创新协同模式,加快写出“优解”。
走进在位于市北高新区的比博斯特南通制造中心,记者看到,用于汽车智驾系统的Onebox线控制动系统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比博斯特是一家智能线控底盘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为全球汽车市场提供智能底盘核心零部件、底盘域控制器和自动驾驶相关技术服务,目前南通制造中心的全栈智能制动产品年产能达160万套。
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比博斯特下设北京、上海两大研发中心,之所以将研发成果落地生产的制造中心建南通市北高新区,首要考虑的是地理位置紧邻上海,缩短了生产与研发两端的距离;此外,市北高新区通过集聚资源要素,重点布局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吸引了许多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也为企业落户发展提供了信心。
而像比博斯特这样“上海研发,南通制造”的模式,在市北高新区已是常态。
2010年,南通拿出主城北翼5.24平方公里,引入上海市北高新集团品牌,合作打造市北科技城项目。沪通双方跳出行政区划思维,推动产业项目在两地双向布局,资金、人才等要素跨域流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市北高新区已经形成由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生命大健康等组成的“3+1”主导产业体系,累计招引企业超300家,吸引投资逾400亿元。而在这其中,约40%来自上海、60%以上在上海有产业链合作关系、70%的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协作。
“科技城形成了上海、南通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吸引上海优质科创型企业落户市北科技城,取得明显成效。上海的人才在南通创业,上海的科研成果、优质项目在南通实现产业化,形成了‘前店后厂’‘研发在静安,转化在南通’‘市场销售在静安,服务中心呼叫中心在南通’的生动局面。”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政企事务部经理高建介绍。据了解,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已获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不仅是在主城崇川,如今,中瑞(如皋)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上海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东久生命科技产业园、开发区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等各类跨江合作园区遍布南通各板块,截至目前已建有跨江合作园区19个、落户亿元以上项目数323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跨江合作实现全覆盖。
为弥补县域科创资源先天不足的发展短板,近年来,如皋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实行“一线孵化+如皋转化”的“双飞地”创新发展模式,聚焦上海等创新要素富集地建设飞地孵化器,累计孵化科创项目52个,推动霖鼎光学等16个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唱响了“上海孵化,如皋转化”的“双城记”。
多种电子证照亮证互认、不动产登记跨省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近年来,为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反映的异地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南通从用户视角出发,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助推跨省通办服务快速落地见效。跨省通办服务专区在全省率先进驻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省率先上线远程虚拟窗口异地收件模式,16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此外,我市还积极推进长三角电子证照推广应用,在不动产、公积金、医保、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实现身份证、结婚证、驾驶证等14类个人电子证照及营业执照、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等13类企业电子证照在长三角的互认共享,865项市级申请材料、17959项县级申请材料可免于提交,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上海优质医疗资源集聚,过去南通人患疑难疾病,不少都会选择到上海就医。为更好满足市民“去名院、找名医”需求,南通探索实施“医路沪通”行动,通过合作办院、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将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引到市民“家门口”。目前,南通市29家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均与上海名院名校建立合作关系,156个科室均与上海各大医院对应科室建立合作关系。
南通江海风情独特,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乘“好通”之风,南通正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文旅互动,每年组织文旅企业连续8年参加上海旅游销售洽谈会、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长三角文旅惠民市集等活动。同时,打造“四季好玩”文旅线路,发布优惠奖补政策,推出跨市通用畅玩的“文旅一卡通”,吸引长三角和全国各地的游客追江赶海到南通。据相关部门预测,2024年南通预计实现旅游收入902.8亿元、接待游客7487.4万人次,分别增长13.5%、15.1%。
市委书记吴新明在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上指出:“发展的每一个起势之时、紧要之处,往往伴随着重大机遇:长三角一体化是南通发展的最大机遇,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是南通发展的最大势能。接续奋斗开新局,必须乘国家战略之势而上,把‘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殷切勉励转化为南通崛起长三角的现实图景。跨江融合是南通抢抓机遇的必然选择,要放大南通‘好通’、‘左右逢源’优势,在共建协同区中精准落子,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中出新出彩,争做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