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旅文体展联动,“轨道上的长三角”上新,2024上海经济信息量很大!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5-01-17 浏览量:35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表示,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可以用4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好”、“升”、“快”、“进”。预计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左右。就业物价保持稳定,预计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持平。质量效益稳中向好。

2024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650万亿元,持牌金融机构增加到1782家,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成立,上海期货交易所铅、镍、锡和氧化铝期权实现上市。

全力落实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启动运行,预计2024年三大先导产业工业产值增长11.9%。

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正式投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建设,第七届进博会圆满成功举办,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800.1亿美元。

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591.2亿元,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增速1.7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揭牌成立,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30%,42家金融机构实现数据合规出境。2024年1-10月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24.7万亿元,占到全国结算量的47%。

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介绍,

推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若干措施,上海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指标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累计推出近200万个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2024年,一批大国重器亮相上新,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首航,C919大飞机累计交付16架。

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165万辆,推广规模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数转绿化走在全国前列,5G基站密度、千兆光网建设等指标全国第一,智能制造发展指数位列长三角城市榜首,入选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市区协同”建设首批11个区级千亿级产业集群,累计培育1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飞机、船舶海工等5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4年,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取得了“一次申报、双边通关”、跨境电子发票互操作等10项制度创新成果,建设国际智库联盟、合作研修中心等国际化交流平台。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总体方案获批实施、功能性项目开工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和海关监管办法等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市商务委主任朱民介绍,

从年初开始实施汽车、家电的以旧换新,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上海进一步加力扩围,将补贴品类增至7大类106种。发放“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参与的餐饮商户超1.5万家,集聚式、家庭化外出就餐成为申城新话题。

举办一节六季促消费活动,“首发上海”、“上海之夏”成为上海消费市场新品牌。“上海之夏”活动期间外卡消费总额同比增长68.2%,离境退税平均客单价超3万元。

2024年,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达4.4%左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都开启了“加速跑”。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4》中,上海-苏州集群排名位列全球第5位。

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区块链、量子计算、6G等前沿领域,加强前瞻布局,加快未来产业培育。

设立并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根据胡润榜最新排名,2024年上海独角兽企业新晋10家,位列全国第一,总数达65家,全国第二;上海瞪羚企业数超过旧金山,达67家,全球第一。

2024年12月22日,上海港第5000万标准箱完成装卸,创下全球港口最高纪录,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机场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货邮吞吐量跃升为全球城市第二;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在本市作出裁决,实现该服务领域零的突破。

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介绍,

持续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推进更高水平公交都市建设。2024年,沪苏湖铁路、17号线西延伸建成通车,市域线机场联络线成为多模式轨道交通大家族的一员,与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一体衔接,共同构成外联内畅、层次清晰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北横通道“大动脉”全线贯通运营,使交通流量更为均衡,路网更具韧性。去年全年,重大交通工程投资完成95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交通始终为稳增长、促发展保驾护航。

拓展“随申行”功能,推出联程日票等服务。推动上海-苏州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牌照互认、道路互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供应链体系,上海港成为国内首个拥有绿色甲醇船到船加注能力的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