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六业千亿”行动方案

来源:黟县宏村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5-08 浏览量:38

为贯彻落实黄山市第七次党代会和《中共黄山市委 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黄字〔2021〕13号)精神,认真组织实施百镇千村万户增收富民工程,以产业之实推进富民强村,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现结合黄山实际,就推进全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两强一增”行动为统领,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以全产业链打造为核心,以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路径,组织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六业千亿”行动计划,强化创新引领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形成“徽茶产业链条最强、中药产业品质最优、养殖产业特色最显、林特产业价值最佳、农旅产业乡愁最浓、数字产业赋能最高”的发展格局,为建设产业强、百姓富、环境美的幸福新农村,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生态引领,品质赋能。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发展品质农业,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品牌赋能。依托绿水青山、乡土文化等本土特色资源,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打响“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品牌体系。

市场导向,数字赋能。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农村“双招双引”力度,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农民主体、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融合发展,科技赋能。强化科技对乡村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快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推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二、发展目标

按照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要求,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严格管护粮食生产功能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布局徽茶、中药、养殖、林特、农旅乡愁、数字乡村等六大产业,加快建成种养、加工、流通、旅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乡村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

——实现徽茶产业链条最强。提升“中国名茶之都”形象,建设徽茶产业集群,创建美丽茶村,徽茶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不断升级优化。全市实现茶叶产量5万吨,一产产值56亿元,发展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综合产值300亿元。

——实现中药产业品质最优。挖掘“中国御医之乡”精髓,促进康养文化弘扬光大,创建“徽五味”(黄山贡菊、徽灵芝、绿萼梅、祁白术、祁黄精(多花黄精))道地药材品牌,建成皖南绿色生态药源基地。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25万亩,实现综合产值70亿元。

——实现养殖产业特色最显。传承“徽州味道”,壮大特色养殖业。发展皖南花猪等地方品种生产基地,创响“中国蜜蜂之乡”品牌,打造全国最大的黄山臭鳜鱼加工基地和流通集散地。全市养殖业综合产值达150亿元。

——实现林特产业价值最佳。围绕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发展一批三潭枇杷、三口柑桔、徽州雪梨、黄山猕猴桃、富岱杨梅等最美果园。立足山地优势,建设一批香榧、油茶、山核桃、香菇、木耳、萱草(黄花菜)、山蕨等标准化“小产区”。打好“中国特色竹乡”品牌,提高笋竹产品附加值。全市林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

——实现农旅休闲乡愁最浓。围绕黄山全域旅游,打造“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品牌,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实现产村融合发展。全市乡村农旅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50亿元。

——实现数字乡村赋能最高。农业物联网推广示范覆盖所有区县,农村电商实现线上网销农产品品类全覆盖、行政村农产品电商服务全覆盖,农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加快,全市形成以行政村为结点的“三农”服务“一张网”。全市数字乡村产业综合产值达70亿元。

三、重点工作

坚持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着力推进徽茶、中药、养殖、林特、农旅乡愁、数字乡村等六大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做强徽茶产业。围绕“中国名茶之都”,高质量建设徽茶产业集群,实施茶园全域绿色防控,推动茶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点打造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绿(出口眉茶)、歙县大方、歙县滴水香、黄山松萝新安源、黄山白茶、黄山珠兰花茶、黟县石墨茶十大特色产品基地。集聚发展多茶类开发与精深加工,大力研发夏秋茶新产品。加强与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合作,强化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形成茶企、茶农、茶商共闯市场新格局。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合作,不断提升黄山茶业在国际上的行业地位。推行“旅游+茶业”“生态+茶业”,深度融合茶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发展名茶之都新兴业态。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茶园亩产值7000元以上。

(二)做优中药产业。支持发展药食两用品种,稳定发展特色道地药材,引导发展高效药材,开发保护珍稀药材,重点发展祁黄精(多花黄精)、绿萼梅、徽灵芝、山茱萸、祁白术、杜仲、厚朴等珍稀中药材,支持申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深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道地和珍稀濒危药材品种选育、种苗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着力打造黄山贡菊、祁黄精(多花黄精)两个道地药材产业带,建设一批菊花、祁黄精(多花黄精)、绿萼梅、徽灵芝等中药材产业强镇。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自然人文景观,推进中药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中医药养老康复与养生旅游基地。全市培育中药材市级龙头企业25家,组建中药材产业联合体6家。

(三)做特养殖产业。坚持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规模化、数字化、基地化“六化引领”,推行养殖业“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重点发展皖南花猪、皖南中蜂、黄山黑鸡、黄山小黄牛等地方畜禽品种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徽州火腿”等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利用“中国蜜蜂之乡”国字号品牌优势,着力将黄山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蜂产品和蜂具加工物流集散地。创响“山泉流水养鱼之乡”品牌,积极支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建设一批集休闲、观光、渔家乐于一体的黄山泉水鱼基地。依托臭鳜鱼加工龙头企业,打造臭鳜鱼加工产业集聚区,实现黄山臭鳜鱼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做精林特产业。加强特色干鲜品种的技术推广,提高设施栽培应用水平,建设高效、精品、生态果业,培育三坑(三阳)山核桃、三口柑桔、三潭枇杷、富岱杨梅、徽州雪梨、黄山香榧、黄山猕猴桃、太平雷笋、问政竹笋、徽州香菇、徽州木耳、永丰萱草、黄山山蕨等区域特色产品。在深山区、半山区重点发展竹园、油茶、箬叶生产基地,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加工、流通和销售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展林药、林菌、林茶、林菜、林果等林下种植,打造一批高效林下经济示范点。依托丰富的竹园、果园、食用菌(菜)等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农事体验等项目;积极开发森林古道和黄山古树之旅、山里人家民俗风情游、“林家铺子”山林文化游、农事风俗体验游等特色产品,“旅游+林业”实现综合收入50亿元以上。

(五)做美农旅乡愁。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行政村、乡镇为单元,以景区化打造为标准,整合美丽乡村、自然田园景观、百佳摄影点、中国传统村落、特色文化旅游、精致农业等优势资源,打造20个市级农旅特色产业乡镇,创建100个左右具有黄山特色的A级景区村庄,培育5000个农旅经营主体,带动5万以上劳动力就业。围绕乡村旅游布局,规范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民宿、农耕农事体验、休闲渔家、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等。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伴手礼。

(六)做活数字乡村。抓住“新基建”机遇,以歙县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和黟县、徽州区西溪南镇、休宁县鹤城乡省级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农村电商示范镇,搭建农产品直供直销平台,建立田间到餐桌的智慧营销网络,支持快递企业进村,将物美价廉的农副产品带出“田间地头”。加快建设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宅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库。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全面推进茶叶、菊花、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运用手机“新农具”、数据“新农资”、直播“新农活”、网红“新农人”的网络经营新模式,引导特色村镇建云上云,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销售、采购全过程上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将乡村产业发展重点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和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市、区县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配强工作人员,全面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方案,一个团队,一个技术支撑平台,一批配套政策”的要求,推进实施“六业千亿”行动计划。各区县要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各项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落实。落实好中央和省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和利用发改、税务、财政、地方金融、市场监管、自然资源和规划、电力等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行业新政。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建立农业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市县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重点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发展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积极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提标扩面增品,提高商业保险的覆盖率。

(三)健全投入机制。统筹使用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支持“六业千亿”行动计划。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经费(调整优化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茶产业专项资金、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等涉农资金)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区县财政要安排资金,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资金奖补实行申报制,具体申报办法由主管部门依据六业实施方案另行制订。建立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库,每年筛选重大涉农项目入库,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持续优化市级特色版信用信息平台功能,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入驻平台,加大对信用主体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力度,推动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四)扩大农业投资。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围绕茶叶、菊花、中药、特色养殖等地方性优势产业,开展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产业,与农业主体联合建设产业基地、加工企业等,实现加工在乡、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引进布局一批建设起点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重大农业项目。用好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平台,全力做好“双招双引”工作,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企业、优秀人才签约落户,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双招双引”量质齐升。

(五)推进品牌建设。用好农交会、农博会、鱼博会、黄山茶会、农民丰收节、供销年货节等展示展销平台,加大黄山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宣传营销力度。推动“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等品牌融合发展。启动农产品区块链溯源平台建设,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田园徽州”绿色农产品公用品牌影响力,引导品牌主体申请注册商标,争创知名品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黄山贡菊等公用品牌保护,提升品牌社会公信力。积极支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六)强化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在新品种引进选育、农业集成技术、绿色发展模式、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加强黄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科技特派员带项目、资金、技术和成果服务乡村产业。按照“对标欧盟、比肩欧盟”工作要求,实施化肥农药严格管控五年行动,建立健全农药集中配送、农资“智慧监管”、农产品质量追溯、网格化质量管控、农残监测“五大体系”。积极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举办市级优质农产品评选活动,推进长三角最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为乡村发展培育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