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之“美”——宣城市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综述

来源:安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4-01-04 浏览量:19

在泾县查济村流连粉墙黛瓦,在宁国山门村打卡四季花海,在宣州朱桥乡“揺橹小镇”体验梦里水乡,在绩溪伏岭村回味徽韵乡愁……在宣城,每个村都有属于自己的美。

2023年以来,宣城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和美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建设彰显山水徽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作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宣城的“基础工程”。

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乡村的美丽嬗变在宣城接连上演。

村景焕发新颜,产业串珠连片,新风扑面而来……

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动人画卷缓缓铺展。

淬炼底色 向“美”而行

田园屋舍、花木葱茏,走进广德市邱村镇白云村,乌瓦白墙掩映在茂林修竹中,村内三色彩虹路像一条流淌的音符将白云老街、党史纪念馆等一一串联,现代时尚元素与乡村原生态文化在这里共融。

“环境翻天覆地,泥巴路没了、老旱厕不见了、空气清新了……”村民刘术坤站在自家院子里,向记者细数着变化。

这里一度曾是矿渣成堆、污水横流的“后进村”,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如今面貌焕然一新,矿山成景区、村庄变公园……“后进村”化身“后劲村”。

“靠的就是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再盘活资源推动产业振兴的‘两步走’战略。”白云村党委书记卢萍道出改变和发展的思路。首先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入手,招引八方人气,这是第一步。进而汇聚资本、项目,发展生态产业,这是第二步。

污水处理、道路硬化、河道整治……让老树老路、老街老房、老塘老亭“故事再叙”,白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充分挖掘村历史文化,结合村庄道路房屋河流布局,将百舍塘、双塘、朱氏家训、王明秀古屋、白云老街、党史纪念馆等蕴含人文价值的景观点进行串联,焕发出宜居宜游的美丽新颜。不仅抖落满身尘埃,更是实现华丽转身。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白云村的发展路径在宣城绝非个例。

2023年以来,宣城大力实施乡村生态提质行动,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以“绣花功夫”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稳步刷新村容村貌“高颜值”。

——突出一村一韵。坚持以旧村改造为主,保护村庄的乡土风貌、自然肌理、老屋旧宅、田园风光。再突出各个村特色和唯一性,打造出最大亮点。

——聚焦系统治理。打造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全面实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以“精品示范村、民宿集中村、人口聚集村”等为重点,高标准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打造处处有景、各美其美的星级乡村。

——狠抓基础设施。着力营造便利农村生活,同步推进供水、电网等“老基建”和5G、电商、冷链物流等“新基建”,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和统筹配置力度,推动乡村软硬件水平全面提升。

这是浓墨重彩的美好愿景——

在泾县章渡村,一批沉寂多年的老屋重现昔日光彩。

在广德金鸡笼村,万亩茶园变身“打卡地”,茶旅融合风景新。

在郎溪官桥村,绿色村庄成了招引产业的“香饽饽”。

……

坚定不移向“美”迈进,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023年,宣城共建设各级美丽乡村中心村717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6.9%,其中省级中心村511个、行政村覆盖率达69%;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重点示范村152个;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3.2%;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创建各级“最美庭院”18万余户。

向“美”而行,又岂止是“颜值”焕新。

美乡村的“后劲”还在后头呢!

产业先行 各美其美

春赏千亩玉兰,夏看百亩荷花,秋游粉黛花海,冬踏银杏落叶。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如今已是远近有名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登上迷你”观光小火车”,伴随着呜鸣汽笛声,在四季花海中体验穿梭,独特的风景吸引着众多游客专程前来打卡拍照。

好生态催生出新业态,这个昔日闭塞小村庄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借助当地古树名木众多的独特优势,规划“以花为媒”,发展“彩色农业”。先后打造四季花海、“网红草”粉黛田等11个特色休闲观光项目,并将景点慢慢连成片,不仅给村里带来了绝佳景致和发展活力,也给村民们送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2023年国庆期间,我村吸引了3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村集体增加了15万元左右的经济收入。”用山门村党委书记王成的话来说,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村子成了大景区,也成了村民们共同的大产业。

2023年山门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20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产业发展前景好,村民干劲自然足。如今的山门村,光农家乐就开了10多家。乡村旅游不但给村子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财气,当地红薯、银杏果等特产产品畅销,更是让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

徽州臭鳜鱼、狮子头、红烧土猪肉……作为徽菜发源地的绩溪,2023年以来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集群发展,在长安镇大谷村构建起“国资投建+民企运营+利益链接”机制,让传统徽菜加工实现了标准化、工业化生产,产品现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600多家餐馆。

从“一道菜”到一个产业,对大谷村来说一头连着田间、一头连着餐桌,串起的是全村一二三产融合的价值链。该村预制菜加工项目预计年产值达300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90万余元。

新产业串珠成链,新业态各美其美。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宣城按照一县一特色、一村一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充分挖掘土特产的价值和潜力,为广袤乡村注入澎湃动能。

——做大特色优势。坚持内培外引打造“龙头”、做强“链条”,围绕家禽、生猪、小黄牛、茶叶、林特产品、特种水产等优势产业,抓好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预制菜产业,精心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丰富乡村业态。突出文旅融合,围绕多元需求,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大力发展露营、研学等旅游新业态,做好“旅游+”“+旅游”文章。组织开展旅游风景道、避暑旅游目的地、精品民宿主题村创建,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品质。

——壮大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实施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用好用活资金政策,支持盘活闲置资源、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联农带农富农项目,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这是目标清晰的精准谋划——

坚定不移向“高”攀升,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2023年,宣城乡村旅游业持续升温。前三季度,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2784个,从业人数7万余人,接待游客141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9亿元,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5元,同比名义增长8.9%;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49.5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0.9%,排名全省第二。

要素加速汇集,产业各美其美。

宣城乡村就是干事创业的热土。

培根铸魂 美美与共

“参加人居环境整治、为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都可以得到积分,10积分就相当于10元钱呢。”旌德县白地镇白地村村民汪长根正在“积分超市”兑换“战利品”。他口中的积分正是白地镇激活乡村文明新风的新招——“乡村振兴积分制”。

与白地村欧德福生鲜超市合作,设立“积分超市”,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党建、平安建设、新风堂、殡葬整治等建立积分体系,鼓励村民主动参与获取积分。按照标准量化考评,每月镇村组织工作人员集中开展积分评分。

对于村民来说,“积分制”是实实在在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

“我们希望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的方式,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不断培育文明乡风。”白地镇镇长龚幸体会更多。2023年,白地镇有2个村294户村民前三季度共评定19123积分,兑换19182个商品。“争做公益的多了,熟视无睹的少了;争当先进的多了,甘做落后的少了。短时间下来,村民的精神面貌都有很大变化。”

通过积分公示,村民之间还出现了你追我赶的“攀比”场面。

小“积分”打通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和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其实,在宣城各地,像这样的积分制早已不是新鲜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仅是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随着和美乡村建设走深走实,各地纷纷创新方式方法,厚植文明乡风。

——建立“百姓评理说事点”,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成立村民协商委员会,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

——新风堂引领新风尚,移风易俗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这是凝心铸魂的生动图景——

坚定不移向“美”看齐,乡风文明“和”音更“亮”。

2023年以来,宣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相融合,凝聚起和美乡村建设强大正能量。

——深入推广“道德积分制”做法,全市354个村开展“道德积分制”试点,截至目前累计兑换近9万人次,兑换物资107.7万余元。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将移风易俗纳入《宣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动全市746个行政村修订村规民约,其中637个行政村增设违反移风易俗约束性条款。

——弘扬时代新风,全市746个行政村共建成“新风堂”734个、占比98.4%,借助“新风堂”操办红白喜事1052场、1.9万余桌,为村民节省办理酒席资金1700余万元,节约群众礼金300余万元。

和合之美,美美与共。

站在高质量发展崭新起点,美丽中国“宣城样板”建设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