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陶信海(右二)在教唱非遗采茶灯
走近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区松塘村村头,耳旁传来一声声醉人的采茶灯唱腔。
“七彩云霞照松塘,文明之风到处扬……”细细听来,古老的江南采茶小调已植入时代新词。循声推开村党群活动室大门,身为党员的非遗传承人陶信海字正腔圆地给村民们做示范。
作为马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宋代的松塘采茶灯可不简单。1952年,上海华东越剧实验团12名创作人员曾进驻松塘村采风,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搜集创作素材。
“非遗要传承,更要发展,要充分发挥它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陶信海告诉记者,下一步,要将村里好人的事迹编成唱词,在全村营造“唱好人、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氛围。
陶信海的想法自然得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华的力挺。王华说,松塘村之所以能成为“安徽省首批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安徽省美丽乡村中心村”“马鞍山市十佳乡村振兴示范村”,非遗采茶灯功不可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的文化力量。
一台传承了700多年的采茶灯,是怎样被赋予时代内涵而重现光彩的?又如何在非遗村的善治之路上发挥以文化人独特功能的?
一台古戏与一位老党员的文化奉献
台上,村民演员盛装出演,精彩不断呈现。台下,村民观众一脸陶醉,掌声此起彼伏。每每看到此番情景,陶信海心里就会澎湃起来。
村民们说,没有陶信海,也许就没有采茶灯的重生。
松塘村,地处江南丘陵。相传宋代年间,这里曾大面积种植茶叶。白天忙采茶,晚上忙制茶,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形成了一种采茶歌谣,后来发展成为采茶灯。然而,采茶灯原先全靠“老梆子”们口口相传,一度濒临失传。
让陶信海至今还留有深刻印象的,是1966年在松塘村举办的最后一场大戏。两盏汽油灯一亮,从第一天早上五六点,一直唱到第二天晚上八九点,28个剧目轮流上演,吸引了十里八乡上万村民前来观看。这在他心中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
1969年,陶信海参军入伍。1975年退伍回乡,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干部。12年前,退休后的他不忍采茶灯失传,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挖掘、搜集采茶灯的词曲,整理出8万多字的采茶灯唱本。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他将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内容加入词库,极大丰富了采茶灯曲目的时代内涵。他自己掏钱购置了戏冠、戏服,又不顾年迈,悉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演员。2012年,濒临失传的采茶灯,又重新活跃在了新建成的乡村大舞台,同年,陶信海成为松塘采茶灯非遗传承人。次年,松塘采茶灯被评为马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茶灯来源于民间,老百姓在哪儿,培训课就开到哪儿,小黑板就随身带到哪儿。”如今,72岁高龄的他办起了采茶灯非遗传习基地,培养少儿学员19人,发展义演团队成员近40人,先后被授予“安徽省首批乡村文化带头人”“马鞍山市优秀乡村文化带头人”“当涂县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正因为我年纪大了,所以在看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时更感到时间的宝贵。人虽然老了,但党员的身份不会老,我会继续干下去。”陶信海语气铿锵。
一颗红心与一个党支部的文化借力
“家家户户小楼房,绿树成荫一行行……”眼前的松塘村,和新编采茶词唱的一样,连县城里的人都看着羡慕。10年前,松塘村就是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观摩点。
“党员陶信海多年辛劳复兴一台戏,就是没有忘记与民同乐的一颗初心。”王华说,10年来,村党支部不敢懈怠,从“惠民文化”中借力,以“惠民党建”为抓手,把广大基层党员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惠民党建”从文化中借力,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基因,就有了有声有色的精彩。
得益于整建制“农村变社区”,松塘村旧貌换新颜。可是,一系列的新问题、新需求也随之而来。
“安居后的第一件事是乐业。”年过半百的村民高邦霞说,家里的6.77亩土地流转给园区的农业企业后,通过村里的劳务合作组织,在广美园艺找到一份工作,每月有4000元的工资收入,丈夫自谋职业,收入也不错,子女在城里上班,全家每年还有6093元的土地流转收入,生活过得很开心。原来,为帮助土地流转后的村民充分就业,村里实施“惠民就业”工程,村级劳务合作组织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信息采集、就业培训、岗位推荐一条龙服务,就地就近转移劳动力350余人,实现了“只要有意愿,就会有岗位”的就业目标。
“‘惠民菜园’这事办到了大家心坎上。”一早,村民何昌明就来到他家的一分菜地里釆摘蔬菜。原来,全村整建制“农村变社区”后,虽然在家门口也能买上菜,但那种沾着露珠的新鲜劲没有了。渐渐地,就有村民按捺不住了,在小区的旮旯里种起了菜。起初,村干部再怎么管,效果就是不理想。村党支部一班人动起了脑筋。村集体返租倒包利用率不高的40亩地,并出资格田,兴修水渠,硬化田埂,每户标准统一为一分地大小,年租金90元。很快有300来户村民自愿认领。自从有了“惠民菜园”,何昌明充实多了,从此全家6口人不用再买蔬菜了,一年至少省下2000多元。“惠民菜园”不仅乐了村民,还美了小区,私开菜园现象不见了,绿化、美化、亮化上了新台阶。
“有了这个‘惠民食堂’,年老体弱的村民再也不用为做饭发愁了。”87岁的李名荟端着打好饭菜的餐盘,坐下有滋有味地享用起来。每天临近饭点,村里30多位有需求的老年人就陆续来到惠民食堂,聚在一起吃饭、聊天。
……
惠民实事做了一桩又一桩,与村里大办“惠民经济”分不开。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该村因地制宜,通过资产盘活、农旅融合、特色产业、劳务经济四种模式,走出一条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2022年全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70万元。
一股正气与一个善治村的文化熏陶
“采茶灯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教化功能是它的核心生命力。”陶信海打开最早的宋代唱本,里面就有不少关于行为规范的内容。他说,新编的唱词与现代人的行为规范更加息息相关,这就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说到采茶灯的文化熏陶,王华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别看采茶灯只是一台戏,背后是义务付出、人心凝聚的民风村风;对村党支部来说,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意愿和能力的表现;对乡村治理来说,德治是善治的支撑,而德治的基础则是文化熏陶。
正因为如此,村里在办公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把最大最好的空间让出来,办起了非遗传习基地、乡村大舞台、移风易俗馆、党群活动室、老年学校等公共活动场所。
确如王华所说,采茶灯里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先进文化相融合,最容易在村民心中留下文明的种子。
被誉为“最美茶水姐”村民李贵芳的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那是2018年初,因大雪高速封路,马芜高速当涂出入口两旁滞留了大量货车。由于高速路口地处郊区,司机们很难寻到热开水。看到这么多滞留的货车和驾驶员,她坐不住了,烧好20多瓶开水,装满三轮车,一路边骑边推,送到每一位司机的手中。连续三天,她坚持送了180多瓶开水,为近300人次的货车驾驶员送去了冬天的温暖。
村民高邦国、高荣庭见义勇为的事迹同样令人动容。一位司机驾车不慎滑入村口的凤凰湖中,路过的62岁村民高邦国见此情形,毫不犹豫地跳进湖中,助其安全脱险。面对一位老人落水,年轻村民高荣庭同样毫不犹豫出手相救。
“好民风是善治的基础,也是善治的体现。”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治国说,作为全省首批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松塘村的示范意义在于,以培育惠民党建文化为抓手,构建法治、德治、自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松塘村,处处能感受到惠民党建文化的浓墨重彩。全体党员“戴党徽、亮身份、做表率”,在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中,党员志愿先锋队、志愿服务队“站出来,冲上去,顶得住”。法治方面,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制度,让法律围绕在村民身边。自治方面,成立村民议事会,出台村规民约,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有效治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