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乡村如何振兴?钱哪来、地咋改、谁来干?答案都在这!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19-01-05 浏览量:13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激荡在广袤乡土大地上最为动人的梦想,这是回旋在每个农民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擎画出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铿锵乐章。

可钱哪来?

地咋改?

谁来干?

面对新时代提出的乡村振兴之问

马鞍山不畏艰难、凿路前行

在实践中

探寻出一个个破题“密码”

激活“人地钱”三要素

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钱哪来

产业发展需要钱,脱贫攻坚需要钱,村容村貌改善需要钱,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钱……不过,在马鞍山的广袤大地上,“来钱道儿”并不少。

一年多之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涌向当涂县石桥镇永新中心村。“环境卫生问题整治需要人力还好办,可要想村子真正美起来,基础设施还得建好,哪项不需要钱?”该村村民理事会会长杨开宇头疼得紧。很快,他不头疼了。政府投资430万元,实现水泥、柏油路户户通;新建维修改造公厕6座,农户改厕56户;污水管网铺了起来,新建了污水处理站;还有路灯安装、环境绿化、村中央公园……项目一步步进展,村容村貌大变。“如果没有好政策,这事办不成。”

▲含山林头镇污水处理厂

的确,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中央、省、市相关惠农政策,公共财政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实施行业间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特别是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来,实施了各种专项补贴、以奖代补等政策。据统计,2018年,市县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9.21亿元,全力保障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建设。

享受同样的“政策雨露”,有的地方把钱“捆起来花”,引入社会资本,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方田,上半年养虾,下半年稻鱼共生,“金稻渔”模式既实现稳粮增收,又保护了农田生态,带来多赢效益。

今年以来,市级财政列支“金稻渔”工程600余万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2500余万元,仅5个月,产业规模已达1.2万亩。下一步,我市将深入推进“金稻渔”“35113”工程:即用3年时间,建成稻渔种养生产基地5万亩,每亩产1千斤稻、创造1万元产值、获得3千元利润。

在社会资本不断涌入的过程中,金融活水作用不容忽视。在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官塘村,“户贷社管、合营发展”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因实现年户均增收约8200元而备受瞩目。133户贫困户抱团成立专业合作社,集中665万元小贷资金,与村集体、国有同创公司共同成立了思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建立石斛产业扶贫基地,实现石斛产业开发、生产市场化运作,3年间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盈余30万元,更让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与此同时,当涂县黄池镇三星村的种植大户郑德宇拿到了农业银行“劝耕贷”担保贷款20万元,坐享轻抵押、轻担保、放款快、利息低等优势;含山县设立500万元规模的扶贫贷款专项担保资金,通过“担保基金+信贷”的模式,撬动5到10倍的信贷资金,投资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实力……

▲黄池食品(集团)公司生产线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出金融新产品,大力推进“劝耕贷”扩大试点,创新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机制,积极推广农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构建“政、银、担”合作的农业信贷担保新模式,去年以来,已为25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970万元;不断开发特色农业保险,支持县区开发水产、畜牧等高价值、高风险的特色农产品保险,投保金额近4亿元。同时,我市大力引导黄池集团等一批辐射性强、集约性高的龙头企业于主板、新三板上市融资,为企业发展增加资金后劲,目前我市已有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上市。

地咋改

2013年,博望区丹阳镇润海家庭农场董事长尹锡金,流转500亩土地搞种植养殖。2017年,他又流转了300亩耕地。“这得多亏了确权。”他说,确权前农户担心流转后找不到原来的地界,“小田拼大田”受阻碍,不利于规模经营,确权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更让尹锡金高兴的是,十九大报告确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重大利好不仅让承包土地的农民吃了“定心丸”,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可以踏实投入了。300亩用来种植早稻,500多亩种小麦,还开辟一部分尝试稻虾共养,尹锡金一边规划已承包土地,一边开始谋划着扩大规模。

▲当涂乌溪镇蟹苗产业

在2014年含山县全域、和县善厚镇、当涂县乌溪镇、博望区丹阳镇八卦村先行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我市启动“整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保障农民权益。

▲含山太湖山

含山县太湖村,虽毗邻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等,景色宜人、空气清新,但2016年前村集体几乎没有经济收入,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农田荒芜起来,农房闲置下来,太湖村变成了“空心村”,列为贫困村。2017年,扶贫驻点干部杨世木带来了扶贫点子。

▲含山太湖村村貌

“闲置土地做产业,闲置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太湖村集体成立了旅游公司,观光花海、渡江战役野战医院旧址、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很快投入运营,仅第四季度村集体旅游收入就达4万元,帮助农户销售土鸡蛋2万余枚、山芋3000多斤。汤宗好回到家乡,办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平均每月接待游客近千人,“一个季度经营收入就能超过3万元”。

▲太湖村内营业的射击基地

在和县西埠镇娘娘庙村,1099亩水面迎来渔获,1694位村民也将在年底得到分红。今年以来,该村启动“三变”改革试点,通过全面摸排,根据本地实际,以村组为单位成立合作社,将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给每位村民,切实增加农民受益。

▲和县娘娘庙村

农村土地、扶贫资金、宅基地等沉睡资源被激活,为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目前全市共完成194.54万亩、31.17万农户的土地确权工作,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全面建立;450个村(涉农社区)已全部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40%的村(社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43%的村(社区)完成“三变”改革任务,桃花村、太仓村、八卦村等“三变”改革试点成绩斐然。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引导集体经济组织选准产业、整合资金、盘活资产、入股经营,通过“三变”,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用改革动力助推乡村振兴。

谁来干

乡村振兴路上,土地由谁来耕种?农业由谁来经营?发展由谁来主宰?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近年来,我市着力构筑乡土人才新高地,在“引”上下工夫、在“育”做上文章,让一个个能人、乡贤汇聚乡村。

雁飞千里靠头雁!日前,当涂县派出14位“第一书记”,驻扎示范点,在一线寻找乡村振兴的答案……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评选乡村振兴带头人,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并在体制机制上鼓励各种人才到乡村挂职、兼职、离岗创业,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淬火磨炼、快速成长。

▲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我市不断吸引着在外闯荡又具有视野开阔、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等优势的乡土人才回乡,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引领农村新风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的新“乡贤”。

在领头雁、新乡贤的带动下,农民创新创业的激情不断迸发。为让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其中,“培育”成为我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另一课题。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创业培训—研修培训”的“三级贯通”培育平台,指导实施创业孵化器,完善“农民学院”培训机制,充分利用课堂授课、基地实训、参观调研等形式,完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650人。

市种植业技术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省先进工作者曹玉洪躬身田间脚沾泥土,为农技推广、科技兴农奔走30多年;南京、合肥等全国各地的农业高校教授被邀请来马,成为给农民排忧解难的“郎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市还不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农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为农民送去科技和教育,为农民实现梦想插上翅膀。

现如今,一批批思想素质较高、技术能力较强、引领效果明显的乡贤被纳入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储备库;一个个技术能手、产业大户、能工巧匠被表彰,成为致富带头人;一代代生长于斯的乡亲投身于农村事业之中,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