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来安县张山镇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紧紧铆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聚焦聚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聚焦产业发展,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
聚力产业提质增效,塑造产业“新高地”。依托资源禀赋,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农村土地流转2.2万亩,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76家、34个,形成了建材、以蔬菜、经济林果、中药材、生态畜禽养殖等五大主导产业。全镇蔬菜连片种植面积1.19万亩,年产量达26307吨。桃、葡萄、无花果、火龙果、草莓等特色经济林果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值达5000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4000亩,年产值达2.12亿元。生态畜禽养殖总量26846头。打造了张山狗骨头、中郢阳光玫瑰葡萄、长山草鸡蛋和长山蜈蚣等一批特色地标性农产品。张山镇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总数已达14家,完成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7238万元。电商平台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互联网+”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以滁谷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产业迅猛发展,2022年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
聚力项目拓展延伸,锻造增收“新渠道”。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招”,精准谋划、全力争取,确保落地见效,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利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新建经营性资产项目5个,资金规模903万,通过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等举措,拓宽农民增收途径。2022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40.05万元,其中扶贫(衔接)资金项目资产收益达309.6万元,累计开发公益岗位数26个,带动就业52人,人均增收5250元。同时,积极引导和帮助脱贫户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钱”景好、效益高的特色产业,2022年,全镇共申报了5批173户次特色种养业补助,补助资金总额达到53.076万元。并为有发展产业意向的120户农户累计申报小额信贷518.5万元,有效帮助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破解资金制约。
聚焦文旅多元融合,营造发展“新名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做“文旅+农旅”结合的“乡村游”文章,积极打造长山林场4A级旅游景区、仰山桃文化旅游产业园,激活乡村发展“一潭春水”。在来安北部旅游环线和滁州市桃文化旅游节双重加持下,成功打造了“春季赏花踏青、夏季品尝瓜果、秋季分享收获、冬季大棚采摘”的张山四季乡村旅游模式,已成功举办十二届滁州桃文化旅游节,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总计创收1000余万元。融“观赏游玩、生态休闲、采摘体验、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桃经济”,已经成为张山镇一张耀眼的“旅游名片”和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其中“仰山文创”手工艺术品牌和“张山牌黄桃罐头”成为张山旅游农业的“新宠儿”。
聚焦人才队伍,下好乡村振兴“致胜棋”
坚持培训提升“点睛”。人才振兴是根本。开展镇村干部业务培训,系统地对党员干部的党务知识、乡村振兴、群众工作、法律法规进行“充电”,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质和农村工作本领。定期组织优秀村支部书记赴发达地区学习“取经”,帮助“领头雁”开阔视野和拓展思路。同时,做好“张山籍”在外事业有成人才线索摸排,累计摸排在外“高端人才”27人、其他类别的人才122人,定期与他们保持联系沟通,鼓励这些人才为张山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助力张山高质量发展。
坚持优化服务“破局”。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成立以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齐参与,为我所用发展张山”的人才工作格局。针对农村“土专家”“小能人”“产业带头人”给予思想鼓励、项目扶持、政策助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近年来,全镇扶持各类“乡土人才”发展经济,累计提供项目资金1220万元,极大地激发了本土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激情,营造了惜才爱才、助才发展的浓厚氛围。
坚持合作共赢“答题”。针对全镇乡村振兴人才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宽人才来源,既引进“洋教授”,也引进“土专家”,建设多元化人才梯队。2022年,引进博士1人,申报“新苗计划”产业创新团队1个,引进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小红,与张山林果合作社共同合作改良“来安花红”品种,利用基因编辑、复式杂交技术,研究创制早熟、抗病、红肉苹果新种质;引导10家企业积极参与“千企百校”网络招聘,收到应聘简历73份,企业面试22人。
聚焦文化铸魂,下好乡村振兴“关键棋”
建设“精神家园”。以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铸魂。积极整合镇域范围内的公共文化设施,把遍布街道和农村的公园广场、体育健身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农家书屋、文明驿站、农家文化大院等这些“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串点连线,形成“链状”的阵地体系,让群众休闲娱乐有去处,文化活动有阵地,学习议事有场所。镇村利用这些阵地,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织群众参与疫情防控、防汛抗旱、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各类志愿服务中,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宣传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落地生根。
输送“文化营养”。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文化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性文体活动。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龙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筋骨”,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为“支撑”,为群众开展“文化营养”配送。近年来,全镇先后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文化活动、“迎新春、写春联、送春联、送福字”主题文化活动、“青春飞扬激情校园”文艺汇演活动、“桃花节仰山专场文艺演出活动”“送戏进万村活动”等优质乡村文化活动100余场次。精心打造农家书屋全民阅读主阵地,全面提升农家书屋硬件设施和使用率,推进“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倡导广大村民下载安装“数字农家书屋”客户端和“徽乡悦读”公众号,真正让基层群众足不出户在线“畅享悦读”,致力于培育“人人爱读书,家家飘书香”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提升全民素质,助推乡村振兴。
聚焦生态环境,下好乡村振兴“长远棋”
守住乡村振兴生态底色。生态振兴是根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把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农村倾斜。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项目资金970余万元,实施倒桥村等8个美丽村庄的户户通、村容村貌提升项目,完成27个村民组“五清整治”和352户农村改厕任务,镇内6条主干道和G345国道两侧全部实现绿化全覆盖,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张山镇荣获安徽省文明乡村、仰山村更是荣获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省森林村庄和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等殊荣。
打造优美生态宜居乡村。坚持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以省文明城市和省级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村庄改造提升等有机融合起来。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发动镇村党员干部和群众1500人次参与,整治乱堆乱放251处,清理乱栽乱种179处,拆除违章搭建和移动帐篷21个,整顿出店经营118处,修复破损和毁坏市政设施91处,整治乱停乱放车辆200余辆,清运各类垃圾150吨,制作道旗44面,制作公益广告86处,获评“安徽省三年村庄清洁行动成绩突出的乡镇”称号,镇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聚焦党建引领,下好乡村振兴“核心棋”
夯实乡村振兴“压舱石”。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原动力。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强化各级党组织建设的“压舱石”。通过集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镇9个村级活动场所均已达标,村级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村级党组引领乡村振兴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动力进一步激发。
培育乡村振兴“排头兵”。村“两委”干部是党员干部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全镇9个村现有村“两委”成员50名,平均年龄为42.9岁,高中以上学历占比82%,储备村级后备干部26名。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培训实现了全覆盖,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水平。2020年以来,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产业工人、优秀镇村干部等各类群体中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8人,发展党员44名,通过集体宣誓、“重走党史路”等活动提升新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牵住乡村振兴“牛鼻子”。紧盯党员教育提升,创新教育方式,构建自学式、提升式、联动式、示范式、实践式“五式课堂”,强化对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同时,坚持把阵地建设作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战斗力、凝聚力和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重点来抓,绘制墙绘展现红色故事,新建1个党建文化主题公园。2022年,投入57万元改造村级活动场所3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更加科学,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使党建阵地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主阵地。
接下来,张山镇将持续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重要位置,出实招、干实事、创实绩,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坚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防返贫底线,奋力谱写新时代张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