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成果丰” 乡村振兴“动力足”

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6-26 浏览量:20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日前召开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充满自豪地介绍说:“我市认真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为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努力克服非洲猪瘟、新冠疫情、旱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从2018年出台的《淮南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确定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看,我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有“实力”;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农民致富有“奔头”;着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接续发展有“后劲”;着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有“韵味”;着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人居环境有“颜值”;着力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基层治理有“活力”,全市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好于预期。

狠抓脱贫攻坚“过好日子”

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坚持把路、水、电、互联网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作为惠民工程、脱贫工程常抓不懈。18万多贫困人口和农村地区群众得到“真金白银”投入、“真材实料”帮扶。群众把现如今的生活形象地总结为“四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组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部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强化规划引领“定好盘子”

2018年,我市编制了《淮南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淮南实际,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阶段性重点任务,为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依据。各县区也在规划引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田家庵区以乡镇为单位编制或修编乡村建设规划,全部完成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大通区启动实施高塘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将完成该区行政区划范围内全域的村庄规划设计,满足乡村振兴远景建设需求。

突出产业发展“开好方子”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我市多措并举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凤台县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1家,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54亿元,去年该县被确定为全省“一县一特”示范县、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首批“158”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潘集区建成25万亩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成1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场4个、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农业园区2个,建成各类特色精品园区14家。

注重深化改革“出好点子”

我市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农村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2016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8年毛集实验区整区推进试点。

截至目前,全市909个纳入改革的村(社区)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定、成立资产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赋码颁证等工作,共清理资产62.77亿元,量化经营性资产15.04亿元,确定成员277.88万人,量化股份325.54万股。建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监管平台,登记注册淮南市数字农村产权运营管理公司并开展产权交易。不断深化“三变”改革,实施“三变”改革村749个,占全市清产核资村总数的82.3%,共量化经营性资产总额15.3亿元,采取发包、出租、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合作建设厂房出租、自营等经营方式,实现集体增收3686.26万元。

坚持党建引领“找对路子”

我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开发民力,激发农村党员群众推进乡村振兴内生动力,2019年开始推进的农业生产“大托管”就是党建引领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凤台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托管”模式已在全国交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