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子湖区李楼乡:“五个支撑”撑起乡村“硬脊梁”

来源: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发布时间:2022-12-29 浏览量:13

蚌埠市龙子湖区李楼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基础设施提标改造等多个领域多头并进,构建起了与巩固脱贫成果工作相适应的政策帮扶体系,实现了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今年以来成功招引企业50家,招财引税突破千万。

一年来,李楼乡党委紧紧锚定“幸福李楼、珠城花园”的目标定位,以乡村振兴发展为核心,以强化组织保障为抓手,靠前谋划、系统布局、精准推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推进有效衔接,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李楼乡以探索的勇气、创新的实践和从严从实的作风,把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落实在李楼这片广袤热土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奋力谱写出“大美乡村入梦来”的壮美新篇。

打好“双色”牌“支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李楼乡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整合资源、培树特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精做优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了农业产业在乡村振兴中支撑作用的快速提升。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把优势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引擎”,立足打造“瓜果之乡”,打好特色和绿色“双色”牌,按照“花场+林场+休闲观光旅游”现代农业产业模式,支持培育了和平乳业、华信禽业、万绿生态园等一批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市场联结紧的农业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

培育壮大产业链条。李楼乡始终坚持以投资拉动,把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利用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打造了特色产业,规划建设工业园,引进培育了老孟西瓜等具有李楼特色的农产品。2022年李楼乡全年培育西瓜嫁接苗1000万株,小麦、水稻、西瓜种植面积分别达2.5万亩、1.9万亩、4000亩,全年生猪出栏5350头,家禽出栏36.7万只,肉类总产1230吨,蛋类总产720吨,羊存栏3817只,奶牛存栏5223头,奶类总产25817吨,水产品产量400吨以上。

打造山清水秀“支撑”

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乡村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让农村更像农村。李楼乡按照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理念,继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补齐农村短板,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基础,综合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人文历史等因素,有效融入社会资本,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确保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样板。抓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坚持一村一特色,以五小园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和小停车场等,村内街道宜绿化部分全部绿化。对村内空闲宅基、沟渠坑塘、道路堤坝和村庄四周空闲地全面进行绿化。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彻底清除村庄内外垃圾杂物、乱贴乱画、违章建筑、残垣断壁、空闲宅基、畜禽粪污等,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集中攻坚污染防治。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共计清理渠塘281处,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2123处,清理墙面、电线杆、路灯杆乱涂乱画1568处,清除沟塘湖泊杂草、浮萍、漂浮垃圾300处,有序堆放柴草、杂物1028处,清理无功能建筑157处。将非法汽车拆解约700平方米场地全部复垦为一般耕地。对西涧沟(龙子湖水系)水体进行清理,取缔上游非法排污豆制品厂,保障涧沟水质达标。整治完成3家露天砂石堆场和露天砂石加工厂。在秸秆禁烧工作中,联合区生态环境分局对违反秸秆禁烧工作的农户进行行政处罚,共处罚8户,处罚金额4360元。严厉打击盗采矿山资源,查处盗采山皮石行为3起,查获作案挖机3台、运输车3辆。

激活乡村人才“支撑”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保障,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李楼乡始终坚持以高层次人才资源为依托,着力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确保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一整套政策体系,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培养拥有职业素养新农民。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新经济组织、农业示范基地,全面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职业素质,造就一支懂农业、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开展人才惠民活动常态化。支持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单位选派优秀人才到基层开展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帮扶方案,充分发挥优秀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作用,促进全乡人才智力资源向基层柔性流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选好科技服务基层特派员。邀请安徽科技学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在建立专家工作站,鼓励农业、科技等方面专家人才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专题研究,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在基层一线推广科研成果,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本领高超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调整充实村级后备人才库。不断探索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着重从致富带头人、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后备力量,不断创新对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途径,时刻保证乡村振兴人才方面的后劲。

建强乡村文化“支撑”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关键。

李楼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引导、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加强村风民俗和乡村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农村让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李楼村、曹巷村、贾庵村、黄郢村成功入选第六届蚌埠市文明村镇。

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成为学习的大众平台,组织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从民生热点和政策切入,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讲,唱响主旋律、抢占主阵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活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聚焦群众所思所盼,广泛组织开展红歌赛、演讲征文比赛、书画摄影展、短视频大赛、红色故事汇等系列文化活动,鼓励和扶持基层文化队伍,带动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各类精准、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全年组织开展各种大型文艺活动4次,七夕情歌会1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织联系舞蹈老师教群众跳健身操,举办了15场农民运动会。充分挖掘李楼本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李楼乡本地区区域特色文化和人文资源,拓宽传承渠道,同时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保护传承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深入弘扬新风推进移风易俗。突出党员干部带头、典型示范引领,通过评选表彰乡风文明典型,乡村推选,乡镇表彰,加强好人事迹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红白事管理,完善村规民约,破除重收彩礼陋习、树立婚事简办新风,破除厚葬薄养陋习、树立养老敬老新风,破除愚昧迷信陋习、树立求知重教新风。

夯实百姓幸福“支撑”

农村基层党组织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好坏。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

李楼乡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带动,扎实开展“三基”建设年活动,围绕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党建全面提升工程,形成大抓基层、大抓党建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征迁安置高质高效进行。面对经济发展需求,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推进工作。一年来全面完成胜利东路金三里、合力叉车、蚌五高速出口道路等17个项目征迁,全年征迁集体土地面积1200余亩。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同步进行国电、水蚌线、电影城、科技学院等项目集中安置。截至目前,共安置房屋152套,安置面积近2万平米,涉及群众年前喜迁新居,圆了“安居梦”。

健全乡村纠纷化解机制。创新乡村治理形式,在全区率先探索成立李楼乡大调解委员会,吸纳3名退职的村支部书记担任专职调解员,及时排查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部分信访事项也得到有效的化解,李楼乡大调解委员会全年共调处成功48件复杂的矛盾纠纷,提高了我乡矛盾纠纷化解成效。受理国转件、省转件、省长信箱及网上投诉信件共计90封信件,国家局、省局交办70件全部按期办结,区交办件8件、听证会12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14起。坚持依法分类处理群众诉求,初信初访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均为100%。全力化解信访积案。对“四重”案件,全部落实领导包案,成立工作专班,逐步剖析原因,分类施策攻坚,坚持专班推进,信联会调度,主动正面回应信访人诉求,赢得信访人认可,目前李楼乡19件“四重”案件已全部化解。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物力、财力支撑,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有力量、有资源为群众服务,有能力、有胆量创新乡村治理方式、走好产业振兴之路。老山村、贾庵村等6个村迈入经济强村行列(50万元以上),朝阳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