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和美乡村建设观察:岭上乡村美如画

来源:安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1-21 浏览量:42

江淮大地上有一道高高隆起的“脊梁”,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江淮分水岭,长丰县位于其中。

近年来,长丰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建设思路,扎实推进“岭上明珠、淮风楚韵”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庞良旭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129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383个,在建和美乡村省级精品示范村5个。

政府牵头搭台 推动多元投资

乡村美不美,首先看环境。

长丰县义井镇杜岗村西街中心村是2023年度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点。走进西街中心村,干净优美、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令人眼前一亮。

“跟以前比,村里环境变化太大了。”正在房前小菜园里给菜地浇水的村民孟庆扩对记者说:“路修宽了,路灯也全装上了,还修了健身广场、停车场,厕所也改到家里了,方便又干净。”

“和美乡村建设总投入1000多万元,重点实施了生活垃圾治理、改厕治污、庭院环境提升、河沟渠塘环境提升、公共环境整治提升等10个项目, 村庄面貌有了大幅度改善。”杜岗村党支部书记孟云介绍。

离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处,原先有1条1300多米长的明沟。“沟里堆积着枯枝烂叶、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我们通过明沟变暗渠的方式,深埋直径1米的管道,且在管道上方采用植被覆盖的方式,种植花草,一举改变了之前脏乱差的状况。”孟云说。

记者注意到,西街中心村的整体格局,看上去与城市小区差别不大,一栋栋两层的楼房整齐排列,楼房之间是柏油路巷道。“2019年杜岗村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项目,为村民统一建了集中居住区。这里共有116户居民,涉及8个村民组,其中杨郢、新建、小倪郢三个村民组属于整组搬迁。”孟云说。

杜岗村环境的华丽转身,正是长丰县乡村风貌蝶变的一个缩影。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长丰县委县政府将“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在和美乡村方案编制、选点申报、规划设计、项目招引等各个环节亲自研究推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建设和美乡村,必须加大财政投入。”长丰县和美办副主任沈军告诉记者,该县投入标准很明确,原则上省级精品示范村3000万元(省市县各1000万元),省级中心村1000万元左右(省级100万元、市级150万、县级750万元左右),市级美丽宜居村庄100万元(市级55万元、县级45万元)。

长丰县还探索国企领投带动社会资本跟投模式,实现共建共享共赢;通过村企联建等方式,吸引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强大做强特色产业。此外,在用地保障上,积极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优化用地审批流程,优先保障和美乡村建设用地需求。

2023年,该县杨庙镇马郢村跻身首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行列。

在马郢,记者看到,新建成的16座滨水民宿(太空舱)即将投入使用;无动力项目和萌宠乐园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与安徽省电影集团合作打造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已完成项目设计和工程招标,春节后将开工建设。

该村党总支部书记陶新德告诉记者:“精品示范村建设总投资达到4975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30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1900多万元,共计建设16个大项目。”

“主要项目有大田农业景观化项目、一宅两院改造提升及农舍经济、江淮美食村功能提升、农房宜居宜业改造、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改善、户外生态民宿项目、文创街区提升、马郢驿站改造提升、孙小郢志愿品牌提升及志愿服务小院改造、运营团队培育等。”陶新德说。

“政府牵头搭台,推动多元投资,马郢村的整体面貌将有个质的变化。”杨庙镇党委副书记杨磊表示,马郢村将借助精品示范村建设契机,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特色品牌,使乡村旅游实现从传统向现代、从单一向多元、从粗放向精细转变,为游客带来更加独特、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

乡村建设热潮涌,岭上风景焕新颜。

“我县以村庄风貌整治、沟塘清淤、道路工程、公共设施提升等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打造岭上风情旅游风景线、草莓休闲采摘风景线、红色文旅风景线,全面提升和美乡村建设质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沈军表示。

坚持产业为王 做强发展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长丰县坚持“产业为王”,统筹推进粮食安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等工作,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着力拓宽农民和村集体增收渠道。

今年是“90后”王义强来到杨庙镇马郢村的第八年。2017年,“马郢计划”向他发出邀请,王义强来到这里,流转土地150亩,创办了马郢第一家综合性农场“读蔬·情圆农场”,种植有机瓜果蔬菜。如今,这家农场已成为合肥市研学游的重要目的地。

来马郢前,王义强是合肥市一家电商公司负责人。2018年9月,由马郢村和王义强团队共同投资的马郢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王义强担任合作社理事长,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加上合作社人手短缺,2019年他将公司总部搬到了马郢村。

“公司员工一部分继续做电商,一部分就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中来。这几年,合作社又拓展了很多新业务,与时俱进才能可持续发展呐。”王义强说,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60多万元,带动3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他的谋划下,合作社先后推出了农耕体验、科普研学、乡村美食、文化活动、酒店管理等业务,且各业务板块之间“内在联系”紧密、互补性强。

起步于2015年“马郢计划”,从刚开始的助学、助农、助村,到后来的搭建运营平台、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一直致力于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梗阻、打造乡旅创业平台。

驻足村里的“创业者部落”,一家家艺术范儿十足的创客空间活力洋溢。

“我们敞开怀抱招引乡村创客、返乡村民、专业机构来村创业,把马郢变成一个乡村孵化器和创业园。”杨磊告诉记者,马郢的乡村创客现有48家,50%来自志愿者转化。

“马郢的创业氛围特别好,镇村干部想法新、思路新,对我们的需求有求必应;村里的创客关系也很融洽,村民们特别淳朴。”在马郢村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的创客胡亮表示。

十年间,依靠“创客”引入模式,马郢村形成了从种植、养殖、餐饮、住宿,到研学、教育、电商、文创、乡村体验、康养度假等多业态共融共生的产业生态圈。

这个江淮之间的小村庄现已成为安徽乡村振兴的“网红IP”,并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长三角美丽宜居乡村样本。

“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1.2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15万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上千元增长至3.3万元。”陶新德表示,接下来,将充分挖掘“马郢”资源品牌优势、增加活动策划,加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打造旅游新场景,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游客体验。

与马郢村路径不同,岗集镇青峰岭村产业振兴的鲜明特色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青峰岭村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距离合肥市中心3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该村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着力打造“一村多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全村土地面积1.5万余亩,以经果林种植为主,其中碧根果连片种植近万亩,各类果蔬种植1000余亩,水产养殖1000余亩,涌现出安徽顺源、谢来了、果碧湾等一批知名品牌。

“2019年,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华泰集团合资成立长丰县坚果派农业有限公司,在青峰岭村、桃山村流转土地,建立复合式种植基地,发展碧根果种植约7000亩。2024年洽洽集团在青峰岭村建设合肥市碧根果全产业示范项目,占地49亩,能有效提升碧根果规模化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青峰岭村党总支书记许传介绍。

青峰岭村还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成青峰岭农产品加工基地,租赁给安徽田园慕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用于甜品蛋糕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农副产品的精加工。

坐落于该村的长丰县卧龙山种植专业合作社专注于农产品的初加工,现有2000平方米厂房,加工后的山芋、南瓜、茨菇、菜苔、胡萝卜等农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我们合作社年产值在800万元左右,带动50多位村民就业。”卧龙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昌东介绍。

农旅加速融合,村庄变成景区。这是青峰岭村正在奔赴的新目标。

“顺应自驾游、周边游发展趋势,我们致力打造有质量、有流量的乡间民宿、农家乐和网红景点,展现‘原生态’的乡土之美,构建‘田园休闲+民宿+研学+运动体验’的度假新胜地。”许传说。

2024年,乘精品示范村建设的东风,一些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落地青峰岭村。

“我们以科创工坊、安徽省青少年火箭发射场、安徽省青少年航模基地为场所,做强‘研学+科普’;以8公里沿线各农场为场所,做优‘研学+农业’;以岭上客栈和岭上综合服务中心为场所,拓展‘会议接待+培训’。”许传对记者说。

只有乡村产业兴旺起来,村集体经济才能持续增收,村民的就业机会才会越来越多。2024年,青峰岭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1万元,众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近日,该村召开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分红大会,113户合作社成员共计分红60余万元。

在整个长丰县域,乡村产业发展正呈现出“劲头足、势头旺”的喜人局面。

“我县实施大田作物、草莓、乳业、碧根果、稻虾5个全产业链建设工程,加大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企业的引进力度,推动乡村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园等配套设施,做强特色农业品牌,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庞良旭说。

与此同时,长丰县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下足功夫,着力完善与休闲采摘、文化创意、运动健康、乡村旅游等业态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持续举办草莓文化节、葡萄节、桃花节、“非遗”市集等活动,以活动积聚人气,以业态焕新乡村。

“预计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增速高于合肥市平均水平;238个村(社区)全部建成100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庞良旭表示。

聚力共建共享 创新运营机制

‌美丽乡村蕴含‌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

如何有效释放乡村资源价值?如何把美丽村景转化为美丽经济?长丰县给出的答案是:引进专业公司探索整村运营。

该县庄墓镇刘浅村原名国庙村,后根据村内有大浅塘和小浅塘,加上村内刘姓村民居多,而改名刘浅村,现为刘浅社区。

走进刘浅社区姚大郢中心村,一幅朴茂又雅致和美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宽敞平坦的彩虹路蜿蜒伸展,路旁绿树成荫,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院墙上的彩绘童趣十足;沿乡村小道前行,走进共享菜园,菜园里各类时令蔬菜绿意盎然;点缀于村头巷尾的多个景观小品,主题鲜明、造型新颖、美观大方。

“姚大郢中心村是2023年度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点,建设总投资近1000万元。”刘浅社区党总支书记鲍士六告诉记者,这是长丰县率先采用EPCO模式的试点村。

“所谓EPCO模式,就是通过市场化方式,由引进的企业全链条参与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长丰县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科长王健解释说。

“建设内容包括生活垃圾治理、改厕治污、道路畅通、河沟渠塘疏浚、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环境整治提升等,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叠加建设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美丽产业等相关场景,打造美丽宜居和美乡村。”鲍士六介绍。

姚大郢中心村建成后,安徽同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整村运营。2024年11月20日,姚大郢中心村“皖约姑娘·共享家”项目迎来了首个开放日。

“这个项目以传统农耕文化为魂,农业生产为脉络,通过租赁村民土地,建设共享菜园、二十四节气科普馆、非遗工坊、水果玉米产业园等,打造集文化交流、农耕体验、自然课堂、非遗传承、户外休闲、团建会议于一体的乡村田园共享空间。”该项目负责人胡秀平介绍,依托企业丰富的资源,开展研学教育、共享庭院等文旅活动,吸引更多人来姚大郢体验农耕文化。

共享菜园总面积近30亩,被划分成150个左右“方块”,里面的小青菜、菠菜、乌菜等蔬菜,在冬日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翠绿。而非遗工坊,则展现另一种独特的乡村生活美学。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古朴与时尚共存,游客可近距离欣赏蓝染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感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魅力。

胡秀平表示,“皖约姑娘”秉承“共生、共创、共享”的理念,以讲好安徽故事、传播美好安徽为宗旨,通过盘活乡村资源,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专注于和美乡村的线路化开发、品牌化运营,打造一批乡村文旅示范点,增强市民与乡村的互动性。

“通过发掘村庄的多重价值,最终目的是让村民富起来,这是运营乡村的要义所在。”刘浅运营中心负责人王龙飞告诉记者,2024年他们试种的水果玉米收益不错,今年将扩种56亩,做出示范后,带动村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还要陆续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引入市民客流,链接城市资源,带动村民开办农家乐和民宿。

刘浅社区也在积极行动。“全村耕地有4600多亩,我们一方面引进种粮大户流转村民的土地,搞规模种植;将零散土地整合起来,由村集体采用‘托管’方式经营,推动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引导鼓励村民参与文旅产业。”鲍士六告诉记者,村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125万元,2024年127万元。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通过出租土地获得租金收入,还可就近务工获得工资收入。

“我负责菜园浇水、施肥等管理,还有蔬菜采收,在家门口灵活就业,一年工资有近2万块钱,自家的农活和家务也能兼顾到,挺好的。”在共享菜园里忙着采收乌菜的村民何礼军对记者说。

“在姚大郢中心村,让风景变‘钱景’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王健表示,负责整村运营的专业公司以乡村为载体,深度拓展乡村生活美学的内容和场景,从而唤醒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更重要的是,可把城市资源“嫁接”过来。 

政府搭平台,村企携手行。

和美乡村建设中,长丰县坚持两手抓,一是聚焦“自然风光、产业特色、乡风文明”三个关键词,突显“岭上明珠”的自然风貌,因势利导彰显地域特色和人文特点,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乡情。二是积极探索“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的村庄建设与运营模式,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运营团队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更好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不负好春光,奋进新征程。

庞良旭表示,长丰县将继续强化要素保障,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在拓展乡村内涵和外延上“精耕细作”,持续推进和美乡村“1521”建设工程;到2027年,全县将建成15个精品示范村,系统提升200个中心村,全面整治1198个自然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