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这里被誉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样本”和“最后的江南秘境”,这里还是曾受邀参加联合国人居大会的中国唯一县级代表、为世界呈现了一份破解城乡发展问题的“中国式方案”,这里便是坐落于浙西南绵绵群山之中的丽水市松阳县。
第三届城乡联系论坛日前在松阳举行
10月29日至11月1日,由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丽水市人民政府主办,松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主题为“智慧互联城乡 共建美好家园”第三届城乡联系论坛在松阳举行。期间,央视网全程跟访,就乡村振兴和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探寻“松阳方案”。
打响一个区域品牌 形成保护发展“新模式”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
历史上,松阳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有1800多年的历史。县域内保有100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是华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8个,数量居浙江全省首位。被誉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样本”和“最后的江南秘境”。
然而,松阳也要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乡村开始衰落甚至消亡的现实难题。
2016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松阳发起的“拯救老屋”项目,按照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原本坍塌破败的老屋进行修缮。记者在山下阳村、陈家铺村等中国传统村落看到,项目不仅有效保护了村庄的原始风貌、村内的文物建筑,还充分考虑后期的利用,完善了交通、照明等基础设施,植入了卫生设施、重新铺设了管线,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
参加第三届城乡联系论坛的嘉宾参访山下阳村
工作中,松阳在多方面作出创新。比如坚持以产权人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注重专业技术团队和本土工匠培养,致力于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等。“活态保护在民间,只有让当地人成为文物和文化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活态保护才能可持续。”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拯救老屋”行动让松阳县百余个古村、260多幢老屋焕发新生,带动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得到修缮,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恢复了“天人合一”的村落形态。更可贵的是,这一行动让乡村价值发生蝶变,依托传统村落优质资源,60%的村庄植入了民宿、书店等新业态,给了乡村振兴更加有力的产业支撑。
松阳县委书记莫靓在论坛开幕式上介绍,松阳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和“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该项创新工作还被写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育强两大乡村产业 构筑增收致富“主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
地理上的松阳“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典型的山区县,在绵绵群山之中,又坐拥浙西南最大的山间盆地——175平方公里的松古平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让这里成为自古以来的产茶重地,走进松阳,茶园随处可见。茶产业自然成为当地重点培育和打造的增收致富“主引擎”之一。
数据显示,松阳全县现有茶园15.3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35亿元,建成有全国交易量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浙南茶叶市场,其交易量和交易额已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同类市场首位。目前,初步形成全县4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50%的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的农业产值源自茶产业。
松阳茶园 (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松阳还培育茶叶网店1500余家,直播电商400余家,带动就业8000余人,2022年全县茶叶线上订单接近5千万件,销售额42亿多元。
松阳县为乡村振兴打造的第二个支撑产业就是以民宿为代表的文旅产业。随着“拯救老屋”行动的推进,松阳独特的古村落资源得到良好保护,松阳在全县流转老屋600多幢,吸引外来投资近10亿元,开始以“老屋+民宿”模式优质民宿品牌落户松阳,并且打造了过云山居、飞茑集、揽树山房、桃野等一批精品民宿示范项目,发展民宿达536家、床位5720张,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5亿元,成为浙江全省民宿经济发展新高地和全国民宿经济的新典范,并创成丽水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激活三类群体 释放乡村振兴“大能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2013年,90后青年张俊杰从城市回到老家松阳县横樟村,开始钻研古法养蜂技术,并研究销售新思路,2018年走上了直播带货之路。在他的直播里不仅有蜂蜜,更有番薯干、笋干等当地优质土特产。目前,他在抖音上已有粉丝247万,每年直播带货农产品销售破千万。
在松阳,张俊杰只是众多返乡创业青年中的一个。这些年轻人回乡后,以网络为媒介开始创业,向全世界推广松阳。仅去年,全县实现网络零售额70.69亿元,增长36.3%,增速居浙江全省第5。松阳也被评为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是全国农产品直播带货活跃率最高的县(市、区)之一。
同样返乡的还有叶科。2017年他从杭州回村后,创新了古老的扎染技术,在平田村创办了云缬坊,将茶扎染带进了山村;将酉田村原本废弃的小学打造成了一家“网红乡村图书馆”,成为城里人打卡乡愁的“秘境”。
松阳县三都乡党委书记孙梦俏说,年轻人的回归,为农村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参加第三届城乡联系论坛的嘉宾参访陈家铺村先锋书店
除了唤回张俊杰和叶科这样的归乡人,松阳县还致力于留住原乡人、吸引新乡人。为此,松阳县围绕建设“青年发展型县域”和“温暖型县域”目标,出台发布《“青松向阳”青年发展新政十条》等,因地制宜打造电商、民宿、生态农业、共富工坊、艺术创作等创新创业平台,以此吸引年青人回归乡村、集聚乡村、发展乡村。松阳服务青年创新创业的具体做法还入选了团中央优秀案例。
缩小多方面差距 跑出山区共富“加速度”
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要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10月29日,在第三届城乡联系论坛开幕式上,松阳县委书记莫靓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每年孟夏,三都乡的桃子大量上市。以往,村民运输寄递十分不便,一些年龄大、行动不便的村民只能在村口向游客售卖,销量有限。但是2022年6月开始,三都乡里庄村客货邮融合运输服务站开始为当地桃农提供收购、包装等一站式服务,一辆辆城乡公交和农村物流配送车穿梭在“四好农村路”之间,极大的方便了果农。
松阳县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图为新溪小区(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交通和物流建设缩小空间差距只是松阳缩小城乡差距多方面工作之一,与此同时,松阳还以城乡一体化缩小基础设施差距、以优质资源均等化缩小公共服务差距、以组织化缩小协调统筹差距等。
目前,全县基本建成“松古平原半小时、全县一小时”交通圈。探索出了山区特色“客货邮融合+”农村物流模式,“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累计完成异地搬迁农户1.30万户、4.25万人。
教育方面,松阳9所学校与周边安吉、余姚签订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协议;医疗方面,打造“未来乡村卫生室+巡回医疗车+小药箱入户行动+中医智能医联体”医疗服务体系,让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在山区“触手可及”。“流动爱心餐车”利用县级中央厨房为60周岁以上老人开展供餐服务,已覆盖13个乡镇。
“如今,松阳的农民依然‘靠山吃山’,但吃法变了;松阳的山区依旧偏远,但交通变了。松阳的地还是那些地,但增值方式变了;人还是那群人,但眼界和观念变了。总之,当数字嵌入松阳,就如一个个跃动的细胞深入乡村发展的每一寸肌体,架起了城市与乡村融合共生的桥梁,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活力和方向。”莫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