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积极探索民族乡村振兴新路径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3-05-05 浏览量:15

遂昌县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聚力“民族齐富”行动,以振兴民族乡村为抓手,以民族乡村振兴共富精品带、未来乡村、花园数字乡村、城市未来社区核心区、高铁新城核心区等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为切入口,积极发掘探索民族乡村振兴路径,扎实推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建设进程,争当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排头兵。2022年,遂昌县少数民族人均收入27186元,连续3年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增幅连续9年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01

坚持分类施策

找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路径

借势借力民族乡村纳入遂昌新城核心区、高铁新城核心区、未来乡村、花园数字乡村等机遇,撬动资金进村、项目落地,为民族乡村的共富路注入潺潺活水,打通共同富裕的发展壁垒,全县30个民族村中,已有26个村创成A级景区村,新时代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其中美丽乡村精品村12个,创建数量位居丽水市前列。

一是厚植资源优势,打造民族未来乡村。遂昌县立足资源优势,践行“两山”理念,坚持数字化、生态化融合发展,聚力茶叶等传统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农文旅网融合发展业态,推动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的系统性重塑,打造民族未来乡村。大柘镇大田村用好全国首个“GEP”“GDP”双核算村金名片,通过打造“三创共融”的生产共同体、“三乡共建”的生态共同体、“三治共享”的生活共同体,实现强村富民。大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县民族村之首,创成了省级未来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

大田茶山

二是厚植项目优势,打造城乡融合示范样本。遂昌县借势借力民族村纳入遂昌新城核心区、高铁新城核心区和未来社区等机遇,聚力项目建设,推动民族地区交通、水利、通讯、环卫、亮化美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物业出租、近郊游等特色产业加速壮大,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妙高街道古院民族村借助城市更新契机,通过固定资产助力村集体增收,家门口就业助力村民增收,城市文化综合体共建共享,带领各族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22年古院村集体经营性收入90余万元,比十年前翻了45倍。古院未来公园已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网红打卡点;古院村—三仁畲族乡道路宽度从原来的9米拓宽至20-22米,两边增设人行道、游步道和景观带,沿线古院、后江、东峰等民族村率先迈进未来社区,“村民”真正变为了“市民”。

三是厚植区位优势,打造民族乡村共富精品带。遂昌县充分发挥80%以上民族村集中连片成带且位于通往两个4A级景区主干道的区位优势,聚力沿线汤显祖文化、好川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融合铸魂,以《“汤畲红绿”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精品带总体规划》为引领,推动项目、资金向民族乡村倾斜,系统全面梳理民族村庄肌理,着力培育集观光、餐饮、购物、研学为一体的共富产业,带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汤畲红绿”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精品带实现美丽蝶变。遂昌畲乡风情风景线创成省级美丽乡村风景线。三仁畲族乡创成国家卫生乡镇、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A级景区乡镇,东峰村、好川村创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古院村新风貌

02

坚持产业为王

夯实民族共同富裕新基础

遂昌依托民族乡村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结合民族乡村特色,借数字化改革风口,以产业发展为基,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稳步先行。

一是用好传统产业,稳定居民收入。三仁畲族乡向上争取700余万资金,新建2家遂昌长粽标准化加工厂,引入数字化生产线,配套建设冷库、仓储物流中心及长粽文化展示厅等,实现除包裹过程外的全流程智能化操作,可日产粽子7万只,日产值5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120余个,工人日平均工资达300-400元。新路湾镇夹路畈民族村持续壮大制种、毛竹、茶叶、茶油等农业特色产业,打造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应用试验基地,以“科技+机械”持续推动农业生产“耕、种、收、藏”全程机械化服务。通过机械化设备运用,让杂交水稻制种插秧效率提高了75%,成本降低了50%。夹路畈民族村农产品展示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打响农特产品品牌,2022年夹路畈村各类农特产品、民族服饰销售额破40万元。

大田村电商产业园

二是用巧“互联网+”,开拓增收渠道。民族地区抢抓数字科创契机,顺“数”而行,贯通“数字+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探索实体产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激活各族共富新动能。近年来,遂昌连续举办丽水市民族网红直播带货争霸赛、民族乡村电商培训班、短视频技能培训、网络主播大赛等,着力村播队伍建设,挖掘培养更多的“新农人”,提高各族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妙高街道东峰村依托250亩蔬菜大棚资源、丰富的民族美食和文创产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021年底,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王志强慕名走进东峰村,通过省委宣传部重点新媒体号“小强说”抖音号围绕民族美食、体育、文化穿衣产品进行了3小时直播,实时在线观众破万、点赞超10万。截至目前,遂昌有1个民族村创成“亿元淘宝村”,4个民族村创成省级电子商务专业村,年直播销售总额达1000余万元。

民族乡村电商培训班

三是用活结对帮扶平台,消薄增收提速。深入推进民族村“双百村结对”专项行动、打好“双招双引”组合拳,充分运用“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三仁畲族乡8个村抱团注册成立遂昌县小畲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诸暨市应店街镇的“联姻”,以网络直播、山海协作订单和企业订单等方式运营,开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新模式。2022年,小畲味“石榴红共富工坊”线上+线下销售收入520多万元,带动畲乡900多户村民增收100多万元,6个民族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85.7%。云峰街道银都村拼盘双百结对和山海协作资金,建成公寓综合楼、“石榴红”共富工坊、光伏发电项目,出租给工业园区的入驻企业、务工人员和来料加工企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50余万元的经营性收入,为村民增加2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

小畲味“石榴红共富工坊”线上直播

03

坚持文化融合

铸美共同富裕的乡村新灵魂

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秉持固化有形、活化有乐、转化有价的理念,奋力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人,铸美共同富裕的乡村灵魂。

一是注重保障到位。2016年以来,落实县级民族专项发展资金超过1000万元,重点支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浙里石榴红”品牌培育、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和文创产业培育等,率先从政策保障层面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保障。近年来,建成了民族文化展陈馆、非遗传承基地、工作室、畲意馆、畲竹馆、文化长廊、石榴籽园等场景10余个,培育市、县非遗保护项目5个,少数民族群众县级非遗传承人4人。收集、整理、拍摄、编辑民族题材微电影、摄影集、山歌集等影视、书籍作品。特色村寨和“汤畲红绿”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精品带民族特色浓郁,民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固化有形、活化有乐、转化有价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道路,以民族文化力量助推民族乡村共同富裕。遂昌民族文化传承模式编入《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省研究推广。

小忠畲竹馆

二是注重文化传承。坚持连续举办39届畲族重阳歌会,坚通过培训、建展馆、办展览、开工作室、组织表演、参与文旅活动、主动承办省市民族文化活动和比赛等形式,传承、宣传、推广民族文化;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推送民族文化,近三年来,多家主流媒体刊登相关新闻信息300多条,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交流提升。三仁畲族乡小忠村入选2023全国“村晚”示范点,成为浙江省四个入选村中唯一的民族村。遂昌原创广场舞《山哈人走进新时代》亮相央视。2018年开始,连续承办了全省首届少数民族舞蹈展演、首届畲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展演、浙江省振兴民族乡村推进共同富裕宣传展播启动仪式、丽水市首届畲族原生态山歌大赛、丽水市民族网红直播带货争霸赛、丽水市第二届原生态畲族山歌大赛等省市大型活动。编创的情景朗诵剧《我们的文彬书记》作为全省民族宗教界唯一节目,参加了2020浙江省统一战线为全面小康贡献力量经典故事讲述活动。微电影《蓝崇》、舞蹈《幸福彩带》,分别获浙江省首届少数民族微电影、少数民族舞蹈优秀作品展演优秀奖。

畲族重阳歌会

三是注重转化有价。颁布全国首个《畲族手工织带编织技艺规范》市级地方标准,成立工作室,注册“好川畲艺”“畲寮”“雷大妈”等畲族商标,成立民族文创企业,为民族文化产品化、产业化、规模发展奠定基础。研究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培育民族服装设计、制作、领穿、推介团队,制作的“遂昌版”民族服装和字带相关的“福字带、耳环、手链、装饰画”等旅游工艺品,带动了手工制衣和字带编织产业。定期举办长粽、头饰制作等技能培训班,拓宽农民创业就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擦亮民族底色,着力打造沉浸式民族文化研学游学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近两年来,共带动定制民族服装100多套,创成市级研学基地3家和县级研学基地1家,农家乐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通过电商直播平台销售“畲字号”农特产品达上千万元,带动从业人员100余人。三仁畲族乡4家民宿入选全省“百县千宿”培育名单。

好川畲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