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实践:探索“千万工程”3.0版在山区县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百度 发布时间:2025-02-13 浏览量:28

20年来,浙江的“千万工程”持续演变,紧密跟随时代步伐,深刻回应民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从而开辟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缙云县,作为浙江省的26个山区县之一,同时也是浙西南的革命老区,其“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为各行政村带来了多样化的地理、资源和经济特色,也使得乡村振兴的步伐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在此背景下,缙云以“千万工程”为蓝本,根据各村的独特情况,巧妙利用“三老”(即自然、历史和革命遗产)资源,不断深化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乡村共同富裕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缙云智慧与力量。

“千万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千万工程”最初起源于浙江,旨在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致力于改变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现状。经过20年的持续推进,该工程已迭代至3.0版本,即“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以乡村共同富裕为目标,其建设范畴涵盖了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软件服务等多个方面,并积累了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将浙江农村打造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典范,还激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建设热情,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各地应深入学习并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

山区县“千万工程”3.0版的共富逻辑

缙云县,地处浙江省南部,丽水市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这里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格局。全县7个建制镇、8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和263个行政村,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特色。2023年,缙云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9.73亿元,同比增长8.0%,人均GDP为78655元,增长7.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563元,增长5.8%,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62元,增长8.5%。

丽水市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重要发源地,缙云县在推进“千万工程”为重点的美丽环境建设过程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同时,引入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本,将本地农村在外发展的能人引回农村担任致富带头人,促进优质企业、项目、资源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从而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在实施过程中,缙云县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动群众共建共享。通过尊重农户意愿和切实需求,激发群众共建人居环境的积极性,形成生态共识,实现从“看着干”到“一起干”的转变。例如,壶镇镇联丰村通过“花样联丰”创建活动,发动党员带头种植花卉,免费为村民提供花架,并开展“美丽家庭”评比,营造了和谐美好的乡村氛围。
二是党建引领,夯实基层组织。通过“党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选拔优秀的党员干部担任“领头雁”,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增强村党总支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例如,壶镇镇陇东村就以“党建+”为引领,成功转型未来乡村建设,摒弃了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工业村模式。在村书记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民广泛参与,利用原有材料对节点进行微改造,保留了具有年代感的老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村民带来了新的创收途径。

三是规划先行,打造特色乡村。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规划,突出不同村庄的特色与个性。例如,舒洪镇仁岸村就围绕打造乐游型未来乡村的目标,高标准规划水利风景区,并大力整治河道环境。通过拆除鸡鸭棚、关闭沙场,以及改造滨水节点绿化等措施,村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吸引了众多游客。2022年,该村实现了村集体收入271.33万元的好成绩,村民人均收入也超过了3.5万元。

缙云“千万工程”3.0版的创新路径

在浙江,尽管整体经济发达,但山区26县的发展仍显滞后,这成为共同富裕道路上不可忽视的挑战。这些山区县占据了全省近半的面积,却仅汇聚了约四分之一的人口。长期以来,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亟待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缙云山区乡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交通不便、土地资源有限等多重因素影响,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也面临着“脏、乱、散、差”的问题。

面对这些困境,缙云山区的“千万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既不搞“一刀切”式的统一规划,也不单纯依赖政府资金扶持。而是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巧妙利用“三老”资源——即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众智慧,缙云山区不仅成功发展了特色产业,壮大了农民的钱包,更让村居环境焕然一新。
充分利用“老天爷”赐予的宝贵自然遗产。缙云深知,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的恩赐,更是发展的基石。如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经济动力,成为当地面临的重要课题。遵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景吃景”的智慧,缙云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深厚的黄帝文化底蕴以及诗画般的耕读生活,成功开辟了多元化的收入渠道。一是通过打造风景名胜,吸引游客,带动产业发展。例如,仙都街道鼎湖村利用其地处仙都5A级景区的地理优势,将村集体土地发包给景区开发商,打造出“仰峰洲”等特色景点,并通过收取租金和场租费等方式,实现了显著的经营性收入增长。二是结合绿色农业与山水旅游,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例如,舒洪镇仁岸村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通过打造亲水平台、水上乐园等特色旅游项目,成功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发展“五彩农业”,打造富民产业。通过创新市场运作模式和科技赋能,缙云成功打造了具有故乡情、乡土味和价值链的乡愁产业,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增长。
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缙云,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众多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这些古迹如同璀璨的星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也为乡村的致富之路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那些有形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古村落,这些不仅是祖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通过积极流转闲置的房屋和土地,我们可以盘活这些“沉睡”的资产,让村民们走上文旅致富的道路。村集体可以通过资源入股的方式,从景区门票收入中获取分红,实现真正的经济收益。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无形的文化遗产的价值。乡土情结是中华文化的深刻烙印,而乡贤则是激发乡村共富的重要力量。通过发挥乡贤在筹集资金、智力支持、服务提供和治理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结对发展项目,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例如,三溪乡的70多位乡贤组成了强大的“参谋团”,他们筹集了200多万元的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建立了500亩的黄茶基地,推进了森林公园和3A景区村的建设。这些举措不仅成功帮助了村集体的增收,还使得202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66.02万元,经营性收入更是高达56.56万元。
传承“老革命”留下的独特红色文化。在深入挖掘生态资源的同时,缙云县不断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缙云革命老区的独特优势。通过中共缙云县委一大会址、黄弄坑浙东革命游击根据地等红色教学点和党性教育基地,将建党精神与浙西南革命精神相融合,推动党员干部深入传承红色基因。例如,大源镇稠门村通过打造江西山后红色基地,依托“中共处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吸引了大批游客,红色食堂自2019年3月开业以来已接待参观者2万余人次,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此外,胡源乡的盘溪流域革命纪念馆和招序蚕桑博物馆也以“学习+体验+加工”的工坊模式,推出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亲子游、研学游等,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开馆当日就现场认购了总价值15.3万元的农副产品,每年为强村公司带来50万元以上的增收。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被誉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