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区打造“1+2+3+4”模式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0-05-27 浏览量:18

黄岩是台州市区的“后花园”,是2018年度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明显的六个县(市、区)之一。近年来,该区以“两山”理论为指引,立足“中华橘源”建设,靶向发力、守正创新,抓牢蜜橘产业振兴“主引擎”,践行“1+2+3+4”发展模式,高质量带动全面乡村振兴。2019年,该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被列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首批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柑橘产业振兴、区外农业等工作获省市领导批示肯定8次,沙滩村荣登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发布案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

一、做强“主力引擎”,重振千年橘乡雄风

黄岩作为“中国蜜橘之乡”,近年来柑橘产业面临着品种结构、种植面积、果品质量、品牌影响力等困境。为重振黄岩蜜橘雄风,该区以“中华橘源”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对柑橘产业的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科技研发、贡橘园等园区规划建设,打开全国销路。当前,该区的柑橘种植面积已趋于稳定,近两年产值年均增幅达10%,产值和柑橘旅游相关收入年均增幅达20%、25%,柑橘产业振兴成效显著。

一是打造柑橘种植“示范地”。该区制定了《黄岩蜜橘十年发展规划(2017-2026年)》、《黄岩区永宁江两岸蜜橘产业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黄岩贡橘园规划》、《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保护规划》等四大规划,建设“一江一湖一丘一路”四大蜜橘基地。高水平实施蜜橘高科技示范园、高效种植园及精品园提升项目,推广绿色化防控、安全用药规范等行业准则,到2021年底,计划新增优质柑橘面积1.5万亩,柑橘总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

二是打造优质柑橘“输出地”。强化“院地合作”模式,与全国柑橘研究最高学府——华中农业大学及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组建柑橘科技同创中心,成功研发了限根栽培、无病毒育苗等新技术,其中限根栽培技术在全国领先,实现品种改良、品质提升。目前,全区蜜橘良种覆盖率超80%,2万亩优质蜜橘糖度在12%-14.6%之间,售价达到20元/公斤。

三是打造柑橘产业“集聚地”。凭借黄岩蜜橘获中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双认证的优势,建立了以黄岩蜜橘证明商标为母品牌、20个园区自有商标为子品牌的双品牌体系。目前,黄岩蜜橘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超10亿元。同时,进一步延伸柑橘产业链条,该区食品罐头园区为全球最大的柑橘罐头生产基地,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保护开发橘文化、橘旅游,黄岩蜜橘筑礅栽培系统已申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形成了以中国柑橘博物馆及周边万亩柑橘观光园为核心的柑橘观光区域,每年定期组织柑橘旅游节、橘花节等节庆文化活动,重振橘乡美名。

二、做优“两大名片”,护航农业绿色发展

近年来,该区以创建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为契机,推进肥药“两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今年,相继举办了全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点工作现场会暨座谈会、全省农业绿色发展暨“肥药两制”改革推进会等,相关工作率获省市领导点赞。

(一)推广“以证溯源”,擦亮农产品质量安全“金名片”。一是构筑全程覆盖的信息网。全面推进“二维码+信息”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开发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平台,全区346家规模以上生产主体在农产品包装上粘贴合格证,农产品追溯管理覆盖率达100%。二是构筑全域覆盖的监管网。完善“区-乡-村-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并在全省首创食用农产品“五色”监管法,倒逼主体落实好第一责任。开发“农安黄岩智慧监管APP”,将全部农业生产主体纳入平台管理,130名智慧监管员全天候“掌上监管”。三是构筑全员参与的共治网。创新“一家主体守信,辐射带动一片”的模式,创建25家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示范基地。推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由政府全额“买单”为农户投保,至今未发生理赔事件。

(二)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擦亮农业绿色发展“金名片”。一是积极构建“购-用-追溯”闭环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发“肥药两制”管理平台并实现全区100%覆盖,实现“农资刷脸”实名制购买、“证码合一”质量可追溯、“电子记录”可视化管理。目前,肥药“两制”管理平台共采集5500多名农户的人脸识别实名信息,系统内已有25万多笔销售记录。二是积极构建“定-控-替代”肥药减量体系。将茭白、水稻、水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作为重点实施品种,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罗幔杨梅、枇杷套袋等创新控肥减药技术,2017年以来,该区年均化肥减量3.4%,年均农药减量6.3%,肥药减量比例居全省前列。三是积极构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体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制度,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病死猪专业无害化处理场集中处理率达100%。

三、做美“三篇文章”,绘制诗意乡居画卷

该区坚持走“学术引领、典型示范、科学普及”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密切与同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合作,不断提升美丽乡村“颜值”、“气质”,争创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

(一)精心设计规划,做好全域推进文章。围绕“中华橘源、山水黄岩”主题,突出西部美丽乡村风景区、中部农旅结合示范区、环长潭湖乡村休闲风情带、“演太线”乡村振兴示范带、沙埠佛岭慢生活廊道等精品线路、精品区块建设,打造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内涵丰富的美丽乡村“升级版”。深挖村庄特色,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村庄17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个、特色精品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6个,乌岩头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千万工程”的学习案例,屿头沙滩村成为中国村庄当代发展浙江样本。

(二)注重区域联动,做好振兴典范文章。以“演太线”金廊工程为轴线,建设绿道、慢行系统等打通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南、北校区间的连接通道,科学规划集散中心、餐饮中心、现代农场、民俗集市等功能区块,串联沿线的屿头乡前山头村、引坑村、沙滩村和宁溪镇的蒋家岸村、五部村、乌岩头村等历史文化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远期拓展旅游农业产品研发、餐饮住宿服务等,最终辐射带动该区西部乡村振兴。

(三)丰富村庄业态,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大力培育以文化体验、摄影绘画、农副产品加工、水果采摘等为主导的休闲旅游产业,推动乡村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的共同发展。鼓励、引导村民回村生活、就业、创业,支持他们利用自有的古民居,发展民宿客栈、风味餐馆、乡村小酒吧等经营项目。如屿头乡布袋山村经修缮后,依托布袋山景区成立旅游开发公司,通过门票分成、店铺出租、停车收费等,每年村集体收入40多万元,村民基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四、做实“四大行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该区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打通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下乡”通道,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各类主体活力,提速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一)实施人才集聚行动。以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为支点,围绕引才、育才、留才“三大”聚才方略,培育壮大高校专家、“三农”干部、农技人才、回归乡贤和青年等人才队伍。如该区于2018年2月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配置了15个现场教学点,设置乡村生态系统等20多个课程。办学以来,共接待考察省内外调研团批次297、5453人,85批次、4590名学员参加培训。此外,坚持开放交流,以更开阔的视野谋求与国内外专家的合作,举办了2019首届澳洲活力农耕全球农夫大会、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中德联合研究课题启动会等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实施科技下乡行动。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进程,鼓励引进应用温室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备,重点加快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普及应用,打造智能化生产样板。推行“专家团队+基地+农户”工作模式,每月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组织周边农户到基地集中学习等,将技术直接送到农户。今年以来,共组织了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台州农科院等30多个省市级专家或专家团队到基层为农户开展了面对面指导服务100余次;浙江大学田生科教授的《精品柑橘绿色智慧栽培模式构建及技术集成示范》研究项目落户该区宁溪镇,探索可推广的柑橘种植标准化技术体系。

(三)实施资本回归行动。在整合财政资金的基础上,该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产业扶持、税收优惠、招引奖励等优惠政策50余条,多渠道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振兴建设。如依托“百企扶百村”和“千名乡贤帮百村”等活动,引导400多名乡贤返乡投资,112家区级百强企业“1对1”结对易返贫村,21个商会和协会助推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又如创新开发“优融通”“蜜橘贷”等信贷产品,推出高山蔬菜、杨梅、蜜橘等特色农业险种,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四)实施综合改革行动。该区始终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多项工作被列为国家、省级试点。如该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于今年10月底顺利完成了各项试点任务。试点期间,完成了全区村(社、居)的清产核资和股改工作,登记赋码覆盖率已达95.7%,并与黄岩农商银行合作,在南城街道山前村试点股权质押贷款。目前,全区30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已实现总收入达到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占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