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椒江按照“都市特色、陆岛一体、五化同步”总体思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确保农村同步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完成了既定目标。
截至2019年,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为22.3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007元、增速9.4%,连续3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92元、增长12%,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这五年,我区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处处呈现出“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的田园景象,农业现代化水平等硕果亮眼,农民幸福感显著提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五年,农业产品品牌更响了
大陈黄鱼现代化养殖
近日,浙江省第三批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名单出炉。大陈镇榜上有名,获评“大陈黄鱼特色农业强镇”。
在此之前,大陈黄鱼曾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金奖、浙江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等荣誉称号。“大陈黄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达1亿元。
在大陈海域,上规模的大黄鱼养殖企业共有13家,年产高品质大黄鱼6292吨,产值5亿多元,产量、产值均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成为在全省叫得响的农业特色产业品牌,也成为我区农业支柱型产业。
近日,大陈黄鱼养殖产业又放出“大招”。在大陈岛东南12海里处,一个海域面积3000亩、一期计划投资2亿元的深远海养殖大黄鱼项目已通过海域论证,即将启动建设。该项目不仅可利用水层温差彻底解决黄鱼过冬问题,而且还搭建能抵御超强台风的升降平台,遇台风天,平台可以像潜艇一样下潜到30米以下水域。项目投产后,大陈黄鱼将从海湾游向外海和深海,总产量也将突破1万吨。
“我们正大力推进大黄鱼深远海养殖模式,拓展养殖空间,缓解近岸环境压力,破解大黄鱼过冬、抗台风等瓶颈问题,促进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我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总工程师应勇说。
此外,我区还积极引导各养殖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大黄鱼苗种优选、新品培育、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养殖病害与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技术攻关,进一步擦亮“大陈黄鱼”这张金名片。
关键词:大棚甜瓜
甜瓜成为“椒子农心”精品
甜瓜是我区的主要特色经济作物,大棚甜瓜已有20多年栽培历史,规模居全市第二。区政府蔬菜办主任周洪介绍,椒江的甜瓜种植,地域优势明显,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三甲、下陈、农场等地。特别是沿海带状区域的土壤属于盐碱地,含磷钾量较高,出产的甜瓜甜度优于其它区域,口感更为松脆。据检测,该片区域土壤ph值偏中碱性,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偏低,有效磷含量较丰富,速效钾含量远高于其它非沿海区域。
此外,我区大棚甜瓜种植品种比较统一,主要有“东方蜜1号”“百斯特”和“黄金瓜”等,以“东方蜜1号”为主。据统计,我区主栽品种厚皮脆肉型甜瓜“东方蜜1号”占比达87.34%。经过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的多年努力,我区甜瓜相继开辟了浙江、广东、河北、内蒙古等9省(市)16个大中城市的甜瓜市场。
关键词:椒子农心
积极推进大陈黄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实施区域公共品牌战略,是我区农业工作的一大抓手。
“农水部门委托上海美术学院设计椒江农业品牌进行全案策划,现已注册‘椒子农心’这一椒江区域性农产品公用品牌,并确定了品牌识别系统、品牌吉祥物设计和品牌企划,完成甜瓜、杨梅、柑橘和海鲜等农产品包装设计和海报宣传,并展开了部分试用。”区农水局副局长尹学兴说。
“现在搞农业单打独斗竞争力不强,使用‘椒子农心’这个区域公用品牌,省了我不少精力。包装盒上贴了这样的牌子,产品确实比之前更畅销。”浙江新佳果柑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甘金友说。据介绍,新佳果柑橘专业合作社目前有柑橘种植基地1000亩,主要种植“红美人”“葡萄柚”等品种,年产量4000多吨。
2018年,我区还先后出台了《椒子农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配套政策,重点在财政扶持、品牌管理上下功夫。根据《推进椒江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意见》,目前,“椒子农心”品牌的培育、管理、保护体系基本形成,打造了“椒子农心”品牌核心基地5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0个。计划到2022年获得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关键词:三品一标
我区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可追溯建设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相结合,逐步把“三品一标”认证作为“椒子农心”品牌准入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累计认证“三品一标”34个,其中有机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22个。同时,积极推进“大陈黄鱼”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品牌化经营、组织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已成功注册“大陈黄鱼”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入选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还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
今年,省农博会上,椒江新佳果少核本地早柑橘、椒江大陈洋、一江山岛大黄鱼等三个产品荣获2020浙江农业博览会百个名优畅销农产品。
这五年,农业生产环境更优了
关键词:质量安全
千亩早稻示范田
今年,椒江被确认为全省第二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标志着椒江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质的飞跃。
近年来,椒江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为目标,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农资监管点77个,建立快速检测室51个,完成“区—街道—村—基地”四级农产品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全区示范性规模生产主体均已实现产品质量100%可追溯,主要食用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达55.1%。
关键词:绿色田野
椒北农田美如画
为杜绝农药废弃包装物乱扔乱弃现象,打造绿色安全的清洁田野和环境整洁的美丽乡村,椒江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属地管理”原则,构建了以“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为主要模式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
通过政府购买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服务,2016年至2019年累计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1026.77万个,集中无害化处理259.88吨,极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取得了明显成效。
“随着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持续推进,广大农民长期以来乱扔乱弃农药废弃物的不良习惯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田间很难再见农药废弃包装物的踪迹,田园变得更加整洁,有力促进了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近年来的回收处置,农药使用主体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农药使用后及时归集到一起,带回后交回收点回收,基本杜绝了废弃农药瓶(袋)随处乱扔乱弃现象;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专门捡农药废弃包装物人员,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259.88吨,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田园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提升。
2016年至2019年,农民交回农药废弃包装物得到补偿251.44万元,农民们觉得不仅是增加了一些收益,还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杜绝了农药废弃包装物乱扔对附近作物可能造成的药害,农业生产更安全了,农产品质量也更放心了。“2019年,我们随机抽取200户农民对这项惠民项目进行评价,满意度为100%。”
这五年,农业生产保障更强了
关键词:农业保险
通过科学种植,农民喜获丰收
大棚甜瓜是椒江农业的主导产业。“椒江的大棚甜瓜一般到7月中旬前就结束,因为距离破坏性较大的台风来临通常还有一段时间,部分农户认为大棚甜瓜种植没有风险。”区农水局主动对接财政、发改等部门和保险公司,协调甜瓜保险事宜。2019年初,椒江区率先在全省推出了甜瓜政策性保险险种,共有243户农户、7922.5亩甜瓜投保,理赔金额达546万元。
2020年,椒江又新增了农业机械综合保险,参保机械为纯农田作业拖拉机(含微耕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穴播机、自走式植保机)、粮食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目前农业机械保险参保68台,附加田间作业雇主责任承保71户,累计为农户提供保障3000余万元。
关键词:农险体系
除了个别农业保险,我区通过构建农险风险保障体系、优化农险服务流程、拓展地方特色险种试点、推进气象“无证明”理赔、强化生猪保险与无害化联动等方式,在农险产品定制、参保、定损、理赔等方向进行改革。
在政策合规的基础上,引导保险经办机构简化农业保险理赔流程,全面实行“上门跑、数据跑、代办跑”,实现农户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时“零次跑、无证明、当日结”,打通农业保险“最后一公里”。
数说十三五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5年18.37亿元,2020年预计可达22.8亿元,平均增速保持2%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22386元,2020年末预计可达34500元以上,平均保持8%以上增速。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已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目前全部完成年收入低于8000元对象、“三保障”突出问题、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等“三清零”目标任务。
2015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05万亩,到2020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5万亩以上。
2015年,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7个。到2020年末,累计认证“三品一标”总数34个(即较十二五新增7个),其中有机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22个。培育了“椒子农心”“大陈黄鱼”等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
成立甜瓜、水稻和大陈黄鱼等3个产业农合联组织,农业生产、产品供销、信用借贷“三位一体”化程度明显提升。
这五年,我的产业扩大又升级了
人物档案:甘金友,浙江新佳果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级农艺师,浙江省农艺师学院创业导师。
目前正是红美人成熟采摘期,站在硕果累累的橘园地里,浙江新佳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甘金友高兴地说,由于采用复合微生物肥料,红美人品质提高了一个档次。
从2002年起,甘金友开始承包椒江农场土地380多亩,并投入资金进行柑橘种植。“传统的‘本地早’有着开花多结果少甚至不结果的现象。针对这一弊病,我开始探索高产稳产的生产技术。”甘金友说,这“秘方”就是在砧木上做文章,改构头橙为本地早,解决了构头橙作砧木所造成的树冠高大、树势开张、投产迟、果实味酸、果皮粗糙等问题。
通过采用新办法进行嫁接,配以“两次窄口环剥”技术,甘金友解决了长期困扰本地早高产稳产生产技术的难题。果园主打的“新佳果”牌少核本地早连续8年获得省农博会金奖。
随着火龙果、猕猴桃等其他水果产业带来的冲击,柑橘业的发展略显滞缓,从2011年开始,甘金友毫不犹豫地决定转型升级,引入美国鸡尾葡萄柚、红美人、砂糖橘等高附加值新品种。
“我在之前橘树的基础上进行高处嫁接,现在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能结果,第3年达到高产。按照以往的技术,以葡萄柚为例,自然生长一棵树至少需要6年以上才能生产,而现在刚嫁接第4年的优质果亩产就可达到2吨,即便嫁接仅仅3年的红美人,优质果亩产也达到1吨。”甘金友说。
2016年,甘金友又开始引进新品种——沃柑。
除了专业的农业技术外,近年来,甘金友对网络销售等网络信息技术也是轻车熟路,借助“互联网+”技术,合作社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