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堰居、三佳居共同开发“鉴湖里”品牌,抱团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村
棠棣村引入市场运营机制,以“花满棠棣”品牌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村
位于谢家坞村的驻村指导员制度传承馆
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
亭山桥村亭山书院
位于剑灶村的海丰花卉种植基地
领跑竞跑,敢为人先,一直是绍兴柯桥的精神风骨。经过长期发展与积累,柯桥区在高质量发展、先富带后富、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等方面形成了系列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柯桥特色的实践之路,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新发展阶段,肩负新时代使命的柯桥,如何加速破题实现共同富裕?柯桥瞄准乡村振兴,勾画了一幅乡村全域共富蓝图。今年以来,柯桥区按照绍兴市委关于“五星达标、3A争创”迭代升级、全面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市、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部署,坚持党建统领、数字赋能、系统集成、市场运营,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跑出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发展的“高质量、加速度、新动能”。
在示范先行、抱团发展的引领带动下,目前,全区214个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均达50万元以上,平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600万元,95%的行政村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目标同步提升。
党建引领 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村
炎炎夏日,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宛如一片花的海洋。花海之中,彩虹滑道、缤纷乐园等儿童游乐设施已初步成形。今年初,棠棣村通过公开招募,引进一支乡村运营团队,按股份比例组建花满棠研学文旅有限公司,为村子注入鲜活力量。
“我们根据村子特色,谋划‘花满棠棣’运营主题,重点打造‘艺术村落、花居生活’‘花乡棠棣、人勤春早’‘花间趣玩、田园研学’三大场景,率先在数字乡村、气质乡村、兴旺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将乡村带进市场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刘建明表示。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外做花木生意的刘建明回村担任村支书后,建立花卉专业合作社,带出村里一大批花木经营户,还带动了漓渚片区的花木产业。如今,棠棣村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花卉苗木的生产与经营,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50余户,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0万元,几乎家家住上别墅,过上了好日子。
棠棣村是绍兴首批13个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对象之一,该村挖掘“花木之乡”的资源禀赋,统筹数字化技术与花木产业融合发展,新建4500平方米兰花培育大棚,引进数字兰花产业,打造了兰馨馆等。
近年来,柯桥区根据绍兴市委关于“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部署,以变化见成效,跳出党建抓党建,围绕《柯桥区农村基层党建“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规划》,久久为功抓创建,通过3年时间,建成五星达标村214个,3A级景区化建设示范村25个,成功打造“会稽诗路、山阴兰桂、鉴湖渔歌、钱杨印象、水乡记忆”等5条党建示范带,高质量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域提升。
今年以来,柯桥区再进一步,以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村为示范引领,发挥先进先富帮带作用,构建全域共富大格局。柯桥区推出“1+16”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将全区所有行政村划分为16个片区,每个片区重点打造两个核心村,进而带动全区所有行政村,通过联盟内资源集聚共享、协同共用,探索党建引领乡村共富之路。眼下,柯桥区正加快推进叶家堰-三佳居鉴湖渔歌带片区、谢家坞村与兰亭风景区一体化、剑灶-海丰花卉产业园等建设规划落地,着力打造乡村共同富裕集群。
鉴湖千顷,四序风光好。“鉴湖里”项目坐落于号称“鉴湖第一曲”的叶家堰和拥有“状元文化”的三佳居内,这是柯桥区党建示范带“鉴湖渔歌带”上两个相互接壤的3A级景区化建设示范村。今年,叶家堰、三佳居被合并列入全市首批13个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对象,柯桥旅发集团、叶家堰居和三佳居联合成立绍兴市柯桥区“鉴湖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设立了专门的运营团队。
目前,会稽山黄酒时尚酒吧、水上飞机等10多个新项目建成开放运营,累计投资达1个多亿。“‘鉴湖里’项目盘活了闲置农房、老旧酒厂、老式台门等80余处资源,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农副产品销售,实现村级经济年增收100万元以上,同时还串起了鉴湖沿线几个村的文旅发展,将共同富裕美好图景变为柯桥实景。”柯桥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共兴 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走进柯桥区平水镇剑灶村,入眼就是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农业种植大棚。2016年,剑灶村引进浙江海丰花卉有限公司,并流转1600亩土地供其种植菊花。而后,海丰花卉以“统租返包”的形式,将土地连同现代化设备返租给农户,形成“党组织引领+公司运作+农户参与”的合作关系,吸纳小农户融入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来,共辐射农户约800户,带动1200余名村民就业,促农增收达4000余万元,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通过打造兴产增收‘利益共同体’,培育持续增收富民产业,一方面壮大集体经济,另一方面拓宽村民增收路,从而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乡村更美,让村民更富。”剑灶村党总支书记沈立波说。目前,该村已成功引进海丰花卉、华绿公司等5家农业企业,不仅以项目的形式与村集体、村民开展多方面合作,还为剑灶片区联盟内各村的农民就业等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柯桥区抓实抓好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提升行动,做到村村有项目、村村有产业、村村可增收;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宽“资源-资产”的转化通道,通过特色做精、品牌做强实现村民增收富裕、村级经济发展。
柯桥区以产业基地为轴带动,引导各村围绕平水日铸茶、稽东香榧、漓渚兰花、王坛青梅等农业特色品牌,因地制宜,做强农村支柱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以景区村打造为契机,深度挖掘村级景区资源,积极打造日铸茶文化休闲体验、古鉴湖酒香、夏履农家美食等一批精品游线,指导各村积极发展民宿、餐饮、文创等配套产业,不断丰富乡村肌理,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人才兴,产业兴。人才是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柯桥区充分利用乡贤会、乡创联盟等组织,挖掘共享乡贤及乡村人才资源,解决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特别在项目引进、信息互通、矛盾化解等方面进行有效突破;同时,打通劳动力输出渠道,统筹使用各类民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如稽东镇大桥村片区依托乡创联盟引入乡创人才38名,乡村创业项目20个,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
文化赋能 勾画村富景美人和蓝图
走进柯桥区兰亭街道谢家坞村,只见青山绿水间村舍整齐整洁,村道花木掩映,田野瓜果飘香。该村党总支书记陈志芳介绍,谢家坞村能有今天的好光景,离不开驻村指导员的悉心指导和努力工作,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创建还是乡村振兴,他们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谢家坞村是驻村指导员制度最先试点的乡村。17年来,一任接一任驻村指导员了解民情、畅通民意、凝聚民心,为村级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谢家坞村实现了“村富景美人和”的小康目标,“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60万元,村民钱袋子更鼓了。”该村党总支书记陈志芳说。
从整体帮扶到中心工作推进,从发展思路探索到共同富裕推进……而今,驻村指导员早已是柯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支骨干力量。
解决村民最迫切的需求,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好,是垒实共同富裕的基石。钱清街道方家桥居通过美化村容村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提高村民居住品位,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旧村改造。统一兴建47幢别墅,解决了前阶段拆迁安置户的住房问题。开展农民公寓建设,总建筑面积81798平方米,可容纳180户农户。同时以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为主的多种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失土农民的“三有一化”工作顺利完成。
村子美了,村集体收入涨了,村民腰包鼓了,精神文明需求随之而来,柯桥乡村结合实际打造渔业、曲艺、黄酒等乡村文化,丰富百姓精神世界。
春风吹拂亭山桥。“目前,‘百姓写百诗、乡诗铸乡魂’的活动大受村民欢迎,我们已经开班4次,40多名村民参加,课后他们就自己尝试写诗。”日前,马鞍街道亭山桥村党总支书记韩国富介绍,村子正积极创建“诗乡第一村”,通过教村民创作中国诗词,建设“诗香门第”等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农村新风尚。
亭山桥村曾是环境脏乱差、干群关系紧张的落后村,近年来,在“领头羊”韩国富的带领下,两委班子紧密团结,抓住“五星3A”的机会,以“文化治村”为抓手,带来村容村貌的巨变。村子借着“讲好村庄故事”这一“法宝”,村级资产大幅增值,从2013年的42.5万元上升到去年的550多万元。村里相继建起了文化广场、文化礼堂、健身场地等,村民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精彩。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柯桥,正坚持将国家所需、政府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具化为一幕幕党建引领下生活和美、文化和润、社会和序、生态和谐、村民和睦的民生愿景,让村民真真切切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共同富裕,让乡村振兴全面开花,让“共富之梦”愈发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