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乡村,不仅以其秀美的风光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那些古老而沧桑的农房,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老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成为了记忆中的风景。
在绍兴,一场别开生面的“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正在悄然展开。通过这一计划,乡村重现了往日的繁华,人们纷纷回归,带来了新的气息。
绍兴以“闲置农房激活”为起点,打通了城乡之间的科技、资金和人才等要素流通的渠道。
通过理念、制度和载体的创新,绍兴不断扩大了农村闲置资源盘活的范围,提高了激活的效率,使得“沉睡的资源”得以唤醒。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的道路。
数据显示,绍兴的“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该市已经成功引入了8793个项目,吸引了134亿元的社会资本参与。共计激活了64万宗闲置农房,总面积达到651万平方米。这一计划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55亿元的增收,也为农户带来了39亿元的收益,成绩斐然。
那么,这些迎来“新生”的闲置农房,究竟给村庄带来了怎样的新气象呢?
上虞区将闲置农房巧妙改造为“墨隐居”民宿,这一成功案例由绍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土地资源成为了关键。绍兴市深知,只有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科技下乡,进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透露,过去绍兴农民增收曾面临瓶颈,2017年调查显示,农民财产性收入仅占3%,这意味着大量乡村资源被闲置。为了打破这一局面,绍兴市决定探索一条既能守住乡愁又能化解乡“愁”的和谐发展之路。全市域试点实施“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应运而生,从农房激活的0版逐步演进至“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双激活的0版。
绍兴市在“闲置农房激活”改革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使其在2020年被列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三个整市试点之一。为了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市、县两级出台了多项制度,包括《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改革的通知》等,形成了完善的“1+20+X”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创新聚焦于土地的“确权、赋权、活权”,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绍兴市以政策、人才等为核心的力量不断注入乡村,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新动力。新昌儒岙南山千坑自然村的秀丽风光便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古朴的村落与周围的绿林相映成趣,宛如人间仙境。
几年前,潘明华四兄弟萌生了在千坑自然村进行整体开发、激活闲置农房的想法,并与儒岙镇达成了共识。随后,他们租下了整村13户人家的50余间闲置农房,并流转了周边的近500亩山地。通过资金投入,他们成功激活了村内的耕地、水面、山林等自然资源,并打造了以高端民宿为核心的深山度假村——“尚诗堂·天姥山居”。这一转变使得空心村焕发新生,成为度假胜地,村民们也成为了山居的股东,实现了资源向资本的转化。
这种变化充分展现了闲置农房盘活后带来的“包袱变财富”的改革成效。目前,绍兴市正在进一步探索“闲置农房激活0版”的改革路径。通过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两端发力,绍兴市力求加快形成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从而赋予农民更充分的财产权益,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绍兴市的目标是在2025年底前,累计激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达到3万宗,以更高层次的社会资本投入,更广泛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来激活农村的资源资产,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动力。
越城区-闲置农房激活改造成“云上小馆”农家乐
在绍兴,闲置农房的激活与改造已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催生出众多创新举措。各县(市、区)纷纷探索,尝试通过不同方式盘活这些资源。一些地方致力于改造闲置民居,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经济;而另一些则致力于改善房屋用途,打造文化服务新空间。此外,还有地方引入社会资金,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目标,从而赋予闲置农房新的价值。
嵊州石璜镇白雁坑村油罗山自然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个位于半山腰的小村落,仅有31户人家,且村民平均年龄较高。然而,去年4月,这个山村迎来了转机——石璜镇油罗山“一庭园三基地”项目合作开发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其发展新篇章的开启。该项目总投资达2亿元,通过整村置换和优质设计团队的介入,对标国内精品民宿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结合村庄基础设施、周边乡村旅游设施和道路的提升,该项目成为“闲置农房激活”的新典范,不仅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更带动了西白山片区旅游业态的整体提升。
类似的创新案例在新昌回山镇高湾村也得以体现。村民们采用以房入股的模式,参与空旧房民宿的改造。十几户村民共同参股,成为民宿的股东,享有35%的股份。这不仅为他们带来了每月的保底收益,还有丰厚的分红。同时,该村还成立了旅游公司,对民宿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并增设了观景平台、骑行道等基础设施,打造了水果基地,成功将餐饮、住宿等业务延伸至鲜果采摘和农事体验等领域。客人数量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分红的增长。
绍兴市的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激活了闲置农房的经济价值,更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活力。而“强村公司”的培育和发展,则为盘活闲置资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通过抱团发展,深化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越来越多的“落后村”正逐步转变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随着“越宅通”农村宅基地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正式启用,一系列创新应用如“审批一件事”、“查询一个码”、“监管一张图”以及“盘活一条链”等场景得以实现。这些举措共同构建了宅基地从申请、审批、建设、颁证到流转、退出的完整生命周期管理链条,为推动更智能、更高效、更科学的资源流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唤醒“生机”
沿着乡道驶入柯桥区王化村长塘头自然村,一幢幢别具一格的民房展现眼前,它们整洁而有序。道路两侧,精品民宿、咖啡吧和茶楼等休闲场所琳琅满目,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谁能料想到,这里曾是一个声名狼藉的“老龄村”和“空心村”。
几年前,宋如华抓住柯桥区“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政策的机遇,在长塘头投资2000万元,成功流转了320间闲置农房和243亩闲置土地,进而打造了一个集农旅与养老养生为一体的综合体。这一举措不仅为农房赋予了新的价值,也为村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例如,村民宋师傅通过出租房屋和土地,再加上应聘的工作,实现了可观的增收。
长塘头小村的蜕变,正是绍兴市全域激活闲置农房的一个缩影。绍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致力于从单一激活向整村激活、多村联动激活以及整片整区域激活的转变,以此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此外,上虞区丰惠镇渔门村和崧厦镇雀嘴村等地,村民们利用自家闲置农房从事来料加工业,如灯珠、雨伞、袜子、领带等的制作,每户每年可获得2万至3万元的收入。同时,东澄村、东溪村、白雁坑村和下岩贝村等依托自然风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农宅的激活不仅带动了资本、人才和文化的流动,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例如,海归硕士肖磊被新昌县生田村岩前自然村的古朴风貌所吸引,与好友共同辞职并投资1000万元,将这个“空心村”打造成一个充满英伦风情的乡野体验基地。
更多像肖磊这样的新农人带着乡愁来到绍兴乡村,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人员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革。同样在新昌,回乡创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文化旅游公司的创建中,利用2000多平方米的闲置农房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酒家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度假、文化修学和拓展训练的理想场所,进一步激发了乡村的发展潜力。
这些租客与村庄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且富有建设性。在诸暨江藻镇梓尚阁村,一位毕业于美术学院的年轻创客将门前杂草丛生的老房子改造成工作室,将废弃的坛坛罐罐转化为艺术品,为小山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此外,一些与乡村传统业态看似不相关的产业也纷纷进驻。柯桥区杨汛桥街道充分利用闲置农房和劳动力资源,在蒲荡夏村打造了VFM时尚主播基地。该基地以直播新零售模式赋能本土经编纺织产业,不仅拓宽了企业的线上销售渠道,还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该基地已吸引15家企业入驻,共建有70间直播间,2023年网络营业额更是突破8000万元大关。
由此可见,农房激活不仅关乎几幢房子的命运,更深远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城乡区域交流,推动着乡村生活方式的转变。绍兴通过这一实践举措,成功吸引了近6000名农创客和新农人在乡村创业,并带动了4万余名农民就业,无疑为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