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善治村 | 十四都:走出深闺的古村落

来源:绍兴网 发布时间:2021-10-20 浏览量:95

飞檐雕栊掩古今,出淤清莲传世名。位于诸暨市五泄镇东南部的十四都村,由前庄坂、塘头、狮象、藏绿4个自然村组成,历史悠久,古建众多,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省级历史文化重点保护村落名单,藏绿周氏还奉周敦颐为先祖,世代传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家风。

近几年,十四都村围绕“荷文化”主题,在古建、荷塘与文化底蕴的提升上下功夫,发展文化旅游,激发古村活力,先后创成省森林村庄、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级卫生村、省级善治示范村。

近日,记者走进十四都村,访古祠,看新貌,感受乡村振兴的脉动。

共承好家风

沿着村道一直往里走,一栋栋古建筑映入眼帘。周氏宗祠是十四都村最古老的建筑,正门外东西两壁嵌着“忠孝诒谋”“诗书世泽”两块石刻,廓沿挂着一排大红灯笼,于古老深寂中透出勃勃生气。村里老人告诉记者,这里生活的都是周氏一族的后代,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藏绿周氏始祖周廷琮由余姚迁至此,正是因为青睐“万绿藏一坞”的诗情画意。

整修一新的藏绿古街上,70岁的村民周银美正在散步。“我们村很大,现在这么干净,都靠大家一起维护。”周银美热情地邀请记者去她家串门。周银美的小庭院收拾得很干净,外面挂着“党员之家”的铭牌。

十四都村一直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据清代《国朝三修诸暨县志》和《藏绿周氏宗谱》记载,藏绿周氏在清朝至民国200余年间出一品5人,二品9人,进士4人,翰林3人,举人23人,各类贡生50余人,太学生128人。这从保存下来的藏绿周氏宗祠悬挂的匾额中可得到印证,如“进士”“翰林”“拔贡”等牌匾,还有“父子同科”“兄弟登科”“一门四捷”等字样,都是对此村耕读家风的褒奖。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也出了不少将军、院士。

“我的两个孙子都考上研究生了,今年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2岁的村民周文虎说起两个孙子,满满都是自豪感。1958年,他离家出去打工,3年后回到村里,便再也没有出去过。“在十四都,好好读书,孝顺长辈,是全村人都推崇的家风。”周文虎不仅为两个孙子感到自豪,也为村里的家风传承感到骄傲。

近年来,十四都村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以乡风文明促规范提升,用乡风文明谋幸福跨越,全力打造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老祠堂就是我们的家风‘活化石’,也是清廉文化的展示窗口。”十四都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承涛说,乡村要发展,必须先让好家风传承“活”起来。在上级支持下,村里修复保护了耕读堂、佑启堂、光霁堂、颐吉堂、马鞍山古民居、麻车学堂6处清代古建筑,2017年对周氏宗祠进行功能升级后又新增文化礼堂、图书馆、清廉文化长廊、乡贤馆、农耕展示区等功能区块。清廉文化长廊展示名言警句、出仕廉官故事和清廉家风家训,文化礼堂定期开讲“清廉大讲堂”。村里还时常向村民赠送“清正廉洁”书签,既传承文化,也解读家风,让党员群众在“乡土气”中感受到浓浓“廉能量”。

同管村中事

过去的十四都村,环境一度也脏乱,家家户户“自扫门前雪”。近年来,该村以“五星达标、3A争创”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党员先锋带头,统筹志愿服务力量,形成“人人支持、户户参与”的良好氛围。

入村道路两旁,不少村民正在改建门前的菜园子,新建的栅栏带有欧美小田园的风格,刚种下去的新鲜花草种子将在明年春季开出第一拨小雏菊。“我们把家里收拾干净了,别人才愿意进来玩,留下好口碑。”村民周小云说,藏绿古街聚集了30多家店铺、手工作坊、工作室,而店主大多是租住的“新村民”,“大家愿意留下来,我们也有发展的动力。”

“许多村民由‘等着看看’变成了‘争着干、抢着做’,村里人居环境整治由‘无人带头’逐步向‘大家管、齐参与’转变。”五泄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这两年镇里帮十四都村引入了一些资源和项目,使得十四都村不仅有了“颜值”,更有了“格局”,家家户户争做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

每逢节假日,由十四都村孝文化协会会长周煜梅牵头的邻里帮帮亲慰问团红色志愿者都会穿梭在村里的角角落落,这是一支由村里自发组织的公益队伍,尽管是帮小忙,但却用一股“义气”把十四都村人都凝聚起来了。周煜梅告诉记者,早在数百年前,村里就有了“义学”“义仓”,让穷人可以进私塾读书,让吃不上饭的人都有着落。如今生活好起来了,他们传承这股“义气”,救急帮弱,让大伙儿都没有后顾之忧,积极投身村庄建设。

如今,乡贤参事会和志愿者队伍已成为十四都村两委会的左膀右臂。乡贤参事会成员多达80多位,志愿者队伍也多达7支。

在村文化礼堂,每逢重要时间节点,“清廉大讲堂”就会开讲。主讲教师名叫周文■,是十四都村的一名“草根宣讲员”。身为退休教师的他,时常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国家政策、十四都村的廉洁文化结合起来讲。“我就用‘小事情’反映‘大道理’,把党的好政策传达到百姓家,让村民爱听、愿意听、能听懂。”周文■在讲课中,都会讲“身边事”“身边人”的模范案例,使村民学有榜样、做有样板。

齐奔共富路

“80后”周珈吉在十四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我们十四都村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有古祠老街,还有很多乡村消费的新场景。”说起村里的变化,周珈吉便兴奋起来。

十四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去年成立的,村里公开招聘专业人员对公司进行管理,并与第三方运营团队杭州和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业态引进、村庄提升、公司运营等工作,让村民获得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

经过风貌提升的十四都村,古朴雅致,朴素清新。乡村书房、咖啡茶院、农家民宿、文创特产等多种业态,分布在村内各个角落。

“我们不是单打独斗,目前正在打造‘三乡景观带’(乡居、乡贤、乡景),把单线做成多线,串点成线集群发展。”驻村干部罗莹告诉记者,在第三方乡村运营团队的指导帮带下,目前村里正在利用闲置农房激活、宅基地改革试点等政策,整合资源,建立集指路、定位、购物于一体的村游数字化系统,激发古村新活力,带动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增收。

十四都村有藏绿古建筑群和树女学堂民宿,西皇村有美丽田园风光和游步道,红枫岭村有美丽乡村……目前五泄镇通过全方面引入流量,打造古建游、亲子游、观光游等多条旅游线路,让这几个村抱团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我们以十四都村的建设为契机,逐步打造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的‘综合体’,发展研学、民宿、电商等产业,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让这里成为村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的向往乐园。”五泄镇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