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稻浪翻滚,农家收割正忙。在嘉善县干窑镇,7000余亩水稻陆续成熟,一台台收割机穿梭于金黄的稻田之中,发出阵阵轰鸣的声音。秋风吹过稻浪,一幅美丽生动的乡村丰收盛景图徐徐展开。
近年来,干窑镇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农事服务、特色农业、农旅融合等多元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特色振兴路。据介绍,干窑镇草莓种植面积超2000亩,新建了175亩草莓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构建了零农残、反季节的草莓孵化基地;干窑镇欢乐羊村作为嘉兴唯一的国漫IP游乐园,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营业额超400万元……
干窑,这座江南水乡小镇,这些乡村振兴的亮眼成效是如何取得的?记者进行了探访。
“单干变联合”打开发展新思路
“你看这稻穗长得多好啊,收割完估计产量比去年还多。”11月4日,范东村党委书记梅其伟站在田间地头,望着眼前近千亩的金黄色稻田,心里满是欣喜。
不远处的“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内,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作人员正忙着操作碾米机和包装机等自动化加工设备。产出的大米将销售到嘉善县各乡镇、嘉兴市区以及上海、杭州等地。
“我们的大米销售量每年在100万斤左右,比十几年前翻了几十倍,每年实现收益超50万元,预计今年将超60万元。也就是说,我们范东村今年每个村民的分红将超过1000元。”梅其伟言语中透出自豪。
近年来,范东村通过引进各类新设备,不仅提高了水稻收割的效率,而且在育秧效率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育秧品质也更好了。范东村还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获取农机技术指导、骨干人才培养等服务支持,通过配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发展以粮食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为主的优势产业,向稻米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力,打造了“范东大米”“醉范东米酒”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拓宽了“种地”致富的道路。
走在农业现代化道路前头的范东村,依靠着全村5300亩良田和2700多位勤劳的村民,蹚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乡村振兴道路,还带着周边村子一起致富。2023年,范东村联合新星、黎明、范泾等7个村成立了“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将“单干变联合”,进一步打开了农业发展新思路。
“通过联合化粮食生产农事服务机制,我们整合了全镇47个种粮主体、28个农机服务组织,建立了覆盖种植、收割、秸秆处理等全链条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并将服务辐射扩大到了江苏吴江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提升’。”“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益君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中心还承接了嘉善县秸秆离田处置55000亩平台协调工作,实现增收180万元以上。
今年初以来,“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累计为干窑镇和周边乡镇提供服务2万亩次,农业服务产值1000万元,7个村村均经常性收入超800万元。
农创客逐梦干窑乡村
眼下,青年农创客正成为农村创业创新的引领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在干窑镇辖区各村,青年农创客的身影也多起来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追逐梦想。
今年37岁的邹恒是嘉善县源本初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也是2023年度嘉兴市“十佳农创客”之一。早在2022年,农学专业毕业的他,就在干窑镇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承包了55亩大棚,命名为源本初农场,寓意着不忘初心,坚守健康的农业生产方式。
“现在大棚里主要种草莓,为了确保品质,我们农场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确保农产品在产量与质量上实现双重提升。”邹恒的这种执着,让源本初农场的农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与喜爱。
不仅如此,源本初农场还积极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至今已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这种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农场的社会效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际上,像邹恒这样的“新农人”在干窑镇还有很多。他们有的是掌握数字技术的专业人才,致力于推动乡村产业的提档升级;有的则是擅长电商的“达人网红”,为农产品品牌推广出谋划策;还有的是经验丰富的“农技高手”,用多年来的实际经验为农业增收赋能加力……
“我们希望通过招引多元化人才,实现数字农业的增值增收。”干窑镇农业农村与生态环境办公室主任郭磊表示,镇里还将对已取得积极成效的青年农创客等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和动能,也希望吸引更多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来到干窑,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