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篇《山这边,山那边……》让相邻的洑家村和下吴村名噪一时。近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文章《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让苏皖两省的眼光再次聚焦于这两个小山村。
“洑家村的景色竟如此明艳”是所有到过这个省界村的人的共同感受。青山叠翠,溪水潺潺;千亩茶园,绿意盎然;道路整洁平坦,屋舍错落有致;村级产业欣欣向荣,村民生活充盈实在……
蓝图变实景
提到洑家村,就不得不提到王海清。在洑家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时,38岁的王海清毅然辞去养殖场场长职务,回村担任村支书。当年,心怀壮志的他,描绘了一幅“开荒、种田、修路、养虾、惠民”专属于洑家村的发展蓝图,喊出了“苦干实干,带领群众一起干”的口号。
说干就干,王海清与群众一起修建了到天目湖镇和安徽省下吴村的两条农村道路。路通了,产业也活了。他率先将股份制引入农业开发,经过全村上下三年共同努力,6000多亩荒山秃岭变成了茶园、果园,117座小山头变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与此同时,王海清陆续派出儿子王春红及村里100多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到北上广等地学习各类养殖、种植技术。村里的特种养殖产业异军突起,名闻华东,为后来社渚成为“中国青虾第一镇”“中国青虾之都”奠定了基础。
山水的产出,让洑家村从贫困村一跃成为富在深山的全国红旗村,被誉为“山区开发的典型、农民致富的样板、立体农业的园地”。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洑家村继续传承发扬“敢想敢干敢争先,创新创业创一流”的“山这边”精神,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积极主动寻找经济发展的契机,让资源产生最佳效益。
为了让昔日的茶叶、青虾等特色农业再次焕发生机,洑家村采用“龙头企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发展产业,累计带动就业1350人次,特色农业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2022年,村上仅茶叶一项收入就达1650万元,真正将茶叶打造成了“金叶”。
有了优质农产品,如何“走出去”成了社渚镇和洑家村的“新课题”。社渚镇瞄准品牌强农之路,联合江苏苏皖先导控股集团、洑家村一起开发洑家农产品专属品牌,将原本品质好但知名度较低的农产品成功打造为“半山堂”和“山这边”两个系列,助推产业升级。
如今,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洑家村的优质农特产品又多了一条“走出去”的快速路。依托“洑家优选”平台,一件件特色“土货”飞向全国各地,洑家村农产品品牌也越来越响。尝到互联网时代的甜头后,村里越来越多的企业搭上了“电商”快车。7家加入电商平台的企业,年销售总额可达1500万元。
风景变“钱”景
打造特色田园乡村,让“美丽生态”持续升值为“美丽经济”是洑家村实现蝶变的又一明智之举。
有着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溧阳全域旅游版图“最西风景线”等新标签的洑家村,依靠山、水、田、园等资源优势,着力提升吃、住、行、游、娱等方面的服务水平,精心开发集旅游、吃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园、山庄,增强发展后劲。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我们村的一大亮点。” 社渚镇金山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新欣喜地说。
坐在露营椅上吃着烧烤,聊着天;在果蔬乐园体验亲子采摘、抓泥鳅、垂钓;在游客中心选购“洑娃”钥匙扣等文创产品;每年春季来村,看鹭鸟成群的震撼场景……农商旅的深度融合,为洑家村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洑家村加速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入社会资本,成功盘活22户村民2200多平方米闲置房屋用于建设“山这边”党群驿站、游客中心、村级公共设施等,彻底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源,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红利”的同时,让乡村尽显魅力更添活力。目前,洑家村每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不少村民自发开了小卖部、茶馆、饭店、民宿,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宋文理夫妇原来在外打工,看到村庄发展好了,便回家创业开了家小餐馆。“餐馆生意不错,收入比以前在外打工好多了。”谈起现在,夫妻俩满脸笑容。
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是洑家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最生动的注脚。数据显示,2022年,洑家村人均收入达3.8万元,比全镇农民人均收入高出8.5%,村集体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远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
近30年来,山两边一直摽着劲,也一直携着手。“山这边”的养殖户越过伍员山,到“山那边”的郎溪去承包虾塘;“山那边”的茶农与“山这边”的茶农合作种茶、制茶……当下,“山这边”和“山那边”的故事还在续写经济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