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苏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通报了2023年苏州市探索高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绩考核情况,昆山连续四年蝉联第一等次。昆山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张浦镇等10个集体,戴鼎等10名同志获得2023年度苏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2023年,昆山坚决执行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百行动”,全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先后获评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江苏省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评价先进县等,“三品一标”推进机制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巴城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玉山镇新乐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
推动“百村共兴”
提高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水平
我市积极夯实农业产业根基,构建全市高标准农田“一张图”,高质量完成8000亩高标准农田和4000亩高标准池塘改造提升任务,新增美丽牧园1家,“三高一美”质效持续提升。2023年,昆山粮食种植面积23.3万亩,总产量达2.34亿斤,同比增长8.3%。出台阳澄湖大闸蟹、柏庐大米、昆山梅山猪三大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累计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7家,全市137个休闲农旅基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苏州年年有鱼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获评省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推进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建设,建成投运陆家未来智慧田园“A+温室工场”和大田种植无人化农场,金竹院区正式启用。创成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5个,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5.7万亩。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00名,昆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 推动“百村共美” 提升乡村宜居宜业建设品质 我市扎实开展农村风貌整体提升行动,新增中国传统村落5个、省特色田园乡村2个、省级传统村落3个、苏州特色康居乡村43个。全域推进“五美”乡村建设,美丽庭院创建比例达62.7%。张浦镇七桥村、巴城镇龙潭湖村获评“美丽家园省级示范点”。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高质量完成5个跨镇域片区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实施“54321”工程,拟建设项目259个、总投资176.7亿元,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农房翻建20186户,翻建占比66.5%。累计建成农污处理设施273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实施乡村道路提档升级四期项目6个,累计建成苏州市美丽农村路190公里。 推动“百村共富” 拓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路径 我市创新设立乡村振兴“百村共富”基金,会同昆山农商银行推出昆农惠项目,盘活村级闲置资金,半年来累计增收约1800万元。启动昆澄投资基金项目,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出资1亿元合伙参与,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投资城市新产业发展。优化“昆农贷”资金池,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2023年累计放贷38笔、6305万元。稳慎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互换、转让、出租等多种流转方式的操作细则,试点完成苏州市首笔宅基地和农房规范转让和抵押案例。推进农村集体无证资产补办产证工作,累计补办房产54个,涉及房产面积7.58万平方米、土地面积10.71万平方米。 推动“百村共治” 健全和谐有序乡村治理体系 为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我市全面推广乡村治理“清单制”“积分制”,积极推广“公众评判庭”“吃讲茶”“百姓议事厅”等基层治理探索,创设“民生会客厅”“圆桌会议”等党群议事机制。着力构建善治体系,全面推进市镇村三级矛调中心工作体系建设,矛盾纠纷在区镇及以下调处化解超90%。五星“枫桥式村”达标率96.12%。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载体作用,月均开展实践活动3000余场。积极开展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宣传活动,全年新增“中国好人”1人、“江苏好人”1人、“苏州时代新人”5人。深化文明风尚行动,发布移风易俗特色项目11个,周市镇市北村入围全国百个优秀村规民约案例。 推动“百村共享” 深化城乡服务保障融合互促 我市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惠民,完成保留类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成果批复行政村36个,持续深化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天然气进村入户,除撤并村庄以外的自然村天然气通达率达97.75%。组建教育集团24个,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全覆盖,集团内骨干教师轮岗交流比例达18%。持续推广乡村公益医疗互助项目,累计补助人次4354人次,补助金额607万元。新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3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8家、日间照料中心12家,完成1225户适老化家庭改造。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680元/月,人均待遇水平位居全省第一。 2024年,昆山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推进产业赋能“百村共兴”;把握宜居宜业和美内涵,推进人居环境“百村共美”;立足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推进强村富民“百村共富”;着力乡村治理手段创新,推进文明和谐“百村共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互惠,推进城乡融合“百村共享”,以乡村振兴“五百行动”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力打造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县域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