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迈向新征程,南京市浦口区正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城乡互补互促、共同繁荣。
发展特色农业 提升乡村内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的关键点是人的交流融合,要按照“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的建设要求,实现以生态为核心的产、城、人的融合,让城里人愿意来、留得住,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浦口区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科学编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完善资金投入、土地供应等要素保障机制,大力建设道路、水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和美化行动,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持续缩小城乡差距,让城里人感受新农村的新变化。
对于闲置宅基地,浦口区盘活农村“沉睡资源”,促进城乡要素交换、双向流动,出台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稳步推进宅基地和农民闲置房屋“使用权”的市场化。因地制宜规划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市场化改造或重建,推动闲置住宅和老旧宅基地“生金”,激活传统村落“一池春水”。
聚焦特色产业,浦口区将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升级迭代:推广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经验,健全农业发展补贴政策,推动财政资金向乡村发展倾斜;立足地理、气候和传统种植养殖情况,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自然禀赋较好的地区开发特色文旅等产品;充分挖掘农村的特有元素,改造提升农房、院落、菜园等生活元素,适度保留土炕土灶土味等农家“土”文化的根和魂,让城里人能体验到农耕生活,享受田园风光。
优化惠企政策 增强乡村魅力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浦口区切实把农业农村发展摆上优先位置,将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加强政策扶持,吸引企业投资兴业。浦口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法治化便利化乡村营商环境,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开展下乡投资产业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纳税企业的奖励、返还力度,扩大贴息贷款的发放范围,并在贷款的时长、额度、免申即享机制上给出更积极帮助。要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大力提升企业家荣誉感。
创建农业试验区,让利科研院校设点办教。浦口区因地制宜地规划科研实验田、中小学生行知实践田和大学生创业田等试点区域,鼓励村集体降免土地租金、属地政府补贴等有效措施,让利农业科研院校,吸引农业人才、农业技术下乡进村。农业科研院校要优化培养过程,激活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以新理念、新模式鼓励引导更多学生走进农村,服务于农业,脚踏实地将论文写在乡村的大地上。
组建城乡帮扶联盟,保障乡村产品销售。浦口区将销售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乡村企业的销售难题,充分发挥属地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和贴近群众的独特优势,积极对接城市机关、社区、企业等单位,结对共建,探索城乡相同业态企业组建销售联盟做法,以“大手拉小手”的帮带措施,有效解决乡村企业的产销问题。
科学帮促治理 推进乡村繁荣
浦口区根据城乡关系发展特征,把握节奏、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加强党建引领,吸引更多“能人”参与乡村振兴。浦口区不断优化党组织设置,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加强村书记的选用,扩大选人范围,让“最能攻坚拔寨的人”“最能致富带富的人”选出来、用起来;加大城市机关“第一书记”选派力度,扩大覆盖面,延长任用时间;出台更具吸引力的补贴和激励办法,吸引专业人才下乡,建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拓宽居民直接参与治理渠道,提高社区民主治理程度。浦口区加强城乡治理经验交流,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建立社区治理的线上平台,提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认识和能力。健全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大力培育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加强社区与企业、学校、医院等的合作,有效整合城乡服务资源,并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大力发展群众自治组织,搭建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切实发挥群众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社区治理积极性。
推行“互联网+”治理模式,让居民在家享受城市服务。南京市浦口区充分利用“互联网+”治理模式,发展线上医院、线上教育等数字平台,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乡村便民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完善乡村物流体系,鼓励通过电商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以“数字经济”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