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马鞍山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2-12 浏览量:43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关于推动马鞍山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11日

 

关于推动马鞍山市绿色食品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绿色食品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2〕3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聚焦长三角重要农产品市场,以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路径,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开展“双招双引”,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成乳业、蔬菜、水产3个百亿级和稻米、小麦、油菜、生猪、家禽、林特6个十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壮大一批百亿级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全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245个,绿色食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基本形成现代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链达1500亿元,年均增长8.5%。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现代种养业。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1.2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5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21.5亿斤以上;建成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100万亩;建成绿色蔬菜种植基地70万亩;建成生态水产养殖基地45万亩;实现生猪产能100万头,各类畜禽6000万头(只)。

(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推进含山大米、和县蔬菜、当涂水产“一县一特”全产业链创建,推动河蟹、蔬菜、林特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重点支持含山县陶厂镇、和县西埠镇、当涂县大陇镇等争创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含山县清溪镇白衣村、和县善厚镇陶店村、当涂县大陇镇南柘村等争创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至2025年,培育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省级30个。

(三)发展预制菜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杀菌消毒、预冷保鲜、净菜鲜切、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预制菜产业加工。加快推进预制菜全产业链融合,加强前端农产品原料性食材的生产,中间农产品深精加工,后端餐饮食品市场消费供应。加快推进预制菜生产全流程标准化,提升馥海等链主企业提升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支持马鞍山经开区、和县台创园、郑蒲港新区等预制菜园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发展10个产值超10亿元的预制菜领军企业,总产值达300亿元。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为统领,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和强企。力争到2025年,发展4个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强县、5个产值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8家产值超10亿元的领军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幅居全省前列,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

(五)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拓展农业新功能、新业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促进多业态产业融合发展。与长三角合作对接,重点支持当涂大青山、和县鸡笼山、含山太湖山、博望石臼湖-横山、花山濮塘、雨山滨江等休闲农业发展,建设推介一批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有影响力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力争到2025年,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20亿元。

(六)发展乡村数字农业。大力实施数字赋农行动,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抢占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制高点。以市级以上蔬菜、水果、畜禽标准园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重点,建设数字农业工厂40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00个。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1亿元。建设马鞍山市智慧“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益农信息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定期调度一批农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行动。各县区、开发园区要围绕“一县一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制定专项规划、落实扶持政策、统筹财政资金、建立支撑体系、成立工作班子,推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二)加强规划引领。细化梳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论证产业发展优势和不足,落实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各县区、开发园区要结合本地要素资源,明确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实施路径,细化工作任务和举措,大力推进“一县一特”“一镇一业”等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

(三)加强要素保障。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重点保障现代农业园区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用地。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支持开展蔬菜、水产、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优化市级农业产业化政策,加大对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强品牌创建。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引导农业企业标准化、订单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业“两品一标”,支持农业企业争创长三角、全国知名品牌。支持县区政府、专业协会注册区域公共品牌,设定区域化生产、加工标准,加快打造含山大米、当涂螃蟹、和县辣椒等区域公共品牌。规范区域公共品牌授权用标,对区域公共品牌开展宣传、展示、展销,形成区域公共品牌长效运行机制。

(五)加强“双招双引”。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主动对接头部企业、骨干企业,做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文章,着力拉长长板、补齐短板。主动对接各类行业商协会,发挥马鞍山绿色食品产业协会作用,力争引进更多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做到“企业成群、产业成链”,高质量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

(六)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与长三角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信息沟通、合作交流、工作联动和资源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支持县区、开发园区与长三角地区广泛建立交流协作机制,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各类联合体、联盟或协会的作用,每年组织1—2次产销对接会,主动与长三角农业企业进行对接,进一步扩大农产品销路。

(七)加强督查考核。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绿色食品产业统计监测制度。综合运用专项督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绩效考评,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