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马鞍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19项)已经市政府审定通过,现予公布。
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工作,为繁荣文化事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2023年2月13日
马鞍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拟推荐代表性项目名录
序号 | 项目名称 | 县(区) |
一、传统医药(1项) | ||
1 | 江东秦氏传统烧伤疗法 | 当涂县 |
二、民俗(1项) | ||
2 | 大陇孙村龙灯 | 当涂县 |
三、传统音乐(1项) | ||
3 | 含山民歌 | 含山县 |
四、传统美术(2项) | ||
4 | 和县民间吹糖人 | 和县 |
5 | 马鞍山丝绵画 | 雨山区 |
五、传统技艺(14项) | ||
6 | 博望香菜制作技艺 | 博望区 |
7 | 当涂书画装裱技艺 | 当涂县 |
8 | 和县南义山茶制作技艺 | 和县 |
9 | 和县民间竹编技艺 | 和县 |
10 | 湖阳羽毛扇制作技艺 | 当涂县 |
11 | 护河沈氏汤圆制作技艺 | 当涂县 |
12 | 护河小桃园月饼制作技艺 | 当涂县 |
13 | 鸡笼山辣椒酱制作技艺 | 和县 |
14 | 林头花生酥制作技艺 | 含山县 |
15 | 护河青山老王家米酒酿造技艺 | 当涂县 |
16 | 善厚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 和县 |
17 | 乌江王老七花生米制作技艺 | 和县 |
18 | 香泉羊肉面烹饪技艺 | 和县 |
19 | 叶家桥米酒酿造技艺 | 博望区 |
马鞍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拟推荐代表性项目简介
一、传统医药
1.江东秦氏传统烧伤疗法
江东秦氏传统烧伤疗法主要通过传统中药药剂和治疗技法对烧伤皮肤进行修复治疗,具体如下:
在药剂上采用祖传生肌膏、消毒散等10余种传统中药。
在治疗上,进行常规营养支持及抗生素预防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针对基础疾病患者给予降压降脂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对久病阴阳失调严重的患者配合中药调理。将珍珠、淮山、牡蛎等药材研末,过120目筛,加入冰片混合均匀后,再加液状石蜡、麻油适量即成,置瓶内密封保存备用。用时先用黄柏、黄连、甘草适量加工成药液,清洗创面及周围皮肤,创面清创后,将膏药均匀涂于创面,纱布覆盖,每日换药两次。换药过程中做到无疼痛,无出血,不损伤正常组织。
江东秦氏传统烧伤疗法历经百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当涂县中医门诊部开设中医烧伤科,2011年,第四代传承人秦宜梅开办了当涂秦氏中医烧伤医院,全国各地前来诊治的患者络绎不绝,传承人数达30余人。
二、民俗
2.大陇孙村龙灯
大陇孙村龙灯由两条板龙组成,采用竹木结构,全身竹篾编扎而成。龙头、龙尾长度约为3.5米和2.5米,龙身由15截组成,每截1.8米,长度在35米左右。龙灯全身全部用白纸刷糊,龙头上插龙旗和鱼虾剪纸,龙身画满龙鳞,大红龙珠用线系在龙嘴里活灵活现。龙头和龙身里蜡烛通明,龙角和龙尾分别挂上“平安吉庆”“五谷丰登”的大红灯笼和象征吉祥的“圣钱”。
大陇孙村龙灯融体育、杂技、民间音乐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于一炉,舞龙阵法豪迈奔放,带给观众不同凡响的艺术震撼力。舞龙时随着锣鼓、唢呐,百十人密切配合,协作完成“卧龙”“盘龙”“送龙”“抽龙”“踩水口”“盘衙门”等系列表演。其中以“二龙望娘”“双龙戏珠”最为精彩,即表演过程中,双龙相向,疾风倒退或前进,平添不少紧张而欢乐的气氛。大陇孙村龙灯体现了南方龙舞的彪悍奔放和舞者磅礴气势、灵动婉转的表演技艺。现已在孙赵村设立传习所,传承人数达100余人。
三、传统音乐
3.含山民歌
含山县地处江淮之间,有山有水。自古代至解放前,工业相对较为滞后,县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且多为分散劳作。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或为解除疲劳,或为抒发情感,逐步创作出大量的原生态民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自成体系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含山民歌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今含山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裁广泛、多姿多彩。有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的爱情歌曲,也有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劳动号子,还有流利畅达、幽默风趣的生活小调等,在社会上得到了各阶层广泛的认可。特别是经过几次青年歌手大奖赛,含山民歌得到了普及、拓展、传承和提高,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四、传统美术
4.和县民间吹糖人
和县民间吹糖人有一百多年历史,分布于和县善厚、姥桥、白桥和历阳镇等地。吹糖人的工具是一架炉箱,一支用麦秆做的“糖人桥”和一把小剪刀。而做糖人的原料则是“糖”,也叫“糖稀”。
糖稀是用大麦和糯米熬制,糖稀在这里并不是指糖的稀释度,而是软硬适中的凝固体。软了不能成型,硬了无法吹捏造型,因此,对糖稀的要求特别高。制作时,将滚烫的糖稀从糖盒里拿出,根据客户需要制作的物品,判断取糖多少。短时间内,制作者要迅速在手嘴并用的操作下完成一件作品,如果慢了,糖稀就会在寒冷的环境下凝固。吹功伴着手功,眨眼间,一只“老鼠”、一只“兔子”、一头“大象”、一条“鲤鱼”等基本形体就完成了,然后再进行点缀和装饰,比如给老鼠粘上胡子,挂个油瓶,给兔子装上红红的眼睛等。这样,一件栩栩如生的糖人作品就诞生了。
目前比较活跃的传承人是吴长银及其儿子,冬季农闲在集镇上从事吹糖人技艺工作。
5.马鞍山丝绵画
用棉花丝作画由来已久。棉花种植技术很早就传入中国,在长期生产制作棉花生活物品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创造出以棉丝为原材料制作手工装饰(美术)的方法。丝绵画传承主要来源于弹棉花的师傅(俗称“弹棉匠”)。最早的丝绵画始于马鞍山太平府(现当涂)弹棉世家张明旺,他为满足顾客需求,在棉被胎面上揉线、缀字,镶嵌上简单的吉祥彩色图样或纪念文字。自张明旺起,丝绵画传承的方式一直以父带子、师带徒的形式,代代相传,不断创新,从未间断。
丝绵画利用搓、拉、捻、剪等技艺手法,将棉花肌理的自然美、浅浮雕的层次美,以及对造型与色彩的控制与表现,经过一代一代地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发展为自身独具特色魅力的丝绵画,赋予了棉花神奇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现今丝绵画被做成了“国礼”,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级和国际大奖100余项,其中《乾隆大阅图》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五、传统技艺
6.博望香菜制作技艺
博望香菜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从选材到最后装瓶,大约有25道程序。
香菜的选材首先要选择在博望本地生长的高杆白菜,购买回来后,晒上半个太阳,整棵菜洗净、晾干,然后切段,再竖切成小手指宽的条状,控去水分摊在竹排上晾晒两三天,洗净后再进行一次晾晒。用粗盐腌制后放十几个小时,用纱布包好拧干水分。之后就是炒芝麻,芝麻用手洗净,晾干水分,放入锅里炒微黄,放凉备用。
接下来就是熬油和制作配料。熬油过程中,加入芹菜、芫荽和切块的洋葱倒入热腾腾的油中熬香,然后将其捞出倒掉,就熬制成特有的香油。再用蒜泥、白糖、粗辣椒、细辣椒、芝麻作为拌料,淋上微热的香油拌匀,色香味俱全的博望香菜就大功告成了。
7.当涂书画装裱技艺
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姑孰传统书画装裱常见的装裱形式有:立轴、对幅、条屏、通景屏、镜片、册页、横披、手卷等。当涂书画装裱技艺形成于民国时期,有一套完整工艺过程,通常都要经过清洗、揭心、托心、全色、覆背、砑装等20多道工序,技法相当复杂。在当地,每逢嫁娶、乔迁寿辰,或传统节日等,都会为家人或亲朋好友送上一幅装裱好的字画,来装饰他们的新屋或表达对亲友的美好祝福和愿望。
8.和县南义山茶制作技艺
和县南义山茶制作技艺为传统纯粹手工技艺。南义山茶原料为单芽茶鲜叶,要求无茶梗、虫斑、雨水叶、杂质,茶叶鲜活。加工器具使用电炒锅,工艺上融合了龙井茶和雨花茶的制作技巧,包含采摘、摊青、杀青、摊凉、揉捻、初焙整形、摊凉、复焙提香等八道工艺。制作过程有抓、翻、托、抖、撒、压、摊、荡、揉、搓、抛等十一种手法,先高后低,多抖少闷,抖闷结合,动作连贯,一锅到底、一气呵成,形成了南义山茶独特、鲜明的风格。
9.和县民间竹编技艺
和县竹编技艺是技艺传承人以竹子为材料,通过各种工序,制作人们生活中的劳动工具或用品。和县竹编历史悠久,在和县县城的中心地区,有一条古街,名字就叫篾匠街,这里自明朝开始,就聚集了许多竹编手艺人,形成了一个竹编产品制作、售卖的集散地,现在已经被政府列为文化保护区。
以和县篾匠街为中心的和县竹编技艺,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制作过程中,使用本地种植的毛竹与外地毛竹相结合,做到美观、实用。技艺繁杂的工序因不同产品而不同,主要有破竹、削片、拉丝、煮竹、晒竹、火烤烟熏等。
10.湖阳羽毛扇制作技艺
湖阳羽毛扇制作技艺的主要原材料是鹅毛,附属材料有扇柄、菊花饼、绒毛、铜帽等。制作一把羽毛扇,一般要经过配料、洗刷、修剪、戳扣、装柄、缝线等几道主要环节,辅以钉菊花柄、裁绒毛、画花等必要的装璜。
湖阳羽毛扇花式繁多,约有八十多个品种。从形状分,大体有全圆形、半圆形、宝剑形、桃子形、石榴形、佛手形、掌形、鸡心形、花瓶形等。因为所用毛料的生长部位不同,品种也不同。用梢翅做的有“梢平月”“梢中汉月”,用刀翎做的有“刀平月”“刀汉月”等。此外,即使产品的规格要求相同,因装璜色彩不同,品种也各异。
羽毛扇因其选羽考究,制作精良,造型优美,令人爱不释手。既是夏令解暑驱蚊的佳品,又可供人们作装饰之用。因其风势柔和,清凉爽身,盛夏酷暑之际,老幼及病人、产妇使用尤为适宜。
11.护河沈氏汤圆制作技艺
护河沈氏汤圆制作技艺盛行于清末,既有北方元宵以馅为基础的特点,又有南方汤圆糯米汤团的精髓,形成了南北兼具的特色。
沈氏汤圆精选大公圩地区生产的糯米进行淘洗,淘洗过的糯米沥干,然后适量放入石臼用石锤舂制,用筛子过出细粉,粗粒继续放入石臼用石锤舂制再过筛,制作成米粉。根据需要制作的风味,配备好汤圆的馅料。按制作要求,加水和米粉和制,然后加入馅料放入簸箕里,倒上适量糯米粉,摇晃中就“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形成了汤圆。汤圆运用沈氏汤圆特制的焖子,采用文火进行煮制,待汤圆浮出水面才可用碗捞出食用,其风味独特,食后回味无穷。
12.护河小桃园月饼制作技艺
护河小桃园月饼制作技艺采用包酥制法,先将皮料调成面团,将油酥包入皮料,用滚筒面杖压成簿皮。卷成圆形条状,用刀切成小块,再将小坯的两端,沿切口处向里边折捏,用手掌揿扁成薄饼形,将皮料与油酥料各分成小块,将油酥逐一包入皮中,用面杖压扁后卷折成团,再用手掌揿扁成薄饼形即可包馅。
护河小桃园月饼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桂花、梅干、五仁、豆沙、玫瑰、莲蓉、白果、肉松、黑芝麻、火腿、蛋黄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从造型上又有光面与花边之分。
13.鸡笼山辣椒酱制作技艺
鸡笼山辣椒酱制作技艺的工序为:将本地产的辣椒经手工分拣、剁碎后,放入大缸里进行腌制、发酵,根据不同品类,鸡笼山辣椒酱以传统石磨与现代化的机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工。经过十到三十天左右的腌制、发酵后,调配传统佐料配方,再进行二次腌制。这个过程中,经有经验的传承人反复搅拌、晾晒、品尝后,再进行相关营养成分检测,然后进行封装。
鸡笼山辣椒酱有各类品种二十多个,特别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当代人口味的健康、营养辣椒酱,深受欢迎。目前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传承效果好,前景广阔。
14.林头花生酥制作技艺
鱼米之乡的林头人,自古就会用大米、山芋等熬制糖稀,用炒锅将米、花生、芝麻等粮食炒熟做成大米糖、花生糖、欢团等各类糖点,供家人食用,同时也用来招待客人。
追溯林头花生酥传统制作技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二十世纪初,林头人王茂仙到上海学徒,开办炒锅店,掌握花生酥制作技艺。后来,他回到家乡林头开设王家炒货店,自创林头花生酥独特制作工艺,炒制的花生酥因具有香、脆、酥等风味,深受当地老百姓喜欢,成为主打产品。公私合营后,他成为林头食品厂大师傅,将传统技艺传给杨老四,后又经过杨老四传给熊基石、方春胜等人。如今林头镇有熊氏、方氏、黄氏三家花生酥传统制作店铺,年制作花生酥10万多公斤,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同时,以此为龙头,促进林头镇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黄远亚创办的腾飞食品厂,产品30多个,年产值400多万元。
15.护河青山老王家米酒酿造技艺
护河青山老王家米酒在当涂县护河镇家喻户晓,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其酿造技艺选料考究、制法独特,且产品性价比较高,采用当地盛产的优质糯米和蜂窝酒曲发酵糖化酿制而成。在整个酿制过程中工艺考究,所用酿酒的水取自青山山泉水,经过精选上等糯米、泡米、蒸煮、冷却、操作配料、发酵、过滤、老化、取酒和包装等十余道工序,精酿而成,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
青山老王家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袭人,甜润爽口,浓而不沽,稀而不流,食后生津暖胃,回味深长,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饮后能开胃提神,是老幼均宜的营养佳品。
16.善厚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善厚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始于民间,有200多年历史。善厚手工挂面为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讲究,经过和面、醒面、盘条、绕条,二次醒面、拉条,三次醒面、上杆、二次拉长、下杆等程序后,挂面更加耐存耐煮,而这个制作过程本身,也是精彩的民间手艺展示。
目前,善厚镇从事手工挂面制作的作坊有十多家,以县级传承人陆培奇为最优。手工挂面受季节影响,只能在冬季制作,每年进入冬季,善厚及其它乡镇,都有手工挂面的制作并上市销售,深受群众喜爱。
17.乌江王老七花生米制作技艺
乌江王老七花生米制作技艺是由**同胞迁居和县乌江后开发传承的一道地方民间食品,至今已传承四百多年。王老七系该项目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在传统的基础上,选择本地产的白沙土种植的花生为原料,结合本地人的口味,在筛选、浸泡、烘干、拌料、炒制等环节上精益求精,奠定了“王老七花生米”的特色和口碑。现在的县级传承人王宗义系第七代传承人,他结合当代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开发了新口味的花生米,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饮食习惯,深受欢迎。
18.香泉羊肉面烹饪技艺
香泉羊肉面,顾名思义,其主角就是羊肉和面条。这一美味始于温泉文化,过去人们泡温泉后,面对外面的寒冷气温,出汗后的人感觉虚空,便吃一碗羊肉面,来温补身子。
香泉羊肉面的羊肉是香泉本地的山羊肉,面条是本地的手工挂面。羊肉卤制而成,面条煮开后,放入醋,再汆入羊肉,撒上蒜叶,一锅羊肉面即成。目前,香泉羊肉面的传承人不下千人,从业者数千人,专做香泉羊肉面的个体户遍布苏皖两省等地。
19.叶家桥米酒酿造技艺
叶家桥米酒酿造技艺制作过程较为独特而复杂。首先要备好原材料,即选用本地自产优质晚季糯米和自然环境好的山泉为原料,并用簸箕去米屑,用清水反复淘洗后置于缸中,加水浸泡。将浸泡好的糯米从缸中捞起并将水分沥干,再放入饭甑中用猛火蒸至八分熟后起锅。在大缸上放上木架,将饭甑置于架上,均匀洒上凉开水降温,不让米饭继续变熟变烂。按比例称好酒曲,一边往拌酒缸中倒入米饭,一边往其中撒入酒曲,加以拌合。拌好酒曲后,要注意观察糯米饭的发酵情况。等到整坛满浆后,才算大功告成。
同时,酿酒还要根据气候、时令来决定它的最佳酿造时间,从开始酿造到成酒一般要经过60-90天的发酵过程,不加任何添加剂。正是有这些繁琐的传统手工操作过程,才孕育出叶家桥米酒酒色悦目、酒味浓郁、酒质甘美、口感纯正的独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