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为加强滁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经研究,现将凤阳县府城镇等2座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县小岗村等2个历史文化名村、天长市龙岗村等6个传统村落、琅琊区遵阳街等4片历史文化街区、南谯区乌衣老街等8片历史地段、琅琊区王家小院等159处历史建筑纳入滁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名录,并予公布。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以及《滁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规定,积极履行保护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加强我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管理工作。
附件:1. 历史文化名城名录(2座)
2. 历史文化名村名录(2个)
3. 传统村落名录(6个)
4. 历史文化街区名录(4片)
5. 历史地段名录(8片)
6. 历史建筑名录(159处)
2024年12月2日
附件1
滁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录(2座)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历史沿革 | 历史价值 | 保护级别 | 保护范围 |
1 | 滁州市 | 琅琊区 | 滁州素称“金陵锁钥”、“江淮保障”,滁州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是诸侯争霸的分野,汉高祖初年置 全椒县,三国两晋时期滁河称为涂水,滁州一带称为“涂中”,隋开皇九年正式设立滁州建置,至今名称未改。 | 1.滁州处于江淮捷径,历来是江淮地区军事战略要地,是抵御北夷南侵的前沿阵地和拱卫南京的“金陵锁钥”,清流关是其中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2.滁州是奠定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军事政治基础,是太仆寺驻署的畿辅重镇,也是明中都和明皇陵所在地。3.滁州人文底蕴深厚,文风昌盛,地以文传,滁之山水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滁州是名人荟萃的江淮文化名邑。4.滁州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淮南抗战阵地,是战时中共军事政治教育中心之一。5.滁州是近代津浦铁路的重要站点,是我国南北交通要津。 | 省级 | 以清代滁州古城空间格局为中心,北至西涧北路与铁路交叉口,西至西涧路,南至明光路,向东至清末老滁县站及津浦铁路附属的重要遗存,总面积3.74平方公里。 |
2 | 凤阳县 | 府城镇 |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这里称钟离,隋朝时钟离郡改称豪州,唐朝时改豪州为濠州,明代改为凤阳府,在濠州西南凤凰山南麓建中都,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 凤阳是古代淮河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其区域政治、经济地位凸显;作为明中都所在地,在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历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1.都城营建之范——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的都城营建实践,明清都城营建体系的创生一环。2.先秦文明之光——先秦时期文化发达、蚕桑经济繁荣之地。3.淮河水陆之枢——淮河流域水陆通达之地。4.农村改革之源——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5.文化融合之汇——融合南北多元文化,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凤阳文化。 | 省级 |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所筑的府城范围,具体为城市总体规划中护城河(恢复)外侧规划绿地及其包围的所有用地,面积为120.8公顷。 |
附件2
历史文化名村名录(2个)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历史沿革 | 历史价值 | 保护级别 | 保护范围 |
1 | 龙岗村 | 天长市铜城镇 | 龙岗古称芙蓉岗,有千秋古镇、皖东水乡、状元福地、革命摇篮之称,明清时期最为繁盛,曾是苏皖之间著名的商埠,194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第九分校在此办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第九分校。1956年,龙岗撤镇。2000年合并成龙岗社区。 | 1.水网遍布、水乡特色,龙岗东南与高邮湖相连,西南与铜龙河相接,三面环水,古铜龙河原先有黄金水道之称。2.格局完整、古街流韵,古村“荷形”村落形态保存较完整,建于清至民国时期的老街街巷格局依旧、风貌较好。3.名人璀璨、遗存丰富,明代三位尚书、清代皖东状元戴兰芬、还有陈门四进士、韦家探花等,近代抗大办学期间,陈毅、张云逸、邓子恢、罗炳辉、郑位三、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足迹。4.文化多元,红色胜地,拥有明清建筑文化、商埠文化、科举文化,体现皖东特色的水乡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抗大八分校的红色文化等,具有无可替代历史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 | 国家级 | 东至东大河,西至西大沟,南抵古铜龙河(南大河),面积19.6公顷。 |
2 | 小岗村 | 凤阳县小溪河镇 | 小岗村大包干前后属梨园公社,当时为20户、115人规模的生产队。1993年,小岗村民组与大严村民组合并成小岗行政村。2008年,小岗村与石马村、严岗村合并成现在的小岗行政村。 | 1.珍贵的近代土改史料村,是全国少量珍存的土改工作现实史料。2.改革开放的标志性起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大包干”历史过程体现中国农村30年来发生的巨变,是自下而上农村土地改革促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纳入法律保障,影响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改革创新的体现。3.无私奉献的沈浩精神,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无私奉献,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神圣职责,在广大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 省级 | 小岗村村域,重点区为核心保护区3.7公顷,建设控制地带30.6公顷。 |
附件3
传统村落名录(6个)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历史沿革 | 历史价值 | 保护级别 | 保护范围 |
1 | 龙岗村 | 天长市铜城镇 | 龙岗古称芙蓉岗,有千秋古镇、皖东水乡、状元福地、革命摇篮之称,明清时期最为繁盛,曾是苏皖之间著名的商埠,194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第九分校在此办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第九分校。1956年,龙岗撤镇。2000年合并成龙岗社区。 | 1.水网遍布、水乡特色,龙岗东南与高邮湖相连,西南与铜龙河相接,三面环水,古铜龙河原先有黄金水道之称。2.格局完整、古街流韵,古村“荷形”村落形态保存较完整,建于清至民国时期的老街街巷格局依旧、风貌较好。3.名人璀璨、遗存丰富,明代三位尚书、清代皖东状元戴兰芬、还有陈门四进士、韦家探花等,近代抗大办学期间,陈毅、张云逸、邓子恢、罗炳辉、郑位三、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足迹。4.文化多元,红色胜地,拥有明清建筑文化、商埠文化、科举文化,体现皖东特色的水乡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抗大八分校的红色文化等,具有无可替代历史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 | 国家级 | 东至东大河, 西至西大沟,南抵古铜龙河(南大河),面积19.6公顷。 |
2 | 汊河村 | 天长市万寿镇 |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于下阿村置千秋县,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标明下阿溪在高邮湖西,现汊河老街东,清嘉庆载汊河镇位于县东北三十里,丁溪、三荡之总称,直至民国;解放后曾叫小溪乡,后并入万寿镇至今。 | 汊河村古称汀溪,由于三面环水,水运发达。自元代起,开始有客商在此聚集交易,逐步发展为街道集市。由于水运路途凶险,有祈福平安需要,老街周边寺庙众多且香火旺盛,最盛时期有关帝宫、文昌宫、斗老宫、蒲神庙、北罡庙、五神庙、北胜寺等庙宇。随时代发展和交通方式转变,汊河逐渐衰落,保留下来历史遗迹在文革期间损毁。近年由于保护意识提高,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北胜寺重修,始于清代嘉庆年间的节孝牌坊,于2008年村民自筹资金重新修建。 | 省级 | 包括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5.01公顷;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和农林用地,面积18.78公顷。 |
3 | 梅郢村 | 明光市三界镇 | 清同治初年,三界人士吴棠督漕时,附片奏准,建有土城,逐渐繁荣。1937年底,日军侵占县城老三界,焚烧房屋,街市凋敝荒凉,村民转移至居老三界4公里的新街村,1955年7月隶属新街乡;1958年9月撤区并乡,成立新街大队、菜队大队,隶属于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隶属于三界人民公社;1968年8月,新街大队分出梅郢大队,隶属于三界公社;2008年1月村级区划,梅郢村与蔬菜村、新街村合并为梅郢村,驻地新街;2013年村部迁入梅郢中心村。 | 原****三界炮团(西黄部队)于20世纪60年代建团,当时选址为原新街大队西黄生产队的老宅地。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支持部队建设,西黄生产队的社员无偿让出宅基地。西黄部队为帮助群众移居调剂了毛竹和房梁棒,军民共同在梅郢村重建新家园。村内古迹遗址有大路组原西黄部队团部旧址、小朱郢农耕遗址、大朱郢徽派建筑群遗址。 | 省级 | 总面积19.83公顷 |
4 | 太平集村 | 南谯区章广镇 | 明朝洪武年间,凉国公蓝玉犯谋反罪,蓝玉叫家人从地道中逃走,逃亡到皇甫山脚下偏僻小村,做生意谋生,生意兴旺,村庄里人也做起了买卖,渐渐形成小集镇,家人觉得在这里很太平,就把小集镇起名为太平集,沿用至今。 | 1.红色爱国教育基地,1939年刘少奇进入皖东敌后,率中原局机关40余人到达太平集村的瓦屋薛,主持召开了中原局第一次会议,传达贯彻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在太平集村组织了和日伪军的多次战斗,战斗覆盖周边四个县区。2.皇甫山烈士陵园,抗战期间,林英坚在黑狼庙战役中,带领他的团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是当时新四军中牺牲的最高干部,30多名无名烈士最终被安葬于太平集村。3.副官井故事,古井始建于清末民初,后抗日战争爆发,徐海东在太平集指挥战斗时候,由于新四军进驻,周边老百姓纷纷前来此地生活,造成居民用水紧张,于是徐海东带领警卫排打了这口井,解决用水问题。 | 省级 | 村域面积15.2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1252亩。 |
5 | 井亭村 | 天长市金集镇 | 井亭曾隶属于高邮、仪征、扬州,建国后划分到天长,位于天长、六合、仪征、扬州之间,相距均在30公里。井亭村由于坐落在草庙山上,自宋代起,开始有客商在此聚集活动发展为村落。由于这里缺水,村中有殷实之户,倾其家力,于村头凿一深井,供村民取用。后又有人建亭于井上,为取水者遮雨挡阳,村民感激,遂名此村为井亭。时至今日,邻里和睦互助之风继之不衰。 | 古村井亭,千秋明珠,钟灵毓秀,生态宜居,毗连苏皖边界,踞江淮之脊,牧丘陵之野。东倚维扬,南望仪征,西连六合,北接天长,具有近水楼台的三城辐射优势,江淮兼容的丘陵生态资源优势,更有汽配园的招商引资平台的载体优势。 井亭村动静刚柔,阴阳融合,涵蕴天机;沿路建筑的布局、古亭,古井,古墓、古树等及自然理念、风水理念,展现了古代匠师和当时人们的审美理念、心理特点及价值取向。“一街横卧,山水相拥,四方园田,丘陵环绕”是对井亭传统村落格局的高度概括。3、保护范围:井亭村落全长近2000米,宽度在6-7米之间。民居等房屋沿入村主路呈线状分布,形成排屋,错落有致。 | 省级 | 村域面积2.3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400亩。 |
6 | 黄圩村 | 定远县永康镇 | 明朝初年,黄村黄氏始迁祖迁入此地,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当时称为黄家村。建国后因该村村民绝大多数姓黄而名,改名为黄圩村。 | 黄圩村从明朝时期建村后,村内建筑经历了多番整修、重建,仍保有最初建造风貌,处处可见石头元素的运用。几处极具历史价值的清代建筑被保留下来,如黄家标宅(古私塾)、黄启本宅等。黄氏村落祖辈相传,先祖在明朝初年由江西瓦屑坝迁居,至定远县永康镇黄圩村定居,宗族积淀深厚。黄氏始迁祖至定远西北处,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个落脚的好地方,于是搭石屋、种粮食,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逐渐形成一个上千人口的村落,距今已逾600年。 | 省级 | 黄圩村行政村总面积19.7平方公里,黄圩村古村落占地面积约为385亩。 |
附件4
历史文化街区名录(4片)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街区简介(历史沿革、历史价值) | 保护级别 | 保护范围 |
1 | 北大街 | 滁州市琅琊区 | 唐宋时期,北大街一带就是罗城之内的生活片区,明清时期北大街扼守北门,是古城对外交通的重要区域,沿街商铺林立,是古城居住生活和商业活动的中心。 | 省级 | 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滁州古城中心,南谯北路以西,西大街以北,北邻北湖。保护面积6.6公顷,核心保护面积3公顷,建设控制地带3.6公顷。 |
2 | 金刚巷 | 滁州市琅琊区 | 唐宋时期以来,金刚巷一带就是罗城之内的生活片区,金刚巷一带就是罗城之内的生活片区,金刚巷一带就是罗城之内的生活片区明清时期更是成为古城居住生活和商业古城居住生活和商业动的中心,金刚巷历史文化街区是滁州历史上古城发展演变。 | 省级 | 金刚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滁州古城中心,南谯北路以西四牌楼邻内河。保护面积2.72公顷,核心保护面积1.11公顷,建设控制地带1.61公顷。 |
3 | 遵阳街 | 滁州市琅琊区 | 遵阳街是滁州多个历史时期叠加发展、空间变迁的立体缩影。明清时期扩建城池、增扩城周,重修上水关,新建下水关,最后形成了双重瓮城,城水相织的格局;清末为东关地区,遵阳街一带成为古城居住生活和商业活动的中心。近代随着津浦铁路的修建,一度成为滁州市的商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第一家百货商场也诞生在该地区。 | 省级 | 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古时为东关街,位于古城东部,明清城墙大东门之外。南北湖与内城河在街区西沿下水关处交汇。保护面积19.19公顷,核心保护面积3.6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15.55公顷。 |
4 | 门台子 | 凤阳县经开区 | 凤阳县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历史文化街区,由英美烟草公司于1917年在门台子镇兴建,建成于1919年,是全国最早的复烤厂之一,是中国现代烟草工业初创时期的典型代表,街区内拥有规模庞大的中西建筑群,经历了近现代建筑的历史搭接,反映了百年来西方与中国建筑固有形式的融合。新中国成立之后,保存有体系完备的集体化时代“企业办社会”格局特征,在百年岁月中历经中国烟草工业与社会变迁的兴衰轮转,具有鲜明的异域风格与典型的时代特征。 | 省级 | 门台子位于凤阳县北部经济开发区内,横跨明中都外城墙,背靠京沪铁路,南侧紧邻濠州大道。保护面积21.29公顷,核心保护面积13.36公顷,建设控制地带7.93公顷。 |
附件5
历史地段名录(8片)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地段简介(历史沿革、历史价值) | 保护级别 | 保护范围 |
1 | 菜市街-长巷 | 琅琊区 | 早在明清时期就初见雏形,是滁州古城“六街七十二条半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菜市街”以经营行业得名,民国时称为“黉山巷”,“长巷”以街道形状得名,“中心巷”原为“中心桥巷”与“水井巷”均因以建筑物得名,该区域唐宋时期是罗城重要的生活片区,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均是主要的商业聚集区,沿街商铺林立,现在80%以上门面房仍在经营,该区域仍是古城居住生活和商业活动的中心。 | 市级 | 西至南谯北路,北至东后街、南至文德街,东至长巷。保护面积2.95公顷。 |
2 | 乌衣老街 | 南谯区 | 从三国、东晋、南唐、北宋、明清、民国到现代,乌衣镇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变迁,代表乌衣老街的历史纵深,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历史文化。老街所在地,原为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的烽火驿路。以后,由路发展成为村巷,再由村巷发展成街巷,街巷发展成为集市,集市以成街镇。老街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清光绪《滁州志》有记载,在宋德佑二年,即有“滁阳首镇”之称,有20余处文化遗址。“东葛城头晓月残,乌衣镇上水潺潺”是明代书画家文征明途径乌衣镇时写下的佳句。 | 市级 | 北至乌衣浮桥遗址保护范围边界,南至康泰路北侧,东临清流河,西至不可移动文物边界西侧。保护面积约3.41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约1.24公顷。 |
3 | 老西门 | 天长市 | 天长老西门始建于宋代以后,志载,天长旧有城,城为土圜,周长约3公里,明嘉靖年间,倭寇侵袭,为加强城防,率民众修建砖城,城由东至北、由西向南,内折为葫芦形。地段位于城区西门——崇本门,在明万历、崇祯及清雍正年间,均曾重修,民国年间亦重修数次,历时400余年,基本形制无大变化。建国后,城墙防御功能失去,且县城范围不断扩大,原城墙逐渐倾塌被毁。2017年在西护城河环境治理项目中,发现了西门古城门门台遗址。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天长城池基本变化不大,所围老城区形状为一个不规则方形,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建筑物以民宅为主,且多为灰砖青瓦房和草房,街两侧房屋为店铺,硬山顶式,一层,少有二层,铺挞子门板,早卸晚关。标志性建筑主要有图书馆、儒学大成殿、魁星楼和城隍庙戏台等,亭、祠主要有千秋亭、陶公亭和沃公祠等。新中国成立后,因新城区向外拓展,旧城城墙绝大部分被拆毁,老城区逐步融入新城,现仅有西门街、南门街原貌保存较为完好。 | 市级 | 北至胭脂山公园、东至南门街、西至红草湖公园、南至永丰西路。 |
4 | 中心路老街 | 明光市 | 中心路历史地段是明清以来老城的商业中心和生活中心,是一条具有久远历史的古街,元、明时期属于盱眙县太平乡太平集,津浦铁路通车后更加繁荣。民国二十年设明光镇,明光市是在明光镇基础上发展而来。地段建筑类型丰富、时代跨度较大,是明光传统生活的承载片区,现状有抗日先辈旧宅、爱国青年学生读书会旧址、本地望族旧宅、以及学校、法院、党校、影剧院、县政府旧址、土特产公司、红旗饭店、老商业街门面和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碉堡炮楼等历史见证,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质量保存较好。地段是名人文化传承地、抗日烽火最前沿,明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原海峡-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亦是明光镇人,并从这里走上了抗日救亡、民族解放之路。 | 市级 | 北启步行街入口牌坊,西到菜市街、东至牛市巷,南到明酒大道。历史地段控制范围8.87公顷,其中核心范围4.29公顷。 |
5 | 石界牌古村 | 来安县 | 石界牌历史地段内历史建筑及相当数量的60-80年代的传统民居和老树、围墙等历史环境要素都是古村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保护及研究价值。石界牌古村落空间自由与有机肌理,街巷格局较为完整,保留的传统民居以一种大集中分散、小分散的方式分布于古村落的范围内,各历史环境要素共同呈现了来安县的山区风貌特质,体现了当地村民“依山就势、顺应自然”的城市选址思想。共同构成了“面山、坐岭、环林”的“只”字型村落格局,体现了重要的自然环境价值。 | 市级 | 位于023县道两侧,东、西起023县道各约150米范围内,总面积约4.36公顷。 |
6 | 袁家湾老街 | 全椒县 | 袁家湾老街曾是一代文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故乡,过去千余年来,曾是全椒古城的核心地带,是五乡八镇重要的集市和文化政治中心,也是传统手艺的集中地,各种塘坊、蔑器行、铁匠铺、豆腐坊等传统手艺店铺,一应俱全。史上沿袁家湾老街轴线曾存布号、南货、药号、米行、油坊、茶社、照相馆、酒馆、书店、诊所、染坊等建筑,内曾有学宫、书院、国光楼等传统公共建筑地标建筑。地段内以袁家湾老街为主干街巷,形成以东西向街巷为骨架的建设格局,现存建筑多为典型滁州传统院落为中轴对称的合院式民居,传统建筑屋顶形式多为硬山,合瓦屋面做法,用小青瓦。 | 市级 | 仙鹤街与奎光路交叉口西南侧,东起儒林路以东,南至儒林路以南约30米、奎光路以西、北至儒林路以北约30米。保护面积为4.9公顷。 |
7 | 炉桥镇老街 | 定远县 | 炉桥镇老街位于定远县西部,地处滁州、合肥、淮南三市交界。炉桥镇有2200多年历史,秦前最早因地处洛水之北,水为曲,北为阳,则得名字为曲阳。后因炉桥地处大泽之地,当地芦苇茂盛,镇上有桥,后称“芦桥”。曹操兵进东吴,见此地水自东向西逆流,视主贵之地,在此建烘炉百余,铸造兵器,并建一座五孔桥,故曰:“百炉桥”,后简称炉桥。古时炉桥依水而建,地处要冲,贯通南北,水陆交通,商贾齐聚。地域有窑河、高塘湖,洛水。城镇沿水发展,兴盛一时。炉桥老城区主要街道有裤裆巷、美人街、北头街、澡堂巷等。此外,还有现存桥梁1座,井2余眼,各类学校3所,经商户及手工业户鼎盛时超过300个。炉桥老街,传说明代徽州人金林表设计,形似起舞的女子,头是位于现在炉桥小学附近的黉学建筑,左右两臂是现在的北头街和寺巷子,身子是现在丁家面馆前的一段路面,在身子的中街,建有“更楼”,算是肚脐眼。左右两腿分别是南头街和东门街,所以俗称“裤裆街”。 | 市级 | 炉桥镇铁路西侧,北至炉桥小学、东至炉桥中学、西至北头街、南至屠宰厂。保护面积6.78公顷。 |
8 | 云霁街 | 凤阳县 |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历史上溯秦汉。云霁街历史地段则成形于明初,全长约1200米,整体历史格局与历史街巷肌理保存完整,以鼓楼为中心的十字轴线清晰可见,其东西向历史轴线云霁街-鼓楼同时也是明中都的东西副轴线。地段整体空间格局呈现“十”字形的空间格局特征,云霁街、楼西街、楼南街、楼东街、花铺廊街等21条历史街巷构成的主次街巷格局基本完整,地段内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风貌建筑相对集中,传统建筑朴实厚重,平实内敛,沉稳大方,具有浓郁的晋陕民居风格,同时又融入了江南建筑元素。地段作为凤阳府城的核心区,自古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是明代帝乡和明朝建立之初的“公侯之乡”。 | 市级 | 府城镇楼西街,北至三元街以北约70米,南至台家巷以南约30米,西至宜文路,东至吴家巷。保护面积26.47公顷。 |
附件6
历史建筑名录(159处)
序号 | 名称 | 地址 | 建筑面积(平方米) | 建筑年代 | 历史建筑简介(包括位置、历史沿革、历史价值等) |
1 | 西大街215号楼房 | 琅琊区西大街215号 | 约190 | 民国 | 西大街215号楼房位于滁州市西大街东段近清流街处。外观为民国风格的两层楼房,屋顶形式为歇山,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砌筑。南面二层设阳台,北面设外置楼梯一座。从现状外观判断原有门窗当为拱形木质门窗。是较为典型的滁州市民国风格建筑。 |
2 | 王家小院 | 琅琊区财神巷11号 | 约290 | 清代 | 王家小院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街区财神巷南段。清代民居建筑,平面形式为滁州本地典型的合院式,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 |
3 | 东后街45号老屋 | 琅琊区东后街45号章益故居西侧 | 约240 | 民国 | 东后街45号老屋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街区章益故居西侧,为章益故居的组成部分。外观为民国风格的两层楼房,木结构梁架,屋顶形式为硬山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砌筑。北立面一层门窗上方砌筑有较为精美的砖雕门罩。 |
4 | 老武装部住宅及办公楼 | 琅琊区北大街老武装部院内 | 约1030 | 解放后 | 老武装部住宅及办公楼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街区中段老武装部院内,由一栋办公楼和三栋住宅楼组成。办公楼为二层外廊式建筑,住宅楼为单层,整组建筑保存状况较好,是建国后计划经济时代滁州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
5 | 张家巷8号老屋 | 琅琊区张家巷8号 | 约70 | 清代 | 张家巷8号老屋和兰家巷25号及27号老屋是一组住宅,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街区张家巷中段南侧。清代民居建筑,平面形式为两进院落,无厢房,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其中第一进正房(兰家巷25号)山墙上开两个六边形窗扇,颇有特色。兰家巷25号老屋和兰家巷27号老屋东侧山墙由一道砌筑有砖雕门罩的过门相连。 |
6 | 兰家巷25号老屋 | 琅琊区兰家巷25号 | 约50 | 清代 | 张家巷8号老屋和兰家巷25号及27号老屋是一组住宅,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街区张家巷中段南侧。清代民居建筑,平面形式为两进院落,无厢房,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其中第一进正房(兰家巷25号)山墙上开两个六边形窗扇,颇有特色。兰家巷25号老屋和兰家巷27号老屋东侧山墙由一道砌筑有砖雕门罩的过门相连。 |
7 | 兰家巷27号老屋 | 琅琊区兰家巷27号 | 约55 | 清代 | 张家巷8号老屋和兰家巷25号及27号老屋是一组住宅,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街区张家巷中段南侧。清代民居建筑,平面形式为两进院落,无厢房,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其中第一进正房(兰家巷25号)山墙上开两个六边形窗扇,颇有特色。兰家巷25号老屋和兰家巷27号老屋东侧山墙由一道砌筑有砖雕门罩的过门相连。 |
8 | 张家巷10号老屋 | 琅琊区张家巷10号 | 约130 | 清代 | 张家巷10号老屋和兰家巷5号及7号老屋是一组住宅,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街区张家巷中段南侧。清代民居建筑,平面形式为两进合院式院落,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该组建筑体量较大,保存较为完整,是滁州民居多进式院落的典型代表。 |
9 | 兰家巷5号老屋 | 琅琊区兰家巷5号 | 约130 | 清代 | 张家巷10号老屋和兰家巷5号及7号老屋是一组住宅,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街区张家巷中段南侧。清代民居建筑,平面形式为两进合院式院落,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该组建筑体量较大,保存较为完整,是滁州民居多进式院落的典型代表。 |
10 | 兰家巷7号老屋 | 琅琊区兰家巷7号 | 约140 | 清代 | 张家巷10号老屋和兰家巷5号及7号老屋是一组住宅,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街区张家巷中段南侧。清代民居建筑,平面形式为两进合院式院落,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该组建筑体量较大,保存较为完整,是滁州民居多进式院落的典型代表。 |
11 | 金刚巷35号老屋 | 琅琊区金刚巷35号 | 约120 | 清代 | 金刚巷35、37、39号老屋是一组建筑,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街区南端。清代民居建筑,平面格局现已不完整,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其中金刚巷39号建筑设有封火山墙,并保存有精美的木质雕花门窗。 |
12 | 金刚巷37号老屋 | 琅琊区金刚巷37号 | 约230 | 清代 | 金刚巷35、37、39号老屋是一组建筑,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街区南端。清代民居建筑,平面格局现已不完整,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其中金刚巷39号建筑设有封火山墙,并保存有精美的木质雕花门窗。 |
13 | 金刚巷39号老屋 | 琅琊区金刚巷39号 | 约230 | 清代 | 金刚巷35、37、39号老屋是一组建筑,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街区南端。清代民居建筑,平面格局现已不完整,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其中金刚巷39号建筑设有封火山墙,并保存有精美的木质雕花门窗。 |
14 | 马家小院 | 琅琊区金刚巷15号 | 约80 | 清代 | 马家小院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街区中段。清代民居建筑,户主为中医世家,建筑平面格局现已不完整。其正房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正房金柱以大斗承月梁,梁头出替木承托金檩,正中瓜柱以鹰嘴形式坐于三架梁之上,柱头出栱加替木承托脊檩,其形式与清末民国时期截然不同,可能为清代中期或早期的民居建筑。 |
15 | 中心池 | 琅琊区金刚巷11号 | 约300 | 民国 | 中心池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街区中段。外观为民国风格的两层楼房,屋顶形式为歇山,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砌筑。南面二层设阳台。中心池是津浦铁路通车,滁州古城商业经济有较大发展后,茶堂业职业公会建设的三家浴室之一,现如今仍作为浴室使用,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
16 | 江源泰 | 琅琊区南谯北路342、336、338号 | 约500 | 民国 | 江源泰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街区东北,临近南谯北路。该建筑为滁州民国时期著名瓷器号江源泰的办公建筑,见证了滁州商业的发展历史。建筑外观为民国风格的两层楼房,设拱券外廊,现作为居住使用。 |
17 | 老汽车站 | 琅琊区东门办事处仓库路302号 | 约77 | 民国 | 老汽车站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街区东段,是津浦铁路开通后为接驳铁路旅客建设的车站。外观为单层坡屋顶工业建筑,青砖砌筑,室内梁架为大跨度桁架,是滁州民国时期工业建筑的代表,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和技术水平。 |
18 | 俞家大院 | 琅琊区遵阳街150号 | 约500 | 清代 | 俞家大院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街区中段南侧,是遵阳街历史街区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组住宅建筑,共有五进。其房屋主人是1945-1948年任“省立滁州中学”副校长的俞树森。俞家大院院落格局较为完整,现存房屋多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质门窗,其中第三进院落的正厅最高,被称作“俞家大厅”,其过门处砌筑有精美的雕花门罩。 |
19 | 粮食局大楼 | 琅琊区遵阳街 | 约680 | 民国 | 粮食局大楼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街区东段南侧,原为***兵营,解放后被粮食局征用。该建筑外观为民国风格的二层公共建筑,正立面一层柱廊支撑二层挑台,坡屋顶铺设小青瓦,是滁州市区现存体量最大的一座民国时期建筑。 |
20 | 老铁路小学办公楼及校舍 | 琅琊区团结巷铁路家属区内 | 约475 | 解放后 | 老铁路小学办公楼及校舍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街区东段北侧,是津浦铁路滁州站的配套建筑。该组建筑共有两幢,建筑外墙以毛石为基,墙身红砖砌筑,坡屋顶铺小青瓦,木质门窗。体现了建国后计划经济时代滁州教育建筑的特色,作为津浦铁路滁州站发展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
21 | 红旗照相馆旧址 | 琅琊区南谯北路365号 | 约340 | 解放后 | 红旗照相馆旧址位于滁州市南谯北路365号。该照相馆是滁城的第一家照相馆,是许多滁州市民的集体回忆。现存旧址高二层,砖混结构,现代主义风格,正立面依稀可见原有毛主席全身像。 |
22 | 东大街11号老屋 | 琅琊区东大街11号 | 约266 | 民国 | 东大街11号老屋位于滁州市东大街西段近南谯北路。外观为民国风格的两层楼房,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屋顶形式为硬山,铺小青瓦,砖墙砌筑。二层为外廊式。现存部分门窗形式较为精美,当为民国时期原物。该幢老屋是较为典型的滁州市民国风格居住建筑。 |
23 | 滁州一中教师宿舍 | 琅琊区鼓楼街 | 约316 | 解放后 | 滁州一中教师宿舍位于滁州市鼓楼街。外观为坡屋顶的单层建筑,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砌筑,木质门窗,为使用传统材料建设的现代风格建筑,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现状保存较好,目前仍作为住宅使用。作为滁州一中的早期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
24 | 老市委办公楼 | 琅琊区1912街区 | 约3500 | 解放后 | 老市委办公楼位于1912商务区内。外观为三层红砖办公楼,折中主义风格,整个外观为现代形式,立面细部和门廊柱式采用欧洲古典元素,整个建筑比例考究、细部精美,建造水平较高,保存状况良好,是滁州市区较为少见的高质量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 |
25 | 陈从义宅 | 西大街6号 | 56.4 | 清代 | 龙岗村位天长市于铜城镇东部的皖苏两省交界处,建制有600多年历史。古时又称“芙蓉冈”。龙岗村古村落位于的整体构架基本完整,目前所存民居建筑多为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多为青砖小瓦,排山隔扇,抬梁式砖木结构,村落传统街巷呈“十字”街形,如中轴般,传统民居在街巷两侧,大多以院落形式出现。街巷布局有明显的商业特征,是皖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古民居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
26 | 戴之竹宅 | 西大街10-1号 | 13.5 | 清代 | |
27 | 桂诗林宅 | 东大街14号 | 21.9 | 清代 | |
28 | 王砚东宅 | 东大街31号 | 52.23 | 清代 | |
29 | 谢高怀宅 | 东大街29-2号 | 93.03 | 清代 | |
30 | 吴元生宅 | 西大街23号 | 51 | 清代 | |
31 | 戴之舟宅 | 西大街10号 | 105 | 清代 | |
32 | 戴之茂宅 | 北大街75号 | 71 | 清代 | |
33 | 陆寿华宅 | 北大街81号 | 105 | 清代 | |
34 | 叶在京宅 | 西大街11号 | 95.9 | 清代 | |
35 | 陈 明宅 | 西大街4号 | 123.6 | 清代 | |
36 | 於华伟宅 | 西大街17号 | 72.42 | 清代 | |
37 | 叶明宣宅 | 北大街77号 | 55.84 | 清代 | |
38 | 张金魁宅 | 西大街12号 | 51.08 | 清代 | |
39 | 徐观宝宅 | 万寿镇汊河村百胜队13号 | 74.87 | 民国初期 | 万寿镇汊河村位于天长市东部,三面环水一面通天,白塔河之南,洋湖之北,东临高邮湖,是个三面环水中间高的圩区。村落内共有江淮民居风格历史建筑共4处,为民国时期建筑。屋面覆以小青瓦,次铺草席、石灰泥,椽上排望砖,屋脊竖立小瓦,平脊,两端带吻。山墙出檐半皮砖,前、后檐出檐较浅,一般20-30公分。以青砖墙作围护结构,两侧山墙为硬山砖木抬梁式构造,少有悬山,内承重一般为抬梁式木构造,极少穿斗式,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
40 | 张登宝宅 | 万寿镇汊河村汊河队100-5号 | 190.8 | 民国初期 | |
41 | 张培银宅 | 万寿镇汊河村汊河队16号 | 127.6 | 民国中期 | |
42 | 董连仁宅 | 万寿镇汊河村百胜队100-5号 | 117 | 民国初期 | |
43 | 玩珠亭 | 天长市万寿镇汊河村老街西侧 | 约73 | 2015年 | 万寿玩珠亭位于万寿镇汊河古街西侧,是一座2015年重建的木质六角亭。面积约73平方米。在明嘉靖天长县志载:天长东北三十里湖水之滇有藏珠泽,坡泽有一大珠,天晦时常见,后转入甓社湖。宋朝年间,人们为了观看这颗大珠在此兴建了一个亭子,专门给人观赏,这个亭子就叫做玩珠亭,后来玩珠亭亭淹没入湖中消失,2015年重新修建了这座古亭。自此玩珠亭重新屹立于高邮湖滨。 |
44 | 黄让之故居旧址 | 天长市铜城镇山海社区中心路95号 | 约90.7 | 清末民国 | 铜城镇黄让之故居旧址为砖木结构的一层建筑,主屋屋顶上还保留有一半马头墙、小青瓦的古民居形状,厢房房屋中间为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90平方米。黄让之(1902-1934),原名黄舜融,目前已知滁州籍最早的一名中共党员,1902年出生于天长铜城镇一个平民家庭,幼年读书,聪颖勤奋,好善乐施,积极向上,1922年入安徽公学就读,1923年进入被誉为“东方红色大学”的上海大学学习。同年,黄让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瞿秋白、邓中夏、张春木(太雷)等人在同一个党小组,成为当时上海仅有的43名中共党员之一。入党后,黄让之担任中共上海地委兼区执行委员会直属机构——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与恽代英等4人负责学生运动方面的工作。1924年夏,黄让之回到家乡天长铜城镇,与天长青年陶振誉一同成立进步组织励志会(后改为天盱青年同志会)。1932年,天长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在黄让之的家乡铜城镇秘密成立。1926年,黄让之随恽代英、邓中夏赴广州参加北伐战争,在邓演达、郭沫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担任宣传科股长。1933年,黄让之赴福建帮助***第十九路军高级将领蔡廷锴组织反蒋活动。1934年初,黄让之积劳成疾,抱病返回家乡铜城,10月不治逝世,终年32岁。 |
45 | 张铺粮站石圆仓 | 天长市张铺镇天王路90号 | 约284 | 1967年 | 张铺粮站石圆仓位于天长市张铺镇101县道旁,是四个联排的石圆仓占地面积约284平方米,建于1970年,底部由石头垒砌上部用的砖砌,仓顶结构为砖砌薄壳拱顶。目前还在使用,石圆仓是我国粮食储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46 | 安乐影剧院 | 天长市铜城镇安乐社区长安西路32号 | 约982 | 1971年 | 安乐影剧院位于天长市铜城镇安乐社区。建于1971年,总体属于近现代样式,建筑主体为砖砌结构,面积约982平方米。是当时安乐人民的重要文化学习场所。群众还在此自发组织过毛泽东逝世悼念会。 现售票大厅作为安乐社区卫生室及新时代实践站。 |
47 | 天长老气象观测站 | 天长市建设东路三巷7-9号 | 约77.4 | 1972年 | 天长老气象观测站位于天长市建设东路三巷,是一座三层砖砌的炮楼样式的观测塔。建于1972年,占地约77.4平方米。是当时天长市的一个气象观测点,为我市气象预报做出过贡献。 |
48 | 原早期嘉山县政府 | 明光街道公安路中心路社区院内 | 590 | 建国初期 | 该建筑位于公安路中心路社区院内,建设于建国初期,属于砖混结构白墙歇山红瓦顶,建筑占地295平方米。建筑面积590平方米,是原早期嘉山县政府所在地。属于建国初期嘉山县的政治中心。 |
49 | 嘉山县党校旧址 | 明光街道中心路2巷 | 500 | 20世纪20年代 | 嘉山县党校旧址位于中心路2巷,与汪雨相故居为连片建筑群,房屋为砖木结构,灰砖青瓦,门向西,现存房屋四间,门楼为斜坡顶,房屋原为嘉山县严氏祠堂,屋后原为嘉山严氏私人花园,后被拆除,解放后被政府收回,1951年改建为嘉山县党校。 |
50 | 汪雨相故居 | 明光街道中心路2号巷71-27号 | 180 | 20世纪20年代 | 汪雨相故居,位于现明光市中心路2号巷71-27。汪雨相同志是我国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家、教育家,是原中顾委委员、原上海市委书记、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同志的父亲。1932年,汪雨相同志任嘉山县财务委员长至1937年,一直居住在此处。1933年11月底,汪道涵从事革命工作被***逮捕,汪雨相在此处联络革命人士,制定方案,于三个月后将汪道涵保释出狱。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嘉山县沦陷,汪雨相同志率领28位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 |
51 | 东方红电影院旧址 | 明光街道方家巷 | 800 | 1952年 | 东方红电影院1952年由建筑公司用水泥、石灰建造。1953年正式使用,作为大礼堂供每年镇里公社、三级干部开会使用。1954年成立电影俱乐部,电影院内的舞台是用一棵白果树搭建的,曾经省文工团、话剧团在此演出《布谷鸟又叫了》。1963年改为东方红电影院,1976年重新用水泥加固。 |
52 | 国大代表李咸熙旧宅 | 明光街道中心路5巷 | 200 | 20世纪30年代 | 老嘉山县人习惯称李咸熙为李大新,原国大代表李咸熙旧宅为两进四合院,青砖灰瓦,房屋后有一口百年老井,至今水量充沛甘甜,院内有小型瞭望台,作为李咸熙家族警戒使用。李咸熙于解放战争后期随***逃往台湾,解放后此宅用作中国人民银行金库,在银行搬迁后被银行职工所有。 |
53 | 李氏旧宅 | 明光街道中心路188-2号 | 50 | 20世纪20年代 | 李氏旧宅为临淮李氏北李一支祖宅,始建于20年代民国时期,作为自家使用。临淮李氏,为嘉山县本地望族,祖上为烟草商人,世代经商,据李氏后人李品芳老人所述,此宅原为五进五出大宅院,地下有防空洞,房屋部分用于经营所用,其余供族人居住生活。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嘉山县沦陷,李氏全族逃离嘉山县,该宅被日军侵占,作为临时住所。日军为防游击队袭击,便把院墙推倒。抗战结束后,李氏一族回到老宅直至全国解放,在1959年被当时的房管会收储,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使用,后于80年代搬迁,房屋用作银行职工住宅,并被个人改建,时至今日只保留前后两进。 |
54 | 北李六角炮楼 | 明光街道中心路188-26号 | 80 | 20世纪30年代 | 始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青砖灰瓦,炮楼为少见的六角形炮楼,建筑风格融合中西方特色,炮楼墙体有镂空雕花,为原国大代表李咸熙长兄李祝熙所建,在军阀混战和抗战时期用于自家护院使用,抗战全面爆发后,嘉山县沦陷,该炮楼因功能完善,地理位置优越被日军占领,作为指挥部警戒所用,直至解放后,收归国有。 |
55 | 嘉山县法院旧址 | 明光街道中心路188-25号 | 70 | 20世纪30年代 | 嘉山县法院旧址原为国大代表李咸熙长兄李祝熙家老宅,房屋为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大门为椭圆形拱门,走廊下有六根西式廊柱,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侵占,作为临时指挥部,解放后被政府收储,用作嘉山县人民法院办公使用,后于80年代老法院搬迁,房屋空置至今。 |
56 | 立本学校旧址 | 明光街道汇源巷 | 300 | 20世纪40年代 | 立本学校由临淮李氏宗族北李一支李咸熙等人捐资于1947年创办。先后校名为立本小学、建设小学,1968年,该校交由明光镇管理,更名为“明光镇小学”。次年,为落实“五七指示”,学校更名为“五七小学”,第一任校长是李家和。校名由“五七小学”更名为“五七学校”。该校的校办工厂--五七砂纸厂(1965年开始创办)和电线厂办得早,效益好,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自筹资金建教学楼一座(至今尚存),是当时明光各小学唯一的一座教学楼。1981年,五七学校初中部停止招生,1983年送走最后一届初中毕业生后,校名恢复“五七小学”。1995年8月,五七小学整体并入育红小学。现该处已改为红色驿站、党史教育馆使用。 |
57 | 张八岭火车站站房旧址 | 张八岭镇车站北路9号 | 125 | 1909年 | 该建筑位于张八岭镇车站北路9号,由英国人建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目前建筑完好,原主要用于津浦铁路信号调度室、售票口、候车室。 |
58 | 尹集仿窑洞建筑群 | 张八岭镇尹集村尹北组 | 950 | 1975年 | 包括两栋窑洞及一处知青活动场所,尹集村窑洞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皖东地区乃至全省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窑洞式建筑群,当年共建了120余栋,目前还保存27间。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八岭公社尹集大队因交通闭塞,贫穷落后,到处是荒山野岭,社员吃不饱饭穿不暖。为摆脱这一局面,在尹集大队书记高春枝的带领下,大家积极响应党中央“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队办企业,大家修桥补路,栽树,种植茶叶,打水库,修渠道沟,改良土壤,尹集大队很快成为了滁县地区远近闻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为了更好地学习“大寨经验”,1971年春天,高春枝书记带领部分社员亲自到山西棤阳县大寨公社参观学习,参观后大受鼓舞,高春枝书记立即带领社员建“窑洞”,办企业。社员们依靠肩挑背扛,转土烧瓦挖石头,利用六、七年时间,陆续建起来“窑洞”120余栋。这些窑洞,结构紧密,冬暖夏凉,用于办公及企业等用房。 |
59 | 黄家大炮楼 | 明西街道梁山村曹庄组 | 三层100 | 1923年 | 黄家大炮楼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地主黄木家当时土地约400亩,上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为了保护自家财产安全而修建。 |
60 | 府城四眼井 | 府城镇楼南街巷内 | 10 | 明代 | 四眼井位于府城镇楼南街巷内,明代古井,四个井口眼,每个井圈为六边形,外径60厘米,内径40厘米,井圈高11厘米,两层井台,用石板横铺而成,内井台见方320厘米,外台沿出40厘米。井壁为砖砌,圆形,内壁径为165厘米。此井位于居民密集区,在凤阳城区没有安装自来水前,可提供楼东街以南,楼南街以东约古城区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用水,目前保存状况较好。 |
61 | 楼西街余宅民居 | 府城镇楼西街21-5号 | 140.8 | 民国 | 楼西街余宅民居位于府城镇楼西街北侧,民国早期建筑。该建筑东南距明中都鼓楼约70米,为一栋5开间建筑,东西通长16米,南北通宽8.8米,梁架为木构,青砌墙体,水瓦屋面,正脊为水瓦覆压,走廊1.5米宽,青砖铺墁,地墁以青石板收边。此宅为一余姓商人所建,此人为津浦铁路材料供应商。该建筑原为三进,现仅存后排一栋。 |
62 | 楼西街时宅民居 | 府城镇楼西街88号 | 70 | 清代 | 楼西街时宅民居位于府城镇楼西街与火巷交口西南角,门牌号楼西街88号,清代晚期建筑。该建筑距明中都鼓楼约100米,为一栋三开间建筑,东西长10米,南北宽7米,梁架为木构,青砖墙体,小瓦覆顶,原院落径构不祥。原为时姓人家所有,现改为小吃店。 |
63 | 三元街台宅民居 | 府城镇三元街18-1,三元街14号 | 140 | 清代 | 三元街台宅民居位于府城镇三元街北侧,门牌号三元街18-1,三元街14号,清代晚期建筑,县实验小学大门对面。面开三间,南北宽6.8米,东西长10米,西依原县看守所,梁为木构,青砖墙体,水瓦覆顶,原结构不祥。 |
64 | 三元街徐宅民居 | 府城镇三元街北侧 | 110 | 清代 | 三元街徐宅民居,位于府城镇三元街北侧,步行街西侧,为清代建筑,是一处5开间两进庭院,梁架为木结构,瓦屋面,原为徐姓户主所有,现为县供销社宿舍,因年久失修,残损严重。 |
65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 | 凤阳县经开区 | 200000 | 民国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位于县经开区,始建于1917年。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是国际资本、买办阶级、土劣政客剥削中国人民和掠夺中国物质资源的实物见证。建筑西方风格较为明显,其保存状况之好、规模之大,在安徽省较为罕见,是非常珍贵的近现代工业建筑旧址。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占地约300余亩,分为两个建筑组群:一处为生产与办公用房,现存6栋;另一处为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居住用房,现存3栋。 |
66 | 马滩日军兵站 | 临淮关镇马滩县河道局院内 | 568.7 | 民国 | 马滩日军兵站始建于民国时期,日军侵占凤阳时,曾作为兵站使用,该建筑为砖混结构,墙为青砖砌筑,上为青灰色机制瓦覆压,为后期更换。室内没有隔墙,计15开间,钢木梁架,通高7.6米,总长47米,宽12.1米。因一直在使用,故保存状况尚好。该建筑从外观上可明显看出民国时期风格,是日军对我国进行侵略、掠夺的实物见证。 |
67 | 大关渡西侧房管所公房 | 临淮关镇东大街大关渡西侧 | 102.4 | 晚清至民国 | 位于临淮关镇东大街大关渡西侧,北临淮河,南为蜈蚣寺遗址。墙体为小青砖砌筑,青灰色小水瓦覆顶,空心砖脊。保存较为完好,建筑特色明显。 |
68 | 县署街王龙泰旧宅 | 临淮关镇县署街与当铺巷交汇处 | 81.9 | 晚清 | 位于临淮关镇县署街与当铺巷交汇处。该建筑面阔3间,通长12.8米,宽6.4米,高5.8米。该建筑原为三进,现仅存两进,进深5.8米,均为小青砖砌筑墙体,青灰色小水瓦覆顶,蝴蝶瓦摆脊。保存较为完好,建筑特色明显。 |
69 | 大溪河老街聚兴商铺 | 大溪河镇老街中段南侧 | 93.6 | 晚清 | 位于大溪河镇老街中段南侧,楼为两栋,每栋3层,每层一间,墙体为青砖砌筑,南北长5.2米,东西宽3米,1层高3.2米,2层高2.6米,3层2.5米。保存较为完好,建筑特色明显。 |
70 | 楼西街**寺礼拜大殿 | 府城镇楼西街西段北侧**寺院内 | 143.5 | 晚清 | 位于府城镇楼西街西段北侧**寺院内,坐西朝东,明三暗五,通长16.5米,宽8.7米,高约5.5米。墙体为青砖砌筑,青灰色小瓦覆顶,空心砖走脊,木制梁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是***教发展和凤阳民族团结的实物见证。 |
71 | 门台子烟草复烤厂北区原料厂房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历史文化街区内 | 2287.6 | 1950-1980年代 | 凤阳县门台子烤烟厂由英美烟公司于1917年(民国6年)在凤阳县门台子镇兴建,建成于1919年(民国8年),是全国最早的复烤厂之一,是中国现代烟草工业初创时期的典型代表,经过长期不断建设,形成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该建筑群交织着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经历了近现代建筑的历史搭接,反映了百年来西方与中国建筑固有形式的融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50-70年代),保存有体系完备的集体化时代“企业办社会”格局特征。门台子烤烟厂在百年岁月中历经中国烟草工业与社会变迁的兴衰轮转,具有鲜明的异域风格与典型的时代特征。 |
72 | 门台子烟草复烤厂北区水塔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历史文化街区内 | 145.6 | 清末民国时期 | |
73 | 门台子烟草复烤厂北区烟草分级厂房(3栋)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历史文化街区内 | 7253.3 | 清末民国时期 | |
74 | 门台子烟草复烤厂北区出货仓库(2栋)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历史文化街区内 | 5325.9 | 1950-1980年代 | |
75 | 门台子烟草复烤厂南区仓库(4栋)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历史文化街区内 | 6795.8 | 1950-1980年代 | |
76 | 方农后花园10号(2栋)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历史文化街区内 | 461.5 | 清末民国时期 | |
77 | 方农后花园18号(2栋)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历史文化街区内 | 338.3 | 清末民国时期 | |
78 | 方农后花园37号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历史文化街区内 | 156.6 | 清末民国时期 | |
79 | 门台子烟草复烤厂北区50年代分级仓库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历史文化街区内 | 2566.3 | 1950-1980年代 | |
80 | 门台子烟草复烤厂北区办公室 | 门台子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历史文化街区内 | 136.2 | 清末民国时期 | |
81 | 太平阁 | 全椒县太平文化广场 | 2300 | 现代 | 太平阁是太平文化街区的主要建筑之一,自明正统七年皇帝赐谕牌坊之后,全椒人民在太平坊的对面建造了太平阁,后毁于战火。太平阁在原址上复建,复建后一楼摆放全椒张刘平全身塑像,纪念刘平为官清廉;二楼采用图文、多媒体方式集中展示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的历史演变;三楼供奉“福禄寿喜财”五福神像,成为游客祈福消灾的好去处。太平阁建造所用木材为桉树,也是取平安之意;太平阁形状为四面五角,寓意五谷丰登;太平阁高为33米,也就是九丈九尺,而九在古代是最大之数,也是最吉祥之数。 |
82 | 笔峰塔 | 全椒县南屏山 | 280 | 现代 | 笔峰塔为当代新建之仿古塔,八角七层楼阁式,基座高约3.3米,塔身高34.22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现为南屏山及全椒的标志性建筑。塔内置碑刻铭文,叙述古今椒陵文人风采。塔中一至七层详细展示了全椒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足迹与功德,以及全椒古八景、艺术文化等资料。在全椒及周边的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和价值性,对于广泛的推崇和弘扬历史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也是全椒儒林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
83 | 六镇村和平队杨宅 | 全椒县六镇村和平队37号 | 90平方米 | 清朝时期 | 六镇村和平队杨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由两广总督于成龙为杨家五子修建,后于战火中被破坏,仅存其中之一。该民居门楼上刻有“鲤鱼跳龙门”砖雕图案,门旁一对砖雕“户对”保存完好,这不仅具有镇宅装饰的作用,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房屋墙面由清水砖建造而成且多处砖上刻有不同文字,屋顶小青瓦依旧完好,屋内木结构完好。其价值特色不仅仅是生活变化的产物,还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及建筑细部艺术价值,具有典型性,更在乡村地域内具有象征性,具有群体心理认同感。 |
84 | 汪家大院 | 全椒县宝林西路77-78号 | 360平方米 | 清末 | 汪家大院位于西门路前进小学对面,是一幢距今100多年的民居。建筑造型属于江淮天井式民居,院落格局保存完整;整体色彩为清水砖墙面,部分墙面因后期修缮使用红砖建造;建筑内部木结构完整、窗户以及门洞上的木雕和砖雕至今保存完好。建筑样式及细部等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反映了清末时期的建筑设计风格;建筑材料、结构以及施工工艺直接反映了清末时期建筑工程技术水平;整体平面布局在一定时期同样具有先进性;该建筑在皖中地区具有独特的代表性,能够直接反映皖中地域特点的建筑。 |
85 | 六镇潘家大井 | 全椒县六镇村 | -- | 宋朝时期 | 六镇潘家大井位于六镇老街内,建于宋朝时期。相传六镇有72口古井,经1958年普查只找到18口,现六镇村保存较好的井仅有2口。六镇七十二口井中有一口响井,投石如撞钟,就是这口井,今仍存。构筑物细部因麻绳长时间的打磨出现了很深的印记,并非一蹴而就,直接反映了该构筑物在城市或乡村一定地域内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具有群体心理认同感。 |
86 | 六镇捻桩井 | 全椒县六镇村 | -- | 宋朝时期 | 六镇捻桩井位于六镇老街内,建于宋朝时期。捻桩井区别于其他井的特点为,其内部石块呈锯齿状修葺而成,井圈尚存。其价值特色不仅仅属于时代变迁的产物;反映了一定时期劳苦人民智慧的结晶;更加反映了当时建筑材料、结构的工程技术以及施工技术的高超;同时还反映了在城市或乡村一定地域内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具有群体心理认同感。 |
87 | 贺橹楼 | 全椒县太平文化广场 | 400平方米 | 2000年后 | 贺橹楼是为了纪念隋朝大将军贺若弼在此治橹伐陈而建造的。贺橹楼建于2000年后,风格是仿唐建筑风格,现在主要用于文化展览。贺橹楼牌匾及一楼楹联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马啸所书。“百舰下金陵,想当年洛阳才俊,治橹于兹,指顾三吴收袖里;一轮临玉宇,看今夕椒邑士民,走桥不惜,相期四海尽灯中。”这也是为了纪念当年贺若弼桥下造船,顺风南下,大破金陵,活捉陈后主这一事件。贺橹楼建造所用木材为菠萝格,俗称铁梨木,具有光泽好、强度高、耐腐蚀性强等特点。贺橹楼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独特造型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的历史价值,因此在全椒县具有一定的标志性、群体认同感。 |
88 | 太平坊 | 全椒县太平文化广场 | -- | 2000年后 | 太平坊明正统七年皇帝赐谕,复建于2000年后。牌坊上书“太平坊”三字摘自东**所创《西峡颂》,由当代著名书画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尉天池挑选临撰。横梁上书“大明正统七年敕谕永蹈忠厚表励乡俗”,意思是明英宗朱祁镇表扬全椒人民忠厚诚实、民风淳朴、风俗和美。这也意味着全椒“走太平”民俗从明朝起就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
89 | 原全椒县酱醋厂水塔 | 全椒县黉庙巷西入口处 | 11平方米 | 上世纪70年代 | 水塔位于原酱醋厂西侧,襄河沿线。酱醋厂后更名为调味品公司,1972年,与蔬菜公司合并,1976年,又与食盐经营处合并,成立盐业蔬菜公司。1980年4月和1981年4月,蔬菜、食盐相继划出,在酱醋厂基础上成立了全椒县调味品公司。原全椒县酱醋厂水塔外立面为小青砖建造而成,周边襄河内拥有一处取水井。其历史价值体现在行业发展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性。 |
90 | 照壁 | 全椒县太平文化广场 | -- | 2000年后 | 照壁,复建于2000年后,古称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一说。照壁是设立在一组建筑物院落大门的一组墙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该照壁为砖瓦结构,壁身雕刻了砖材图案、文字,从而记述了“走太平”这一典故。 |
91 | 石灰窑 | 全椒县南屏路万利小区对面 | -- | 上世纪70年代 | 石灰窑位于全椒县南屏路东侧,窑体保存完好,现已废弃。上世纪,石灰窑在我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用途是将石子经高温处理,烧制成石灰,然后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石灰窑在行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是地域象征性的构筑物,是居民心理认同的构筑物。 |
92 | 程家市花神庙 | 全椒县程家市乡 | 200平方米 | 2000年后 | 花神庙位于全椒县二郎口镇程家市村,于2000年后由县政府建造。花神庙内供奉着12位花神,以祈愿风调雨顺、百物丰收、富贵平安、吉祥如意、马到成功。花神庙所在的二郎口镇还是中国桃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拥有万亩桃园,2009年至今,由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二郎口镇政府以及其他单位在此陆续举办多届桃文化旅游节及其他节庆活动,还先后邀请了省内数十名著名书画家在此采风笔会,赏花泼墨。该建筑是滁州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人文记忆场所,在乡村一定地域内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具有群体心理认同感。 |
93 | 藕塘烈士陵园 | 定远县藕塘镇镇中心 | 180 | 解放后 | 藕塘烈士陵园位于定远县藕塘镇。藕塘为抗日战争时期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中心为旌表先烈,1942年在藕塘建立“新四军二师抗日烈士纪念塔”,至第二年建成。主体设施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1944年9月18日建成“抗日烈士纪念塔”,并立碑以志。1946年,被***将此毁坏。1964年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重建后的烈士纪念塔占地900平方米,碑高24米,碑体上是沿用毛泽东手书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1980年整修。目前,整个陵园面积近100亩。除纪念塔外,又建立一座定远藕塘烈士纪念馆,纪念馆于1980年建成,占地面积360平方米,纪念馆的建筑面积为180平方米,结构为砖混结构。附属设施有荷花池塘、金鱼池塘各1个、大小花坛6个及梅园、银杏园、果园等。馆内分一厅三室,正厅屏展“名垂千古,浩气长存”。三室陈展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定远地区的党、团组织发展和群众革命运动情况;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等同志在藕塘地区的活动以及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情况和其它文物资料170余件,其中《烈士英名录》铭记着二千多个烈士英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现已成为皖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1996年10月,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王光美同志亲自来藕塘烈士陵园瞻仰凭吊,并为陵园题词留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馆内展出的知名烈士有:郑位三烈士、高敬亭烈士、徐海东烈士、罗炳辉烈士、谭震林同志等。 |
94 | 三和**寺 | 定远县三和集镇街东 | 60 | 清代 | 三和**寺位于三和集镇街东,清嘉庆年建筑,房屋三件,木头框架结构,部分房梁有雕花,墙体有裂痕。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该建筑处于三和**聚居区。该**寺是三和**礼拜祷告的场所之外,也是教育机构,更是**民间聚会、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 |
95 | 三眼井 | 定远县炉桥中学西侧大街 | 7 | 清代初期 | 三眼井,清早期,位于炉桥中学西侧大街上。在清代光绪年间的地图上标有此井。因为有石盘盖其上,石盘上有三个孔,可以同时供三人打水,故称三眼井。它是清代炉桥市井的繁华和商贾往来不息的历史见证。 |
96 | 西茶庵古井 | 定远县池河镇池河村西长庵村民组 | 6 | 晚清 | 西茶庵古井,明早期,古井位于池河镇池河村西长庵村民组,当地人称之为“西茶庵”井。井为圆形,内径46厘米,外径88厘米,井外壁分为四区,每区内上为口沿,口沿6厘米,口沿下为凹槽,凹槽高6厘米,深5厘米,凹槽下雕有装饰图案,井栏为青石材料,高53厘米,井内壁为青砖砌成。 |
97 | 黄圩古村 | 定远县永康镇古城村 | 18000 | 明清 | 位于永康镇黄圩村,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房屋墙体均为当地石料经过加工后砌就,住着上百户人家,古村平面布局精巧复杂,有对外防御意图。古村外围东围墙部分保留原样,该墙有多处瞭望口和可供防御性的枪眼,占地面积越为25万平方米。 |
98 | 中共臧陈支部旧址 | 定远县永康镇友爱村中臧村民组 | 100 | 近代 | 位于定远县永康镇友爱村中臧村民组。1927年冬,臧德新等红枪会员去凤阳山后街为其本家防匪,结识当地中共地下党员方在暄。1928年春,方在暄介绍臧德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定远县最早党员。不久,方在暄随臧德新来臧陈一带从事党地下工作。先后发展王庆春、张汉民、王仲亚、李明远、臧正兵和孙玉彪等人入党。同年5月,成立定远县最早党组织一中共臧陈支部。现该遗址已被重新修建,成为定远县红色教育基地。 |
99 | 桥上桥 | 定远县炉桥镇西,跨窑河支流之上 | 180 | 宋、明 | 桥上桥,又名百炉桥、北炉桥、五孔拱桥。位于定远县炉桥镇西,跨窑河支流之上。三国时,曹操曾于此兴建百炉冶炼兵器,为方便外运,兴建此桥,百炉桥缘此得名,后渐演变为炉桥。桥原通寿春(现寿县),因河床经年淤塞而废。宋代在原桥基础上建造七孔红石板桥,后又淤平。明代又在桥上建起现在的五孔大桥。桥长45米,宽3.7米,高4.4米,五孔,中孔径3米,两侧孔径分别2.82米、2.33米,砖石结构,部分砖横头有阳文“桥”字,白条石栏杆,条石上刻有莲花花纹,所有榫缝之间均塞有铁片,十分坚实。 |
100 | 关帝庙 | 定远县永康镇靠山村街北 | 65 | 清代 | 关帝庙,位于永康镇靠山村街北,属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65平方米,曾经是供奉关羽的庙堂。该庙建筑室内为木质框架结构,木质构件上有多处精美的雕饰。 |
101 | 半面店古井 | 定远县池河镇半面店村半面店村民组 | 5 | 明 | 半面店古井位于池河镇半面店村半面店村民组,为明代古井,井栏为不规则四边形,井栏外边有栓井绳的通孔牛鼻眼,栏厚40CM,井口直径为40CM,井口有绳槽痕迹。半面店古今与西长庵古井相距较近,均在南京(京师)至凤阳古驿道附近。该井西侧为公路,东侧有一排平房。 |
102 | 照壁 | 定远县永康镇古城村古城村民组 | 12.5 | 清 | 该照壁位于永康镇古城村古城村民组,为清代建筑,照壁长约5米,高约2.5米,青砖砌就,是清代陈铎祠建筑的一个部分,该照壁保存较好,顶部有损毁,其北面为陈铎祠修旧如旧工程。陈铎祠相传为汉代初谥号为“忠义王”的陈铎而建的。原建筑毁坏严重,重建后只有一堵残存的山墙保留下来。 |
103 | 西苏联援建房 | 定远县炉桥中学内 | 760 | 上世纪50年代 | 苏联援建房位于定远县炉桥中学内,现存4栋,保存完好,每栋6间,每栋占地长21.6米,宽8.8米,有走廊,木柱,门窗上头均有青砖圈砌装饰,灰瓦青砖,已经带有中国元素。该四栋房屋较为经典,为中苏审美结合产物,结合了中国古建的歇山顶,形成小歇山顶房。该四栋房屋外观美丽精致,不失为好的建筑作品。建设时间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约在1953年—1957年。 |
104 | 瞭望塔楼 | 定远县炉桥镇北大街 | 40 | 清 | 瞭望塔楼位于炉桥镇北大街,高约8米,占地4.5米X4.5米,两层建筑,二楼四周有瞭望口,青砖砌就,一、二楼衔接处,均做角砖和线条装饰,硬山顶尖也有精美的倒长城纹样装饰。墙厚达50CM。其功用为放哨防御塔楼。 |
105 | 孙井古井 | 定远县连江镇三合村岳庄新村 | 10 | 明 | 位于定远县连江镇三合村岳庄新村,明代古井,原井口处还可见有整块红砂石“披肩”,上建有石质盘龙柱六角亭。虽然井栏后配,但不失为一口地道的明代古井。 |
106 | 大庵寺 | 舜山镇大安村 | 约500 | 清朝 | 位于舜山镇大安村的“大庵寺”,又称“吉祥禅院”,俗称“大庵寺”。公元1722年左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时任江宁织造)从江宁来大庵寺春游和大庵寺主持方丈赋诗填词,捐巨银,重修寺,并撰文刻碑,对寺院的规划及兴衰过程作以记载。该寺庙遗址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7 | 周球故居地建筑 | 水口镇清水村 | 约100 | 20世纪60年代 | 周球,来安县人,顺治十二年(1655)武进士,康熙五年(1686)卒于任,赠太子少保。曾于现水口镇清水村居住生活。周球故居始建于前清顺治年间,三进庭院,各生活用房一应俱全,小有规模。原建筑为砖木结构,排山立柱,青砖浆砌墙垣,小瓦覆顶,青砖铺道。因年代较为久远建筑大部分受损,建国后周球后辈对其故居进行了翻修。现存周球故居基本保留原建筑风格,规模略小,集中在长17.3米,宽15.6米院落之中。院中青砖铺地,有正房三间,右偏房若干,正房檐高2.7米,四道排山立柱,七架横梁,木椽小瓦,典型清代民房建筑。偏房部分还是初建原墙体,并留有抗战期间“三打周大营”时的弹孔。 |
108 | 原来安中学红楼 | 新安镇塔山东路北侧 | 约400 | 20世纪60年代 | 该红楼位于来安县塔山东路北侧,原属来安县第一中学,是来安中学第一栋教学楼。远东建筑风格,砖混结构。来安中学为七一奖章提名人陆元九之父陆子章建校,一路筚路蓝缕。此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过程,也见证了无数莘莘学子艰辛求学的过程,这栋古色古香的小楼应是一文明火种,曾经点燃过一代又一代来安青少年智慧的爆发。 |
109 | 十字街原新华书店 | 新安镇十字街口建阳北路与塔山东路交叉处 | 约2400 | 20世纪60年代 | 该老新华书店位于来安县城十字街口处,建筑为砖混结构,是建国后来安县最早出现公立书店,供来安人民读书、买书,培养人们的学习氛围。是老来安人回忆来城历史的引子,还是离家游子寻家的地标。既是地标性建筑,又是历史性记忆。 |
110 | 半塔招商市场牌坊 | 半塔镇大余郢村滁天路路边 | 132 | 20世纪80年代 | 该该市场牌坊建于八十年代初期,位于半塔镇小康东路,建筑为砖混结构,高7.8米,长17米,立柱宽4.3米。该建筑物模仿古代牌坊,琉璃瓦顶。是进入招商市场的门楼,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半塔镇最早的标志性建筑。在当地居民心中留有深刻的记忆。 |
111 | 大余郢60年代粮库 | 新安镇健康 路北侧 | 约150 | 20世纪60年代 | 该粮食仓库建于60年代,现位于半塔镇大余郢村滁天路路边,该粮站位于345国道的一侧,墙采用当地盛产的玄武岩加工成的长方形墙砖砌筑。玄武岩墙砖是来安县当地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的特色,采用当地产火成岩的漂浮在上层部分,多空玄武岩,易于加工,坚固耐用。在现代建筑材料普及之前,房屋建设曾大量采用,后仅仅用于桥梁等公共建筑。 |
112 | 石界牌古民居建筑1号 | 杨郢乡高郢村界牌组 | 约90 | 20世纪60年代 | 石界牌古民居位于杨郢乡高郢村界牌组,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或更早,由当地山民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玄武岩石(俗称铁石、烂石蛋)稍加修整,垒砌而成。石屋地基选用较大块石铺垫,高出地表,依地势高低衬平,宽约一米左右。地基上砌以正墙,墙宽40—60公分不等,墙分表里,外墙选用稍大比较有规则块石,里衬稍小乱石,里外墙凭与墙同宽的长条石块构联,使内外连成一体,连接内外墙的长石称为“过石”,为防止外墙洇水入内,过石宜呈内高外低安放。另外,工匠选用较有规则的石块砌墙的四角,俗称“架拐子”,那些较规则的石块称为“拐子石”。石屋门头和窗户上方也选用长条石横担,分别称为“门头石”和“窗头石”。石屋一般三开间或五开间作为主屋,开间一般3米到3米6左右,俗称“堂屋”,少有夹山,一般采用“人字梁架”托山,五、七、九架梁不等,房屋进深5至7米左右,檐高3米左右。初时石屋梁上多用竹椽,也有秫秸扎把的,顶苫蕻草、茅草、麦秸秆草。房屋盖好后,用烂泥甩掼内墙墙缝,然后泥抹平滑。石界牌古民居各自独成院落,院中主屋称堂屋,南向朝阳,是住家的客厅和卧室,偏房或西或东,常作为厨房用屋。各院落独立,院墙亦为石砌,院院之间或成长巷,逾显村庄古朴自然。石界牌古民居是杨郢乡乃至全县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基本保留了完整的历史风貌,有山区古民居的独特韵味,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观赏性。同时,就地取材的建筑方式,也是当地当时的传统建筑技术、建筑风格和建筑样式的最佳代表。 |
113 | 石界牌古民居建筑2号 | 杨郢乡高郢村界牌组 | 约90 | 20世纪60年代 | |
114 | 石界牌古民居建筑3号 | 杨郢乡高郢村界牌组 | 约70 | 20世纪60年代 | |
115 | 石界牌古民居建筑4号 | 杨郢乡高郢村界牌组 | 约30 | 20世纪60年代 | |
116 | 石界牌古民居建筑5号 | 杨郢乡高郢村界牌组 | 约30 | 20世纪60年代 | |
117 | 石界牌古民居建筑6号 | 杨郢乡高郢村界牌组 | 约20 | 20世纪60年代 | |
118 | 石界牌古民居建筑7号 | 杨郢乡高郢村界牌组 | 约20 | 20世纪60年代 | |
119 | 原县人民政府礼堂 | 新安镇塔山东路北侧 | 约300 | 20世纪80年代 | 该礼堂位于来安县塔山东路北侧,原属来安县人民政府礼堂。当年来安县重要政治活动和会议均在此召开,见证了来安社会和政治变迁,在来安人民心中留下深刻记忆,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 |
120 | 县医院老门诊楼 | 新安镇健康路南侧 | 约1400 | 20世纪60年代 | 该建筑位于来安县新安镇健康路南侧,砖混结构,是建国后来安县最早建成的大型公立医疗机构,解决了旧时来安人民看病的问题。建筑本身是功能性建筑,简洁实用,美观大方。很多老来安人生老病死均与此建筑有关,成为定格在记忆中的永久纪念。 |
121 | 龙兴雕梁老屋 | 琅琊区金刚巷24号17室 | 约107 | 民国(20世纪20年代) | 金刚巷24号17室老屋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文化街区中部,一层传统民居,屋顶为小瓦、坡屋顶,墙体为青砖砌筑、石灰抹灰。通过建筑梁头雕刻和结构分析,该建筑有可能为龙兴寺的遗存附属建筑。 |
122 | 民国地主旧宅 | 琅琊区金刚巷24号8室 | 约61 | 民国(20世纪20年代) | 金刚巷24号8室老屋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文化街区中部,一层传统民居,屋顶为坡屋顶灰瓦,墙体为青砖砌筑、水泥砂浆和石灰抹灰,其屋顶和墙体为后来修缮,傍边古树保存完好。该处建筑是历史延续、变迁的见证。 |
123 | 清末小院 | 琅琊区金刚巷16号1—5室 | 约173 | 清末(19世纪末) | 金刚巷16号1—5室原为钟家小院,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文化街区北段,一层传统民居。主体建筑屋顶为硬山顶灰瓦,墙体为青砖砌筑、石灰抹灰,其屋顶和墙体为后来修缮。院落较为完整,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城市居民生活、居住情况,是历史延续、变迁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
124 | 清末甲屋 | 琅琊区金刚巷18号2-5室(市直管公房01170号) | 约123 | 清末(19世纪末) | 金刚巷18号2-5室(市直管公房01170号)老屋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文化街区北段,与05是一组住宅。现状为一层传统民居,屋顶为硬山顶,部分建筑屋顶保留小瓦,墙体为青砖砌筑、石灰抹灰,其屋顶和墙体为后来修缮。该处建筑和院落保存较为完整,建筑和院落保存较为完整,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居民生活、居住情况,是历史延续、变迁的见证。 |
125 | 清末乙屋 | 琅琊区金刚巷18号2-5室(市直管公房01169号) | 约111 | 清末(19世纪末) | 金刚巷18号2-5室(市直管公房01169号)与04是一组住宅,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文化街区北段,现状为一层传统民居,屋顶为硬山顶,部分建筑屋顶保留小瓦,墙体为青砖砌筑、石灰抹灰,其屋顶和墙体为后来修缮。该处建筑和院落保存较为完整,建筑和院落保存较为完整,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居民生活、居住情况,是历史延续、变迁的见证。 |
126 | 宋锡畴私塾旧址 | 琅琊区龙兴寺27号 | 约195 | 1989年翻建 | 宋锡畴私塾旧址位于滁州市金刚巷历史文化街区中部,旧址原为清末建筑风格,1989年翻建建为二层小楼,硬山顶,现为居民私宅。旧址蕴含特殊的地方文化信息,可作为历史人文记忆场所。 |
127 | 石婆老屋 | 琅琊区西大街195号老屋 | 约45 | 清末(19世纪末) | 石婆老屋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南段,一层传统民居,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屋顶部分保留小瓦,墙体为青砖砌筑、石灰抹灰,其屋顶和墙体为后来修缮。该处建筑因墙根处一雕像长年磨损难辨面容形似一老婆婆,后此处被称为石婆婆,雕像时代久远,目前已妥善保护。 |
128 | 章氏旧宅 | 琅琊区东后街和清流街交叉口东南角,市直管公房01209—01210号 | 约106 | 清末(19世纪末) | 章氏祖宅旧址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中段,章益博物馆大门南侧,一层传统民居,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屋顶部分保留小瓦,墙体为青砖砌筑、石灰抹灰,砖木结构,屋顶有破损,观音兜封火山墙依然可见,建筑内部为砖木结构。该处建筑体现了皖东传统建筑特有的风格,原属于章氏祖宅。 |
129 | 章氏三进旧宅 | 琅琊区西后街23号4室 | 约86 | 清末(19世纪末) | 西后街23号4室与5室是一组住宅,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西段,均为一层传统民居,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屋顶部分保留小瓦,墙体为青砖砌筑、水泥砂浆和石灰抹灰,该历史建筑于1985年10月12日修缮。旧宅连同南部的建筑原有4进院落,现保存较好的仅剩三、四2进院落,西墙有一口古井,现仍然使用。该建筑最早为章氏一族祖宅。 |
130 | 章氏四进旧宅 | 琅琊区西后街23号5室 | 约146 | 清末(19世纪末) | 西后街23号5室与4室是一组住宅,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西段,均为一层传统民居,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屋顶部分保留小瓦,墙体为青砖砌筑、水泥砂浆和石灰抹灰,旧宅连同南部的建筑原有4进院落,现保存较好的仅剩三、四2进院落,西墙有一口古井,现仍然使用。该建筑最早为章氏一族祖宅,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元九的父亲居曾经在该处旧宅住过一段时间。 |
131 | 清末民居甲 | 琅琊区南谯北路312号 | 约128 | 清末(19世纪末) | 南谯北路312号老屋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东段,为传统民居,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屋顶部分保留小瓦,墙体为青砖砌筑、水泥砂浆和石灰抹灰,屋顶已更改修缮。 |
132 | 清末合院甲 | 琅琊区兰家巷10号 | 约11 | 清末(19世纪末) | 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北段,建筑风格属于清代民居建筑,与兰家巷12号构成滁州本地典型的合院式。该处旧宅主体建筑西侧附属建筑为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类似建筑在滁州老城区内已极为稀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
133 | 清末合院乙 | 琅琊区兰家巷12号 | 约115 | 清末(19世纪末) | 兰家巷12号与10号老屋是一组建筑,位于滁州市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北段,建筑风格属于清代民居建筑,平面形式为滁州本地典型的合院式,老屋主体建筑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屋顶,铺小青瓦,墙体青砖空斗砌法,木门窗。类似建筑在滁州老城区内已极为稀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
134 | 吴棠北公馆旧址 | 琅琊区北大街45号、兰家巷1号 | 112.93 | 清末(19世纪末) | 旧址原为吴氏居所,北公馆是吴棠族侄吴炳经所建,吴棠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解放后为仲家油坊,现仍为仲家后人居住。根据1966年航拍图比对,北公馆用地呈东西向布局,主入口大门向西,有五进院落,目前一进院落的正房保留完整,三进院落的正房仅保留一半,其余均被改扩建。类似具有历史和特色的建筑院落已极为稀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
135 | 章三益南货店旧址 | 琅琊区清流街19号 | 230.15 | 清末(19世纪末) | 旧址位于清流街和财神巷交叉口东北角,原来主要经营糕、酱作、炒货等,门面朝西有三间,店铺后面有一座二层小楼。如今的店铺依然使用,建筑为青石砖墙、小瓦硬山顶,二层小楼依然矗立,但急需加固修缮。章三益南货店是徽商,也是滁州特产董塘的最古老的生产商家,该旧址体现了滁州老城商业兴衰,是历史延续、变迁的见证。 |
136 | 民国百货大楼 | 琅琊区东大街与紫薇路交叉口西南 | 约380 | 民国(20世纪20年代) | 百货大楼旧址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中段,建筑风格属于近代建筑,二层砖混建筑,屋顶为坡屋顶带马头墙,楼梯位于北侧,是当时遵阳街最大最全的百货商场,现基本保持原状。 |
137 | 清末民居乙 | 琅琊区京沪铁路以西,原粮食局大楼旧址东侧 | 约103 | 清末(19世纪末) | 该建筑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东段,位于原粮食局大楼旧址正东侧。院内干净整洁,建筑为一层传统民居,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小瓦,墙体为青砖砌筑,目前已修缮完成,门窗为木质。 |
138 | 清末民居丙 | 琅琊区京沪铁路以西,原粮食局大楼旧址东侧中北部位置 | 约110 | 清末(19世纪末) | 该建筑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东段,原粮食局大楼旧址东侧靠中北部位置,与19号建筑形成一个院落,院内干净整洁。18号建筑为二层传统民居,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小瓦,墙体为青砖砌筑,目前已修缮完成,门窗楼梯为木质。 |
139 | 清末民居丁 | 琅琊区京沪铁路以西,原粮食局大楼旧址东侧北部位置 | 约57 | 清末(19世纪末) | 该建筑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东段,原粮食局大楼旧址东侧北部位置,与18号建筑形成一个院落,院内干净整洁。历史建筑为一层传统民居,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小瓦,墙体为青砖砌筑,目前已修缮完成,门窗为木质。 |
140 | 民国民居甲 | 琅琊区紫薇路东侧,原粮食局大楼旧址以西 | 约54 | 民国(20世纪20年代) | 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南段,仅靠紫薇路东侧,南部为停车场。该建筑为一层传统民居,南北朝向,门窗为木质,屋顶为硬山顶小瓦,墙面为水泥砂浆和石灰抹灰,目前已修缮完成。 |
141 | 民国民居乙 | 琅琊区紫薇路东侧,原粮食局大楼旧址以西 | 约41 | 民国(20世纪20年代) | 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南段,紧靠20号历史建筑甲的东侧,南部为停车场。建筑为一层传统民居,南北朝向,门窗为木质,屋顶为硬山顶小瓦,墙面为水泥砂浆和石灰抹灰,裸露墙体为红砖和青砖砌筑,目前已修缮完成。 |
142 | 民国民居丙 | 琅琊区紫薇路东侧,原粮食局大楼旧址以西 | 约79 | 民国(20世纪20年代) | 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南段,紧靠21号历史建筑的东侧,南部为停车场。为一层传统民居,建筑朝向为东西向,门窗为木质,屋顶为硬山顶小瓦,墙面为水泥砂浆和石灰抹灰,南侧和东侧均设置有门,目前已修缮完成。 |
143 | 民国宅院 | 琅琊区紫薇路东,原粮食局大楼旧址西北侧 | 约154 | 民国(20世纪20年代) | 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南段,建筑南北向布置,两侧均设置有门,北侧通过院落廊道可至遵阳街,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小瓦,墙体为青砖砌筑,墙面为水泥砂浆和石灰抹灰,目前该建筑已修缮完成,门窗为木质。 |
144 | 民国老铺 | 琅琊区紫薇路和遵阳街交叉口东北角 | 约154 | 民国(20世纪20年代) | 24号历史建筑位于滁州市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中段,建筑为一层传统民居,面朝遵阳街南北向布置,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小瓦,两侧有马头墙,墙体为青砖砌筑,墙面为水泥砂浆和石灰抹灰,基本脱落。原为商业门面,现已修缮完成。 |
145 | 基督宿舍旧址 | 琅琊区南大院内 | 约340 | 解放后(1950年) | 旧址位于育新路南侧,南大院园内,原为南大桥东侧基督教堂教堂神父宿舍,后改为办公场所,现为滁州市稻米协会和稻米研究会。现状建筑为砖混结构,建筑大门朝东,建筑层数为2层,屋顶为坡屋顶带阁楼,底层有架空层。 |
146 | 滁县师范办公楼旧址 | 琅琊区滁州学院北校区内 | 约650 | 解放后(1952年) | 旧址位于楼滁州学院北校区内,建筑平面呈中轴对称,为砖混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面,木质门窗,上下两层共24间,高度约7米,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体现出上世纪50年代国内砖混办公建筑的建造工艺和特色。 |
147 | 乌衣老街邮局 | 南谯区乌衣老街 | 209.97 | 1958 | 乌衣老街邮局位于老街范家巷以南街西侧,共5间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面积209.97平方米,中间三跨于1958年建成,原是住宅,后被邮局购买进行过改扩建,总体属于民国建筑样式。在主体建筑后边,属于砖木结构建筑,经历过多次加盖。 |
148 | 乌衣老街人民银行 | 南谯区乌衣老街 | 102.8 | 1958 | 乌衣老街人民银行位于老街范家巷以北街西侧,1958建成,原为乌衣中国人民银行旧址。总体属于近古代样式,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面积102.8平方米,分建筑正立面和后坡屋顶大屋两个部分,后期计划用作人民银行文创商业空间。 |
149 | 乌衣老街供销社门市部 | 南谯区乌衣老街 | 145.4 | 1970 | 乌衣老街供销社门市部建于1970年,位于老街范家巷以南街西侧,共7间砖木结构的一层建筑,建筑面积145.4平方米。一直作为农特产小商品烟酒店,后期进行过改扩建,后建房屋基本拆除,总体属于古代建筑样式,在建筑正立面窗台下还保留部分水泥模具造型图案。 |
150 | 乌衣老街供销社仓库 | 南谯区乌衣老街 | 170 | 20世纪70年代 | 乌衣老街供销社属于近现代砖瓦结构。仓库位于范家巷西侧,王家小楼与新华书店之间的南街后进,建造时间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面积170平方米,主要作用是存放金货和杂货等供应商品。 |
151 | 乌衣老街人民医院门诊部 | 南谯区乌衣老街 | 80.1 | 1958 | 乌衣老街人民医院门诊部位于码头以北主街西面,于1958年建设,属于一层三开间砖木砌体墙结构建筑,面积80.1平方米,古代样式。正立面建有三角屋顶样式的门廊和后坡屋顶相结合的部分,建筑结构保存较好。计划做文创商业空间使用。 |
152 | 乌衣老街综合商店 | 南谯区乌衣老街 | 60 | 20世纪70年代 | 乌衣老街综合商店位于中国人民银行东侧,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面积60平方米,最早房主姓刘,外号叫“鲤鱼头”。经营日杂、小百货,后来房产没收后,60年代是公私合营性质,70年代改建后,做综合商店使用,80年代后又承包给金德祥家,门面房一直都是经营日杂、百货生意。 |
153 | 乌衣老街旅社 | 南谯区乌衣老街 | 170.21 | 1912至20世纪70年代 | 乌衣老街旅社位于老街口西侧,分为两栋建筑,面积为170.21平方米的一进院落式结构。后面的建筑于1912年建成,属清代建筑。该建筑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反复拆卸修改,现存大木构架基本保存完整,结构总体较稳定。正立面朝大门方向墙体为砖木墙,规制属于断代特征,房屋基本结构尤其是承重木构属于清中下叶的建筑风格。前房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旅社,属于近代砖木结构建筑。旅社原属于资本家驿站,由于在火车站点附近,人流较大,当下仍能在整个老街建筑群中或多或少或浓或淡的体现人文价值,让后人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乌衣老街,从始建至今漫长的沧桑历史。 |
154 | 乌衣老街新春园饺面店 | 南谯区乌衣老街 | 40 | 20世纪70年代 | 乌衣老街新春园饺面店位于清流河沿老街北侧,俞仁和杂烩店的东边,老房主叫俞四头,面积40平方,后期又卖给焦东海家作为牙科诊所。焦东海牙科经营后,又转卖给董寿斋开设新春园饺面店,直到老街被拆迁。新春园门面最早是1970年前后建成,早期属于砖木结构,后来改建为砖瓦结构。 |
155 | 乌衣老街曹怀鲍小楼 | 南谯区乌衣老街 | 210 | 1930 | 乌衣老街曹怀鲍小楼位于大桥口对面,吕本元故居东边,小楼面积120平方米,约1930年建成,总体属明清建筑风格。小楼目前保存完好,在乌衣古镇独具一格,房屋属于砖木古建,雕梁画柱,大木建构总体稳定。小楼一直由曹怀鲍家人长期居住,以前在街道中做糕饼店,店号叫“曹银祥糕饼店”。 |
156 | 乌衣老街中国农业银行 | 南谯区乌衣老街 | 86 | 20世纪70年代 | 乌衣老街中国农业银行位于乌衣老街西头南边沿街,东边与吕本元故居相连,西边是镇工会球场巷口。早期用做居住,后来房子收归房管会,20世纪70年代前后,改建为中国农业银行。上下两层共86平方米,属砖混结构,目前保护较好。 |
157 | 查氏徽派老宅 | 铜城镇山海社区建设路三巷 | 约172 | 民国 | 整个建筑形式都是以灰砖灰瓦为主体,结合古徽州雄伟壮观的马头墙,彰显出浓厚的古色古香的韵味。整体房屋为合院设计,主屋、厢房加阁楼十间;正房三间中,中间为堂屋,左右为卧房。住宅结构以砖、木为主,木结构为房屋的框架。 整体偏小显得十分秀美,符合江淮地区普遍的建筑风格。在简单质朴的大前提下配合灰色砖墙和灰色屋顶将朴素实用的原则贯彻到底。房屋在色彩明度、亮度上整体呈现暗色系灰蒙蒙的状态,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形成了民居特色,体现出淮扬建筑的唯美特点。 |
158 | 铜山影剧院 | 铜城镇振兴社区铜山巷4号 | 约1014 | 改革开放后 | 1980年5月开工,10月底完工。剧场长52.5米,宽15米,占地面积787.5平方米,连用场外附属用房总面积为2500多平方米。剧场设有售票处、小卖部、自行车停放处、小件寄存处、食堂、演员宿舍、厕所等设施。剧场内共有944个座位,灯光设备一应俱全。1985年后,每年放映1530场,观众达18万人次。1987年成立了铜城电影放映管理站,负责辖区内的电影放映管理、发行、放映。年放映电影680多场,观众9.6万人次。 |
159 | 老西门宣家祠堂旧址 | 天长市胭脂山社区南门街20号 | 约76 | 建国后 | 原先是宣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庙堂;但因战火连连,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房屋遭到损坏,庙堂变成堆放杂物的地方。1940年秋,因战争祸乱,阜阳人高云汉、其妻杨顺华、年幼的弟弟高云鹏及俩个女儿高素珍、高素琴全家五口人,来天长谋生,后经朋友介绍先合约相租这三间堆杂物的门面房为栖身之地。为生存特将此房整修一翻,就开了一座《南北货日杂商店》,天长解放后,高云汉夫妇还经营着这座店,高云汉的弟弟高云鹏52年应征入伍,抗美援朝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后不幸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而后被追认为烈士,高云鹏的烈士证及所获奖章,政府发给高云汉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