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强智慧气象建设保障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8-22 浏览量:36

 各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合肥市加强智慧气象建设保障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抓好组织实施。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8月4日

 

合肥市加强智慧气象建设保障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智慧气象建设保障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以建设农业强市为引领,加快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支撑有力、服务智慧精细、工作机制顺畅”的乡村振兴智慧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体系更加完善,粮食生产全链条气象服务基本实现数字化,气象为农服务供给能力和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农业气象科技创新支撑行动。

1.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能力。升级优化合肥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完善作物全生命周期的监测数据汇集、指标构建、智能分析、风险预警等服务场景功能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以农业气象指标、作物模型、卫星遥感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数字插件或接口建设,完善“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深化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加强农业气象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组建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团队,优化专家团队和专业技术队伍。建立省市一体的合肥地区主产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预报模型,加强气象条件与作物病虫害和品质产量的关系研究,开展高光谱遥感等技术、装备在农情监测中应用示范。(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2.提升合肥农业气象试验站科技攻关能力。推动合肥农业气象试验站深度融入合肥智慧农业谷,打造“江淮地区农业气象智能观测试验区”,建设“智慧农业气象创新研究中心”。创建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特色气象服务分中心。建立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时段精细化为农气象服务指标。围绕江淮地区大宗作物、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持续开展作物间作套作、水稻分期播种、稻虾共养、草莓低温冻害等气象指标研究观测试验,加强致灾机理、风险评估以及重大病虫害预警等科研攻关,强化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优化提升合肥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能力,打造全省观测试验承载地、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地、农业气象技术推广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二)实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行动。

3.健全农村地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推进S波段与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协同组网建设,持续加密农村重点区域自动气象站,逐步实现X波段雷达县域全覆盖和自动气象站行政村全覆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开展农田小气候、作物长势和发育期、病虫情监测。实时汇集作物苗情、灾情、病虫情、墒情等农情数据和农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定期共享设施农业分布和种植面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等信息。〔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各县(市)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4.推进各部门监测网络共建和信息共享。推进气象、农业农村、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共建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和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技术体系。推进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系统精准对接,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能力。依托气象信息员、大喇叭、电子屏等手段,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全市气象信息员培训,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水平。(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5.强化农村公共设施与场所雷电防护能力建设。依据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结果,各县(市)选取不少于2个示范点开展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将农村卫生院、中小学、党群服务中心、养老院、村民广场等场所防雷公益性检测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有效降低农村地区的雷电灾害风险。〔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气象局、市城乡建设局〕

(三)实施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行动。

6.加强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能力建设。科学规划全市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布局,加强农业气象监测设施站网建设,将农田小气候仪、土壤水分监测站、作物长势监测站等农业气象监测设备纳入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大宗作物全生命周期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根据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配套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点和流动作业点,每个作业点至少配备1套自动化火箭发射系统。实施全年飞机增雨助力农业生产抗旱保收,探索依托无人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7.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对关键农时、农事等重要天气过程和重要生产环节,加强气象和农业农村部门会商交流和联合调研。聚焦种、管、收环节以及小麦、水稻、油菜、草莓等关键生育期,提升作物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预报能力。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气象条件智能监控和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智能识别与快速预警,加快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构建分区域、分灾种、分作物的精细化粮食生产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提升粮食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8.增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市、县级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应用。开展中长期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作物品种等气候适应性研究。动态开展粮食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强化卫星遥感资料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发挥长丰高分遥感中心作用,开展全市水稻、小麦等大宗作物种植面积监测、作物长势监测和作物产量预估等定量化监测评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四)实施“气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

9.打造特色农产品气候品牌。建立健全特色气象业务服务技术和指标体系,服务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开展长三角农业气象服务分中心建设。参与“安徽气候好产品”评价工作,加强农业气候资源挖掘利用,建立合肥市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目录,将“巢湖大米”“白云春毫”等打造成气候好产品,为提升农产品品牌、效益提供气象支撑。〔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10.大力发展乡村气象旅游新业态。深入挖掘我市乡村气象旅游资源禀赋,发展基于优质气候资源的乡村康养旅游、研学旅游、观光旅游。争创“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国家气候标志,发挥国家气候标志品牌作用。充分挖掘乡村气象景观、物候景观资源,深入开展“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创建,因地制宜打造环巢湖民宿旅游、气象旅游品牌,带动乡村旅游及产业发展。开展花期预报、都市采摘气象指数等现代农业观光直通式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智慧农业气象建设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解决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困难和问题,跟踪问效、督导落实,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强化支撑保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智慧农业气象建设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作为本地本部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政策配套等方面予以倾斜,推动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大局。

(三)深化监督考核。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智慧农业气象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重要内容和督查检查重点事项,聚焦规划实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指挥调度,推动智慧气象建设保障乡村振兴取得实实在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