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猴魁茶叶发展规划

来源:宣城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1-12-30 浏览量:11

为充分发挥我市茶叶资源优势,推进猴魁茶叶生产快速健康发展,促进茶农增收、产业增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市猴魁茶叶生产现状

目前,我市猴魁茶叶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与猴魁核心产区相邻的旌德县庙首镇、兴隆乡、三溪镇和泾县茂林镇、桃花潭镇等5个乡镇。2005年,庙首镇祥云村茶农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开始生产猴魁,并依托黄山区茶叶市场销售。2007年,泾县开始制作猴魁。2011年,旌德县猴魁产量120吨,产值3600万元;泾县猴魁产量10吨,产值400万元。旌德县、泾县的猴魁产销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均依托黄山区的茶叶产销企业和市场合作经营。据统计,我市旌德县、泾县适宜种植猴魁的茶园面积超过3万亩,生产发展潜力较大。

二、发展优势与市场前景分析

(一)发展优势

1.地方群体良种适制猴魁茶叶。我市山地茶区部分地方群体良种具备芽叶绿色、肥壮、持嫩性强的特点,适制猴魁茶叶,为生产猴魁茶叶提供了品种基础。旌德县庙首镇、兴隆乡、三溪镇和泾县茂林镇、桃花潭镇茶树品种与原产地茶树品种“柿大茶”相似;旌德县、绩溪县部分山地茶区茶树品种为国家级地方群体良种“黄山种”;宣州、宁国、泾县部分山地茶区茶树品种为大叶类茶树地方群体良种,如“溪口大尖叶”、“黄花山大叶茶”、“宁国猪耳茶”等。这些地方群体良种均适制猴魁茶叶。

2.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良好。我市是农业部《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茶园生态环境良好。茶叶生产季节,山中云多雾重,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有效成分的积累和转化。茶园及茶叶加工场所远离城镇,无污染,病虫害发生少。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是孕育品质优异、质量安全的高品质名优绿茶的理想区域。

3.茶叶生产加工体系较为完备。我市产茶历史悠久,现已基本形成了名优绿茶生产及大宗绿茶初精制加工体系,拥有一批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经验丰富的茶农、茶工。猴魁制作工艺、技术基本成熟,小型猴魁生产加工机械如理条机、压条机、烘干机等已推广使用。一批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已具有一定产销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市场前景。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名优绿茶市场前景看好。猴魁由于其声誉和产品色香味形的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和认可度高,市场需求量大。但猴魁原产地现有生产面积小、产量少,我市紧邻猴魁核心区,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发展猴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区位条件。同时我市紧邻苏、浙、沪等茶叶主销区,交通便捷,猴魁等名优绿茶市场销售空间、潜力大。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布局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为核心,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依靠科技和机制创新,依托资源和生态优势,突出抓好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四个关键环节,扩大种植面积,加快产业发展,努力把我市建成猴魁茶叶的重要生产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猴魁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1200吨,产值超5亿元;发展省、市级猴魁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省级茶叶龙头企业2家。

(三)发展布局

1.扩大旌德县、泾县现有产区猴魁生产,加快向周边茶区拓展。现有产区已有一定产销基础,应加强茶园管理,推广种植猴魁原产地茶树品种“柿大茶”,更新加工设备,实行清洁化生产加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旌德县在扩大庙首、兴隆、三溪3个乡镇猴魁生产的同时,向云乐乡、俞村乡等茶区发展。泾县优先扩大茂林镇、桃花潭镇猴魁生产,重点扶持茂林镇的铜山、山水村和桃花潭镇的龙潭、查济村,逐步向榔桥镇的乌溪、泾川镇的古坝、蔡村镇的爱民等茶区发展。

2.循序渐进,探索宣州区、宁国市、绩溪县等山地茶区开发猴魁生产。宣州区溪口镇、宁国市方塘乡及绩溪的部分产茶村,多年来当地茶叶效益不高,但茶树品种芽叶肥壮,持嫩性强,适制猴魁,应积极探索开发猴魁生产。

3.我市部分山地茶区,如泾县“汀溪兰香”、“涌溪火青”的主产地汀溪、涌溪,茶树芽叶较小,不适制猴魁,鼓励继续发挥特色和优势,巩固和扩大现有生产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技术路径

(一)引进、选育、繁殖猴魁茶叶适制品种。一是从黄山区的猴魁原产地引进猴魁茶叶的当家品种“柿大茶”进行扦插繁殖,推广栽培;二是在当地茶树群体良种中选择适制猴魁茶叶的优良单株进行扦插,择优繁殖推广,其性状要求主要是芽叶绿色、肥壮、持嫩性强。

(二)改进茶树栽培技术。按照猴魁茶叶芽叶肥壮的要求,改进生产基地的茶树栽培管理措施。重点加强茶园肥培管理,秋施基肥,春施追肥,并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增加修剪深度,改每年轻修剪为每年深修剪,并适当缩短重修剪周期。

(三)加强病虫害预防和控制。由于猴魁茶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芽叶在树上留养的时间较长,容易引发小绿叶蝉等害虫危害。要加强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实行统防统治,应用杀虫灯、性诱剂和粘虫色板,使用植物源、微生物源农药。

(四)改进猴魁茶叶加工技术。目前普遍采用的猴魁茶叶加工技术已大大改变了其传统制作工艺,使猴魁茶叶品质受到一定影响,应根据制茶学原理,结合猴魁茶叶传统加工工艺,进一步改进猴魁茶叶加工技术,以保持猴魁茶叶的传统品质特色。

五、工作重点

(一)创建猴魁茶叶自主品牌。争取省政府将我市旌德县、泾县、绩溪县等纳入猴魁茶叶主产区域,允许使用猴魁品牌。支持旌德县、泾县尽快创建自主品牌。市级也可申报一个全市共享的共有品牌,由市农委负责产品质量等标准制定,各县市区负责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市县两级共同做好品牌的宣传和推介。

(二)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加快猴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茶园的技术要求改造现有茶园,发展适合猴魁生产的无性系新茶园。旌德县、泾县每年建立3-5个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示范带动当地建立一批成规模、高标准、高效益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猴魁茶叶生产区域全面实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认定。对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新建良种茶园、换种改植良种茶园给予支持。

(三)推行猴魁茶叶标准化生产,实行清洁化加工。抓紧制定我市猴魁茶叶的产品质量标准,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和实施,实现猴魁茶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引导茶企、茶农优化产地环境,实行清洁化加工,支持加工厂厂房扩建、清洁化改造、设备更新,推广成套猴魁茶叶生产加工机械,推广质量管理体系、HACCP等认证。

(四)培育扶持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旌德、泾县等现有猴魁产区要整合现有资源,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对茶叶龙头企业要完善培育和扶持政策,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在土地征用、税收减免、技改贷款、贴息补助、服务项目上给予支持。对猴魁茶叶合作组织,要指导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增强技术、信息、物质、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带动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要创新茶园流转机制,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五)切实落实政策扶持,推动猴魁茶叶产业发展。一是建立猴魁茶叶适制品种选育、繁殖基地。建立100亩猴魁茶叶适制品种的选育、繁殖基地。对良种苗繁育,连片5亩以上,每亩补助4000元。二是建立猴魁茶叶标准茶园。发展适制猴魁茶叶无性系良种标准茶园共7000亩。要求茶园基本集中连片,茶园面积在100亩以上,茶园覆盖度在80%以上。每亩补助1500元。三是建设猴魁茶叶清洁化加工示范茶厂。建设10个猴魁茶叶清洁化加工示范茶厂。对固定资产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市县给予一定的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宣城市猴魁茶叶生产发展领导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农委、工商、质监、商务等部门参加。旌德县、泾县建立县级猴魁茶叶生产发展领导组。市县两级领导组负责政策落实、组织协调、技术帮扶和检查考核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协作配合共同支持猴魁茶叶生产发展。

(二)加强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猴魁茶叶发展,对主要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各县市区也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要对自主品牌创建、现有产区扩大规模、新茶区开发生产,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科技研发等涉农项目支持猴魁茶叶生产发展。积极编制茶产业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同时,要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投入当地猴魁茶叶生产发展。

(三)提高科技支撑和服务水平。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安农大、省茶科所合作,加快实用技术转化和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在猴魁茶叶生产发展中的支撑能力。要落实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大力开展猴魁茶叶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指导和支持茶企、茶农引进种植适制品种、更新设备,为他们及时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服务。其他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构建猴魁茶叶品牌推广平台,支持茶企、茶农不断拓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