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供销社系统“新网工程”(2020-2025年)建设规划大纲

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0-01-03 浏览量:10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供销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供销社的大力支持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发11号、皖发25号和淮发19号文件精神,按照”“新网工程”总体规划要求,抓好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电子商务、农村金融六大网络建设,努力提高网络经营能力和经营规模。一是通过系统联合、内部整合、实施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网络,提高网络运营水平。二是继续发展连锁网点,以县、乡(镇)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基层网点建设和改造力度,以整合、改造、吸收加盟为主,供销合作社自建、联建和改造一批连锁超市和农家店网点,发展连锁配送。三是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按照总社、省社的要求,每年建设一定的配送中心,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能力,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建设。

截止到2018年底,全系统改建新建各类“新网工程”连锁网点555个,其他网点360个,配送中心14个,新增农村电商企业2家,自建电商平台1个,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2个,电商金融服务中心网点43个,其他农村电商网点5个,电商网点基本覆盖重点乡镇和部分中心村。农产品市场5个,再生资源物流中心和分拣中心2个。

(二)面临形势

从整体看,淮南市“新网工程”建设与兄弟市相比还是处于滞后状态,存在现有流通服务网络基础薄弱、方式单一、经营业态落后、流通主体实力较弱、管理方法滞后、为农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离真正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项目库虽然数量多,但优质项目、规模以上项目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二是,因为淮南市财政实力相对较弱,“新网工程”市、县级资金配套基本没有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发展。三是,网络基础薄弱、实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为农服务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多样化要求。四是,电子商务网络虽然健全,但成本很大,目前仍在亏本经营,企业效益差。五是,现有的优质资产少,盘活资产、联合开发难度大。六是,人才机制不健全,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改革创新、统筹规划、龙头带动、联合合作”的发展思路,以资本和资产为纽带,以现代流通方式、经营业态和管理为手段,实施经营、组织和服务创新,实施资源整合和提升,实施品牌化、网络化和规模化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以区域性配送中心为骨干,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家庭农场、直营店、加盟店等为终端的网络化经营模式,建立起农产品安全供应、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日用消费品安全畅通、再生资源环保利用、冷链物流高效配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七大骨干业务网络。营造安全、方便、实惠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民科学、文明、绿色消费,推动我市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创新引领。

按照市场需求,实施市场化运作,因地制宜实现行政推动力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使全市供销系统成为引领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2、坚持统筹规划,龙头带动。

针对我市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的弱点,集中资源,扶优扶强,大力培育和发展有经济实力、有带动辐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合作、盘活资产等形式构建大中型龙头企业,形成城乡结合、上下贯通的全区性或区域性经营服务网络。

3、坚持整合资源,联合发展。

“新网工程”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乡村振兴主要抓手,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因此,必须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城区建设大中型物流配送中心的同时,采取市、县、区供销社三级联动的方式将网络终端向乡镇、村社辐射,建立直营店、加盟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突出“价格低廉、购物方便、商品齐全、质量保证、便民利民”的经营特色,改造、整合系统内的资源共同推进七大网络建设,把“新网工程”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分地区找准政府关注、农民需要、供销社能为结合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利用资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村级基层社为基础,社有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稳步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农民得实惠、供销社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三、主要内容

(一)农产品安全供应畅通建设规划

1.农产品市场网络

依据我市经济、产业带动发展,在谢家集区新建中国淮南农副产品商贸物流园、在潘集区建设农产品物流产业园,在寿县寿春镇新建兼具集散地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和产地批发市场(仓储中心)功能的批发市场1个、炎刘镇新建鲜活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仓储中心)1个,凤台县刘集建设供销物流配送中心布局,全市布局各类农产品市场,形成产地市场(仓储中心)、集散地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和城市农贸市场相互支撑,产销相互联结,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农产品市场建设方式以现有市场的改建、扩建为主,新建为辅。

2.农产品加工业

——我市粮食主产区,依托基层经营服务网点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粮食烘干、储藏、收购网点60个、粮食加工企业6家。通过培育自主品牌,逐步形成优质粮食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全程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围绕棉花等供销合作社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自主品牌。对安徽寿县银丰棉业有限公司梳棉被胎生产能力进行扩建升级,重点发展以纯棉系列床上用品等为主的棉花精深加工产品,采取措施,促进银丰棉业做大做强,成为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省内一流的棉花深加工企业。积极培育该公司炎刘、银丰牌床上用品商标,力争到2025年炎刘牌商标创驰名商标,银丰牌商标创著名商标。

(二)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建设规划

1.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以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农业服务企业和基层供销合作社为主体,依托生产性服务平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等各类经营主体签订服务合作,广泛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到2025年,全系统土地托管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

2.乡镇惠农生产服务中心

依托基层供销社、中农供销有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惠农服务中心,在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乡镇,服务内容侧重于农资供应、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生产服务功能;在粮食和鲜活农产品主产乡镇,服务内容侧重于农产品烘干、冷藏、仓储、加工等流通服务,强化商品化处理能力。到2025年,布局建设15-20个惠农服务中心,其中生产性惠农服务中心10个左右,实现惠农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服务内容基本覆盖种植、养殖业生产全过程,初步形成具有供销社特色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网络,实现供销社为农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服务范围有效扩大、服务方式有显著进步,成为我市三农服务的主要支撑力量。

3.农资销售网络

科学整合、优化配置现有农资网络资源。以淮南市现有配送中心为依托,打破行业、系统、所有制界限,科学整合、优化配置现有农资网络资源。新建、改造农资配送中心1--2个;依托惠农生产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社等资源,建设终端农资服务网点180个左右。不断调整农资商品结构,增加有机肥及高效、环保、新型农资产品供应,保证农资质量安全。联合上游农资生产商、供应商,开发适应我市农业生产需求的绿色环保农资新产品。

(三)日用消费品安全供销网络建设规划

1.乡村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

——乡镇层面建设商贸综合体。提供生活超市、餐饮娱乐、便民服务等综合服务,开展配送业务,加强村级网点商品的配送能力。到2025年,新建或改造15个乡镇商贸综合体,覆盖面达到90%以上乡镇。

——村级层面改造提升综合服务社。开展日用品、农资经营,提供代理收费、金融、票务、网购等综合性服务。到2025年,新建或改造80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覆盖面达到90%以上行政村,商品配送率达到50%以上。

2.城镇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

——市县层面发展百货商场、大型超市等商业业态。有效盘活市县供销合作社资产,通过加盟、合作等方式,布局百货商场、大型超市等业态。

——合理规划布局区域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结合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到2025年,在重要物流节点地区新建或改造3个规模以上仓储物流配送中心。

(四)再生资源环保利用网络建设规划

1.加强基层回收网点

结合各地城乡社区建设、环境治理和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网点建设,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建设。到2025年,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80个以上,其中市区100个,农村180个,实现所有乡镇建成平均每5000人左右有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农村地区2—3公里内有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2.积极建设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分拣中心)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建设发展专业化的废旧商品集散市场或分拣中心,提高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打造对接产业上下游的服务平台。到2025年末,建设专业化集散市场和分拣中心3--4个,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中心2—3个。

3.争取政策支持,尽快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区

按照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依托淮南市物资回收(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内联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建设集实现分拣加工、汽车家电拆解、再生资源交易、信息发布、物流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区,引导供销合作社及社会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企业进入园区,集聚发展。

(五)冷链物流高效配送网络建设规划

1.区域冷链物流中心

在凤台县建设凤台县诺恒农业食用菌种植及冷链物流中心开展农产品低温加工处理和冷链配送业务,畅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布局建设2个区域冷链物流中心。

(六)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1.优质农产品交易平台

在现有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建立从生产基地到质检、初加工、包装、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的全程信息化体系,并结合物联网、5G等新科技手段,完善平台功能,增强客户粘性,做大平台交易规模。新建规范的农村电商网点100个。

2.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建设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以现货批发、竞拍交易、现货仓单、集采交易等交易方式为主,服务于当地中小微农业电商相关企业的综合性特色产业园。新建电商产业园2个。

3.涉农数据平台

以云服务为基础模式,向系统内外中小微企业提供从前端电子商务网络,到后端供应链的一体化服务。   

四、实施措施

(一)打造重点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新网工程”的重要实施主体,到2025年,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20个以上,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1.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

——布局农产品市场网络,在农产品主产区布局3家产地市场,在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区布局2家集散地批发市场,在供销合作社业务基础较好的地区布局4家销地农贸市场。

——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5家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3家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新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发展农产品电商企业,进一步提升“供销e家”全国平台的带动引领作用,建设2家农产品电商企业。

2.农资流通龙头企业

推进系统农资企业从传统农资经销商升级转型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商,业务覆盖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农业生产全过程。通过招商引资和联合合作,建设1家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区域型农资流通综合服务龙头企业。

3.日用消费品龙头企业

优化重组日用消费品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大力提升企业对经营网点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25年,发展了1家销售规模超1亿元,业务跨地区、物流配送能力强、现代化水平高的日用消费品领军企业。

4.再生资源龙头企业

加快再生资源企业转型升级,打破行政区划和内部层级界限,到2025年,培育形成1家回收网络全、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研发能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大型龙头企业。打造服务平台。

5.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

推进先进冷链物流理念和技术应用,到2025年,培育2家技术先进、运作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化、规模化、差异化冷链物流企业,提升供销合作社在冷链物流行业的话语权。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1.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力度,进一步发挥“新网工程”等各类财政资金的示范作用和杠杆作用。争取市、县(区)配套资金支持。

2.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以盘活资产共同投资符合规划要求的重点项目。

3.推动系统龙头企业创新股权联结方式。突破地域、层级限制,通过股权投资、兼并、重组、联合合作等方式,打造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系统上下贯通和横向联合。

(三)强化重点项目建设

1.建立项目储备库。市供销社分级建立项目储备库,抓好储备库项目的动态管理,做到谋划一批、论证一批、实施一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每年新增“新网工程”项目库10-15个以上。

2.完善项目决策。市供销社建立重点项目决策评估制度。充分调动各级社各方积极性,盘活供销合作社土地、设施等优质资源,重点抓好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农产品产地加工项目、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城镇商贸综合体建设项目、电子商务项目、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等重点项目储备。

(四)加快应用现代流通方式

1.提升连锁经营水平。按照“龙头企业+网点建设”的方式,提升日用品、农资等经营企业对基层网点的带动作用,推进重点商品区域集中配送,提高商品统一配送率。

2.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实体网络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融合,积极适应新的消费趋势变化,加快形成实体店、线上商城、移动端互动的智能化、网络化的经营模式。

(五)完善安全商品供应渠道

1.建设商品质量追溯体系。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从产到销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2.加强品牌建设。擦亮供销社“金字招牌”,培育各级自有品牌,打造驰名商标。

3.调整农资商品结构。适应绿色农业发展新形势,增加高效、环保、新型农资产品供应。

4.研发质优价优商品。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研究,开发适合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商品,保障农村商品质量安全。

(六)加强统筹协调

1.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市社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制定本地区及所属企业规划,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同时做好规划落实和项目组织上报工作。

2.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引进、选拔和培训。通过聘任、入股、合作经营方式引入一批具有行业背景、精通企业经营管理的领导者;制定培训计划,举办多种形势的培训班,打造一批年龄结构合理,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营的行业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