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经济强市以及出口贸易枢纽城市,苏州市在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位于相城区的江苏新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兴领域智能控制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出口型企业。目前,该企业多款产品完成碳足迹核查,其中一款销往欧洲的智能控制器,拿到了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授予的江苏省首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证书”。证书显示,这款产品每一件的碳排放量在1.9千克左右。
在苏州,一系列创新举措正在加速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绿色转型。
1 从概念到实践,提供全面的一体化服务
早在2021年,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启动碳普惠创新项目;2022年,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成市场化交易碳普惠体系。去年5月,苏州市建立“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提供碳核查、碳减排、碳交易、碳中和认证“一站式”服务,并发布碳中和普惠服务体系。
为破解企业“碳焦虑”,苏州市围绕政策解读、精准算碳、数智管碳、科学减碳、灵活易碳,形成“教、算、管、减、易”全过程“碳管家”服务,先后为苏州多个企业提供欧盟碳关税、新电池法案、零碳工厂建设服务,为企业注入“绿动力”,助力企业扬帆出海。
2023年11月,市属国企苏州资产投资管理集团设立了苏州双碳产业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苏州市双碳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了集咨询认证机构、专家智库、金融机构于一体的服务生态圈,提供全面一体化的“双碳”服务。
2 碳测算:制造业绿色升级“加速器”
“一件卷帘控制器的碳足迹为1.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一套开关柜的碳足迹为991.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这一组数据,是苏州市几家企业旗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这些数值是如何被测算出来的?依据的标准又是什么?答案要到“智慧碳足迹”管理平台中去探寻。
“智慧碳足迹”管理平台是江苏省首个基于企业实时用能数据,对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的碳管理平台,于2024年1月正式上线应用。该平台通过交互企业生产运营系统,构建产品碳足迹智能分析评价模型,进而对产品从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到运输等环节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实时量化记录。
以江苏新安电器为例,通过平台的实时碳排放数据测算分析,该企业已实现年节约用能7%,并定点更换了服役五年、能耗过高的旧设备,实现了生产线的绿色升级。这种精细化的碳管理不仅帮助企业捕捉和挖掘潜在的节能降碳点,还为企业的降碳减排提供了决策支持,助力企业更好地融入绿色供应链体系。
而苏州资管集团下属的双碳综合服务平台,根据服务对象划分为政府管理端、企业管理端、服务商管理端、金融机构管理端共4种用户端口,内置驾驶舱、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产品碳足迹核算与报告、碳关税数据填报、绿色(碳)金融、企业ESG管理、绿色制造体系申报、知识库八大功能模块。截至2024年年底,平台注册用户总数近千家。
3 站在风口如何“多点开花”
在产品碳足迹领域,苏州市很多企业早已提前探路。“钢铁行业是节能降碳的重要力量,公司非常重视‘双碳’工作,专门成立了产业发展研究院,系统推进相关工作。对于企业来讲,碳排放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组织层面,另一个是产品层面。”江苏沙钢集团相关人员介绍,企业在研发投入中,超过9%的资金被专项用于节能降碳研究。
不久前,苏州又有三家企业获得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发布的“产品碳足迹证书”,这三家都位于吴江区,这也体现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吴江作为绿色认证先行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打破国际贸易中的碳壁垒展现出的决心和效率。
从单个企业到整条产业链,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形势,碳的“足迹”需要越走越清晰。在今年2月江苏省政府印发的《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中提及“全面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其中产品碳足迹核算、标识、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以及背景数据库建设均为重点举措。
开展碳足迹认证可以带来诸多效益,“产品碳足迹认证”增加了产品的环保属性,还可以帮助企业摸清自身碳排放的水平和程度,从而证明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贡献,更易获得市场青睐,还能够推动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创新升级。
未来,企业应在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上,加强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降碳,助力苏州市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