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热点

追风逐日 储力前行

来源: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2-25 浏览量:35

2015年,我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松江创办了“寰泰能源”,围绕“一带一路”,从事清洁能源投资、建设和运营;2021年,我开始了二次创业,在松江注册成立“寰泰储能”,从事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希望为能源低碳转型贡献一份力量。

投身绿色能源,共建“一带一路”

2015年,我从牛津大学毕业,适逢国家大力提倡共建“一带一路”,全球能源结构也正从传统的石油、天然气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转变。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回国创业,投身海外清洁能源建设,做一个“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考虑到松江的区位优势以及便利的营商环境,我在松江注册创办了“寰泰能源”,致力于以绿色能源发展,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创业初期,缺资金、缺人才、缺资源,我就把办公室设在家里,自己开启“空中飞人”模式。我记得有一年元旦出差,为了节约时间,利用在当地停留的几小时洽谈业务,在回程的飞机上补觉,落地后又飞往零下40℃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就这样连轴转,一年下来跑了26万公里,相当于绕了地球近7圈。

公司“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Kapchagay 100MWp落地“一带一路”首倡地哈萨克斯坦,这对我、对公司来说都非常重要。为此,2018年5月,我带着3名工程师前往哈萨克斯坦。可到那之后才发现,哈萨克斯坦在新能源领域几乎是全新的市场,当地也没有大型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先例,整个建设周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全身心投注于项目建设,我在项目现场驻扎了半年,这期间,妻子正好怀有身孕,现在想来仍觉得有些愧疚,好在妻子也非常理解我。好的创业者,一定要下沉到一线,否则就把握不住企业发展的关键命脉。

由于是我们第一个在哈的项目,一开始确实困难重重。比如,当地缺少新能源项目设计规范,我们不知道根据哪条标准来执行,当地政府也不知道怎么审批。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带着团队一遍遍去磨合、去沟通,整个建设就是一个互相沟通、试探、学习和成就的过程。

建设中,我们将中国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带到哈萨克斯坦当地,帮助当地培养技术人才。例如,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拥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我们就把这些都做成便于理解的图片带过去,使当地的队伍能迅速培养起来。在日积月累中,我们的这些点滴行动逐渐赢得了现场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尊重与信任。

在这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我一路摸索、学习,慢慢学会了抓住项目管理的“牛鼻子”:质量、安全、工期与成本,从电站设计、设备采购运输、分包商选择、施工过程控制等关键环节层层严格把关,极大提升了项目执行效率,保证了工程质量,树立了优质标杆。

回顾那段经历,我特别感谢“大后方”,也就是公司总部所在地上海市和松江区相关部门的支持。除了为公司提供人才、技术、产业配套,在许多关键时刻,政府更是雪中送炭,帮助寰泰渡过难关。

2019年9月,Kapchagay 100MWp成功并网。在项目并网仪式上,哈萨克斯坦政府副总理、阿拉木图州州长等官员及商界人士120余人亲临现场。“我们将努力成为中哈产能合作的促进者、文化的传播者、友谊的增进者。”这是我在并网仪式上的致辞,这些年来,我也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做。

磨炼企业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

中国企业出海,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必须磨炼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为响应“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我们创新推出“100%中国制造、100%哈国施工”的建设方案:一方面,通过发挥公司旗下工程公司和设计院的技术力量,不断优化电站建设方案,在当地实现了较同行业更低的度电成本,为老百姓提供可负担、可持续的清洁电能;另一方面,通过中欧班列等跨境运输方式,将中国制造的设备组件运抵哈国项目现场,带领中国企业抱团发展。

在哈投资期间,寰泰能源带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达42亿元;在原有中国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公司转化了《GB50797-2012光伏电站设计规范》等近10个技术标准,带动相关工程技术规程、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

项目建设及运维期间,我们遵守当地法规,规范经营企业,大量雇用当地劳动力。高峰时期,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为当地培养了大量新能源电力工程师,极大提升了当地新能源电力技术水平。

如今,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共持有新能源项目规模共计800MW:其中8个项目入选“中哈产能合作重点项目清单”,已建成投运的新能源电站总规模380MW,可满足约60万户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

2023年10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寰泰能源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500MW风电项目购电协议(PPA),该项目不仅将在当地建设中亚首个山地风电站,也标志着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又开拓出一个巨大市场。2024年5月7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正式签署总统令,批准寰泰能源建设该风电项目。

可以说,该项目是寰泰能源又一里程碑式的项目。因为这是当地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新能源项目,不仅可以避免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降低成本,有利于向乌提供更可负担的绿色电力,更重要的是,这是中企出海对各细分行业推进人民币计价的有益尝试,能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深耕中亚多年,我们在团队、融资、度电成本、风险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核心竞争力,协同中外伙伴不断取得丰硕合作成果。目前,寰泰能源已成为中亚地区最大、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助力“中国品牌”树立良好口碑。

瞄准储能创新,探索“无人区”

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的需求越发强烈。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2021年4月,我在松江注册成立第二家企业——“寰泰储能”,公司专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业务,是一家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很多人问我,二次创业为何再次选择了松江?我的回答是:“上海松江是科创之城,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这里的人才资源优势、产业集群优势、优质营商环境以及全面的扶持政策等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是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它采用钒电池作为储能单元,通过液流电池的方式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在实际应用中,钒电池储能就像个巨型“充电宝”,可在新能源电力中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是“双碳”进程中的有力支撑。

我们综合考虑安全、环保、寿命、转化效率、成本和可持续六大要素,对氢储能、锂电池、液流电池等多种大规模储能技术路径进行研究比对后,决定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进行投资攻关。

为突破钒电池储能的科技创新,我们自主研发电堆部件,不断优化工艺设计,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逐步进入钒电池前沿领域“无人区”。我们还在高纯钒、电解液生产技术及电池智能管理系统研发上不断精益求精,推动钒电池储能技术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寰泰储能创立至今3年,已发展成为世界钒液流电池领域技术领先、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头部企业,在电堆开发、系统自动化、低成本高效率膜研发、电解液制备等科技创新领域具备竞争优势。截至2024年4月,寰泰储能获批专利(含在审)共计99件,其中发明专利40件。公司于2023年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产品获批松江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公司获松江区G60科创走廊一类重点扶持企业,加入全国钒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储能委员会,高管成为国家液流电池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为进一步加强产业支撑,寰泰储能在全国布局了全钒液流储能全产业链,包括长三角研发中心、五一山钒矿开采、瓜州电解液深加工、嘉善示范工厂、酒泉制造工厂。这条总投资100亿元的全钒液流储能全产业链,将为钒电池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的钒电池产品和储能系统已在嘉善、温州、瓜州、酒泉等地有了较好的示范应用案例,凭借可靠的交付能力和质量口碑,寰泰储能在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

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扎根松江、走向全球,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做精做强“一带一路”市场,做好“双碳”战略文章,持续在新能源及储能领域发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