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能源结构优化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迫在眉睫。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和标准体系。这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路径,也是实现能源消费效率提升重要抓手。通过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完善能源消纳机制可以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生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这一进程不仅关乎能源领域变革,更将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一、推动完善能源消纳机制的重大意义
推动能源低碳绿色转型是我国落实“双碳”战略、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不仅能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培育经济新动能,更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完善能源消纳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培育新增长动能。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各省域正加速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山东依托“风光氢氨醇”一体化示范,将绿电与高耗能产业耦合,催生氢能产业链。河北以开发区为突破口,探索分布式新能源发展新路径可行性,力争到2030年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分布式新能源建设覆盖率达到90%以上,带动智能电网、储能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青海、宁夏等资源富集区强化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19交20直”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累计送电超过3万亿千瓦时,有效支撑了中东部地区约1/5用电需求。这种模式不仅降低碳排放强度,更通过市场化交易机制、循环经济试点和数字化转型,培育出万亿元级绿色新动能,为“双碳”目标下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完善能源消纳体系建设有助于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智能电网升级、储能技术突破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布局,可大幅提升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减少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缓解能源安全与生态保护双重压力。以市场化机制引导高耗能产业低碳转型、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推动资源利用从“粗放低效”转向“集约再生”,降低单位GDP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同时,依托多能互补与区域协同消纳机制,促进能源供需精准匹配,形成“清洁供给-高效消纳-产业升级”良性循环,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保护、资源节约与社会效益的多维共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二、加快完善能源消纳体系建设主要举措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正以科技创新和政策引领推动新能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然而,目前我国省域能源消纳存在突破电网灵活性不足、储能成本高、市场机制不完善等瓶颈,完善能源消纳机制设计尤为关键。
突破电网灵活性约束,构建智慧韧性电网体系。为更好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率和利用效率,应进一步优化电网输电结构,加快建设智能化电网,强化电网基础设施现代化升级。在此基础上,还需大力推进跨区域电力调度和电力市场互联互通,实现不同地区能源高效配置与互补。特别是西部地区风电、光伏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省域能源消纳成为瓶颈。通过优化输电线路布局,增加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可以将清洁能源从生产基地高效输送至负荷中心。此外,还应鼓励区域之间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确保可再生能源能够快速融入电网体系,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能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破解储能成本难题,助力全链条降本与模式创新。储能成本高是制约省域能源消纳发展“拦路虎”,科技创新是推动省域能源消纳发展核心驱动力。因此,应通过政策引导降低初始成本,大力增加对新能源领域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光伏发电、风能利用及储能技术等前沿领域持续创新。为防止技术壁垒导致不公平竞争和资源浪费,应鼓励区域间建立技术共享和交流平台,促进创新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扩散与应用。可以推动形成包括东中西部在内的跨区域研发合作网络,确保新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不仅服务于本地发展,还能通过技术外溢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升级。
完善市场机制,释放绿色消纳制度红利。政府在推进能源消纳过程中,应制定并严格实施绿色环保政策。针对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逆向分布特点,优化跨省跨区绿电交易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壁垒,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转型。针对高能耗行业的绿色转型,政府还可以提供相应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企业降低能源消耗,推动区域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各地政府应积极扶持新兴低碳、环保产业,如新能源制造业、绿色建筑、环保技术服务等,通过发展绿色产业链条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此外,可通过完善绿色能源补贴机制、提供价格优惠等政策鼓励居民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炭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消费。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差异化布局与产业联动。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各异,应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优化能源布局、深化产融结合,形成“资源互补、产业联动、效益共享”发展格局。大力推动区域间能源合作,鼓励建设区域性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形成互惠互利的能源发展格局。通过跨区域能源合作,不仅能实现西部清洁能源外输,还能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此外,推动产业联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以新能源为例,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能源生产到下游能源消费和回收利用,各地市根据自身优势,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发力,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