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曹仁贤:希望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及碳市场国际化建设

来源:东方财富网 发布时间:2025-03-10 浏览量:44

【大河财立方记者张克瑶】3月5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些和“双碳”相关的话题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

大河财立方记者从阳光电源获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关注电力期货市场建设以及碳市场国际化两方面内容。

在他看来,电力期货市场建设有望完善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进而落实“双碳”战略;与周边国家构建碳市场跨地区链接,能够增强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

发挥价格发现等功能

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运营服务基础逐步完备,反映实时电力供需的价格机制基本建立,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由2015年的0.72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6.1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升至62.7%。

曹仁贤表示,希望结合我国国情推进电力期货市场建设,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在我国西北可再生能源富集区或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成立电力期货交易所,或在现有期货交易所研究、增加电力期货品种,进行试点交易,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后再扩大交易范围。”曹仁贤说,建立起覆盖不同区域、不同负荷特性、不同交割周期的多种类期货合约,逐步扩大市场参与者范围,提升市场活跃度。

同时,曹仁贤认为,可以与香港等金融市场合作,提升市场规模和影响力,推动金融创新,提升全市场的运行效率。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加强期货市场与现货及中长期市场的协同,研究引入合理的期货合约分解机制,加强长周期期货合约流动性。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新能源项目的上网电量原则上需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曹仁贤表示,结合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在电力期货市场建立后,着重开发符合新能源发电特点的合约种类,对冲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同时,为新能源产业明确远期价格预期,引导企业更理性调整产能投放节奏,避免盲目投资导致的项目过度集中、供需失衡等问题,赋予期货市场更大的绿色价值。

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由相关机构提供来源担保的、直接区分电力来源(如风电、光伏、水电等)的绿证/绿电期货。提供更多风险对冲工具的同时,利用公开、透明、标准化的期货市场力量,牵引促进我国绿色电力来源证明的标准化和公允性,以期货市场为桥梁,加速国内外绿色证书的互认,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绿色溢价。

此外,在曹仁贤看来,还可以健全绿色期货品种体系,推进碳排放权、气象指数等期货品种的上市,增加新能源企业的风险管理维度,扩大参与者范围,充分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助力我国社会进行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链接周边国家碳市场,

推进碳市场国际化建设

全国碳市场自启动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市场运行和整体表现优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建设初期,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相关建设和运行情况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然而,我国目前尚未与其他国家签订碳市场合作的相关协议。

曹仁贤表示,希望开展多层次碳市场区域合作,与周边国家碳市场实现跨地区链接,通过与周边国家合作,建立区域碳市场,制定统一的交易规则和监管框架,同时保留各国碳市场的自主性。

“通过区域互联互通,可扩大我国碳市场的影响力,并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更多碳信用品种选择。”曹仁贤说,还可以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展联合碳减排项目,如将我国先进的低碳技术和成熟的碳减排解决方案应用于其他国家的减排项目,帮助当地企业提升能效、降低碳排。这些项目产生的碳信用可用于双边交易,既帮助周边国家实现减排目标,也为我国低碳企业出海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曹仁贤介绍,当前部分周边国家在碳市场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政策框架和技术能力,通过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能够帮助这些国家建立自己的碳交易体系,如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和技术交流活动,帮助周边国家提升碳交易水平;与周边国家共同建立区域碳市场合作平台,促进区域碳市场的长期发展。

在曹仁贤看来,基于《巴黎协定》第6.2条、第6.4条,我国碳市场国际化有望推动。如加快我国自愿减排机制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碳信用开发与交易,提升国内碳信用产品的国际认可度;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合作机制,探索“碳信用+绿色金融”“技术转移+碳信用”等国际新型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寻求国内减排项目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