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效应对国际绿色经贸规则,近日,“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充分发挥滨江临海、新能源资源丰沛的禀赋优势,在部分园区、企业开展(近)零碳试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南通市不少企业已经先行先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勇当“碳”路先锋。
在位于海安的康帝雅(江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内,一条长达100多米的智能生产线正全速运转,一块块新型防水涂料布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流出。这条智能化生产线仅需2到3名工人操作,8个小时即可处理一万五千米服装面料。
依托全新的生产设备,公司搭建起一条涂层线和一条复合线,并于今年3月正式投产。然而,涂层线和复合线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废气。为此,车间同步使用了联通内外的RTO蓄热式焚烧设备,实现废气处理与资源利用的双提升。
纺织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和环保的双赢,而传统的农药生产企业,也通过智慧用能,提升发展的“含绿量”。位于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的江苏优嘉植物保护有限公司是如东新型植保产业链上的主力军,企业加入了所在化工园区搭建的 “绿电”溯源系统,实现绿电和碳减排统计、实时绿电占比、24小时绿电统计等数据一目了然。
绿电消费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今年,优嘉植保与发电企业签订了绿电交易协议,在用电量和电价上享受优惠政策。目前,企业绿电使用的占比在60%到80%之间,有助于合理控制碳排放指标。
除了依托能源系统,加速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外,企业还通过成立项目小组,推动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并在取得效果评价后对小组成员进行激励,从而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良性发展。近年来,虽然农药行业整体形势并不景气,但是优嘉植保通过持续开展的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实现了效益的不降反增。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未来,南通市将选择一批有条件、有意愿且具备代表性的园区和企业启动(近)零碳首批试点建设,通过建成一批“能效标杆”企业,打造一批“零碳”工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不断推动能源供给零碳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减污降碳协同化、运营管理数智化,着力于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让“低碳发展”的春风吹绿“江海之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