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突出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落实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通州区面向碳中和愿景,深入实施绿色低碳战略,将碳排放与碳减排相关内容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细化工作深度融合,立足分区管控“碳排放上线”应用成果,先行先试,结合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对北京轨道交通M101线一期工程等市区重点、重大工程,开展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核算。截至目前,已对3个建设项目依据碳排放管控目标开展评价,进行减污降碳环保措施分析并提出碳减排措施和建议,为副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抓手,助力副中心“双碳”目标实现。
1.锚定“双碳”目标,咬定“减排”不放松。北京轨道交通M101线一期工程作为引领打造城市副中心沿河生态文明带,支撑了沿河功能汇聚,是带动城市副中心产业升级及非首都功能的落地项目。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副中心节能降碳,通州区依据北京市地方标准《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道路运输业》(DB11/T 1786-2020),不断探索建立轨道交通活动碳核算指标体系和方法,指导建设单位分别对初期、中期、选期碳排放总量进行核算,分析碳排放水平,提出从源头防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方面的碳减排措施,确保建设项目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要求。
2.深耕技术攻关,全力削减碳足迹。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项目是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部门,为打造“生物安全与减污降碳”双优环境,通州区将推进碳核算评价应用作为强化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保障。在开展碳核算评价过程中,由于缺少行业碳排放水平先进值,通州区以节能减排降碳措施为根本遵循,不断深挖碳足迹。根据项目实验技术流程、设备型号及设备数量,引导建设单位优先采用工艺先进、可靠、节能降耗产品,并从工艺布局、公用工程系统的配置、物料输送等方面统筹考虑,建设地源热泵系统、能源管理系统,以便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供热需求的燃料用量,确保项目节能低碳运行,从而真正实现碳减排。
3.探索协同增效,打造降碳新模式。潮白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通州段),是开展京冀段潮白河协同治理,补齐潮白河在防洪、水资源、水管理的短板,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为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构建区域协同联动体系,通州区参考北三县减污降碳管控要求,最终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及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要求,不断深化三地碳减排相关措施研究的协作配合。另一方面,为在水利工程领域构建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和转化,通州区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细化成果“碳排放上线”为基础底图,对建设项目碳排放核算和评价结果、减污降碳措施以及措施符合性分析等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有效提升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施工期及运营期的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