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塔里木油田加快绿色低碳数智化新型管理区建设,在推动管理变革、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人员结构、降低安全风险等方面,涌动起奋进高质量发展的春潮——
■推荐理由
这篇报道以博孜气田为样本,生动勾勒出传统能源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实践图谱。文章从“管理蝶变”“安全重构”“低碳生产”3个维度,立体呈现了数字孪生监控、无人机自主巡检、光热集热系统等创新技术的落地场景,展现出数智赋能带来的降本增效与绿色革命。
报道不仅记录了气田装上“超级大脑”的进化历程,更揭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底层逻辑——当人工智能与能源生产深度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发展范式的重塑。文章案例鲜活、数据翔实、逻辑清晰,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一块屏幕,一只鼠标,轻轻一点便可尽览站内外实时画面与运行情况;无人机自行起飞巡检、倒井计量只需一键操作……初春时节,走进塔里木油田博孜气田,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
博孜气田是集团公司首批智能油气田试点单位,在规模设计、低碳概念、智能应用配置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高标准、高水平。其探索形成的线上巡检、AAS报警分析、智能井场等技术,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管理效能、安全水平。
“足不出户”也能调产计量
“这里是博孜处理站的‘神经中枢’,所有仪表信号都连到这里,对站内外运行参数、视频等进行集中统一监控,生产调度指令也从这里发出。”在处理站主控室,博大采油气管理区博孜处理站(博孜油气运维中心)电气仪表助理工程师郭义勇轻点鼠标,生产现场智能化应用的场景便逐一呈现在屏幕上。
可视化是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该站借助数字化交付三维模型,将DCS画面和数字孪生场景数据有效联通,实现了站内外装置的可视化。“我们能在DCS画面上任意调看现场仪表、设备的运行状态,也能以第一视角对现场进行巡检操作,打通了站内外操作的信息壁垒。”说话间,郭义勇在三维场景中定位查看了多个装置的运行状况。
除了远程监控,PID回路自整定、自动压液等操作,也实现了对人工操作的自动化替代。以前,为保障生产参数运行平稳,工程师及主岗员工在调整PID时,要长时间盯着某个回路,不断调节参数值,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应用回路自整定工具,简单的几步操作就完成了控制系统的自动评估,提高了装置自控水平和生产平稳率。
在站外,博孜气田54口高压油气井、1座处理站、1座脱水站、8座集气站、4条集气干线均采用远传智能化监控,视频覆盖率、DCS数字化监控率双双达到100%,员工“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远程关井、远程调产、倒井计量等工作。2024年,凭借智能化手段,博大采油气管理区甲乙方用工总数较2023年下降21%。
安全生产实现“码上监管”
“起飞无人机,按既定路线巡检。”随着主控室发出指令,布设在博孜处理站院内的一架无须人工干预、完全自主运行的无人机平稳升空,按照设定好的航线迅速飞往指定区域执行巡检任务。郭义勇感慨道:“以往储罐、塔器等装置的顶部巡检,全靠人攀爬,费时又费力。自从有了无人机助力,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安全风险也显著减少。”?
在一众智能技术中,郭义勇特别介绍了激光泄漏监测系统:“它通过10个激光云台对处理站及4座集气站进行全天候巡航检测。若有气体泄漏,会立刻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查看,提升了现场安全运行系数。”
在主控室感受了智能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远程监测和捕捉站场信息的魅力之后,博孜处理站副站长丁亮带着记者开启了入场深度体验的“旅程”。
进入装置区前,丁亮拿出一张白色小卡片说:“这叫人员定位卡。现场人员戴上它,可通过布设在装置区的蓝牙定位信标,将人员位置信息、巡检路线传递到主控室,便于实时掌握人员动态,并合理安排现场工作。更为关键的是,当操作人员遇到身体不适等突发状况时,可以长按定位卡按键发出报警,这给员工人身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
不仅如此,智能技术还改善了高危作业场景。“以往利用乙二醇闭排装置收集废液,常规方式是人员进入受限空间,现场操作手阀进行流程切换、补气、压液。”丁亮说,现在,采用自动收压液流程,补气、泄压等操作都实现自动化,降低了人工操作风险。截至目前,该流程已自动运行200余次,智能化操作替换率达到99%。
光热资源“蓄能”绿色发展
作为绿色低碳数智化新型采油气管理区和智能油气田建设示范基地,博孜处理站坚持创新驱动、深度推进新能源设备生产实践和智能化平台应用,让绿色发展的成色更足。
行至博孜处理站西南侧,一面面整齐排列的“超级镜子”引人注目。“这些光热集热镜可‘聪明’了,能自动变换角度,追着太阳要能量。”丁亮介绍说,博孜处理站引进的4兆瓦光热导热油系统、逐日系统,得热效果极佳,实现了能量的高效转化、传输与交换,使太阳能光热集热效率和经济性达到最大化。该系统夏季单日最佳供热量达到设计制热负荷的180%,预计全年可节约燃料气44万立方米。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光热集热。博孜处理站通过引进溴化锂制冷系统、“压缩机余热利用+空气源热泵供热”等技术,合理利用自然水源作为冷热源,替代传统制冷剂制冷、锅炉燃气制热,有力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发展水平。目前,全站热水供暖由17台机泵空气源热泵机组提供。
智能技术以其高效、精准、实时的特点,成为质量管理的新宠。为保证空氮站仪表风的气体质量,博孜处理站配置在线水露点及氮气浓度检测仪,实时监控供风产品质量,保证控制系统动力气路安全。针对博孜气田采出水成分复杂的特点,该站采用“调储+缓冲+破乳+高效分离+气浮+过滤”工艺组合进行采出水处理,使水质达到回注要求。
“智”启新程,“新”力崛起。透过博孜气田这扇窗,不仅能看到智能化给生产运行带来的显著变化,更能深切感受到其激荡起的奋进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