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S,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涵盖了碳捕集、有效利用及安全封存的全流程应用。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和“双碳”目标强力推动的背景下,CCUS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研究迈向产业应用的前沿,日益凸显其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地位。
为何需要CCUS
首先,面对双碳目标的刚性要求,中国郑重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然而,传统高碳行业如钢铁、水泥和化工等,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摆脱碳排放的困境。在此背景下,CCUS技术展现出其独特价值,能够捕集这些行业90%以上的碳排放,因此被国际能源署(IEA)誉为“难以减排领域的最后防线”。
其次,气候临界点的紧迫压力迫使我们必须采取行动。目前,全球年均碳排放量已超过360亿吨,大气中的CO₂浓度更是突破了420ppm,远超工业化前的280ppm。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特别报告中明确指出: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十八种模式中,CCUS的规模中位值高达150亿吨,凸显了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
一张图看懂CCUS技术
CCUS的政策发展
“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2013年),为CCUS技术提供了环境风险评估的指导。随后,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将CCUS试点示范项目纳入气候投融资的支持范畴。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实施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进一步细化了CCUS项目的环评分类管理要求,并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不同类型项目实施差异化管理。同时,与科技部协作,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涵盖了17个研究方向,涵盖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
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3]1093号),计划在未来3-5年内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减排效果显著、减污降碳协同、示范效应明显的项目,并明确了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三大类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的重点方向、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方式。
2024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针对煤电项目开展CCUS,采用多种技术分离捕集燃煤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推广二氧化碳高效驱油等地质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化工利用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方案还强调了加快相关技术研发,补齐技术短板的重要性。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发布,强调要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将绿色转型相关技术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的重要支持方向,特别是聚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税收支持方面,对从事符合条件的CCUS项目的企业,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可享受“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企业在CCUS项目中的研发费用,可按规定比例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符合条件的CCUS项目企业还可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未来展望
当前,我国的CCUS技术整体上仍处于研发与示范的初期阶段,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实现规模化发展尚需克服诸多障碍。尽管在各个技术环节均已开展工程示范,但与全球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CCUS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未来,需着重加强关键技术的突破,包括低能耗、低成本的碳捕集技术、负排放技术、超临界CO2管道输送技术、离岸封存技术以及CO2生物利用技术等,以推动CCU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