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证强制消费来了 是“紧箍咒”还是“金钥匙”

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时间:2025-04-18 浏览量:26

编者按:在“双碳”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一场由制度创新驱动的能源革命浪潮奔涌而来。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提升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和数据中心以及其他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到2030年原则上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此举标志着我国绿证市场正式进入“自愿+强制”并行新阶段,为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铺设了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石。

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长、业务范围广,在绿证市场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绿色电力的供应者,亦是绿色电力的需求大户。新颁布的《意见》是高耗能企业的“紧箍咒”,还是开启可持续发展大门的“金钥匙”?面对新政浪潮,企业如何在挑战中寻觅机遇,在转型中寻求突破?

为了深入剖析这一政策的内涵与影响,本期《市场导刊》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从政策解读到实践探索,从当前机遇挑战到未来发展路径,旨在为读者呈现全面深入的分析,为行业发展提供思考与镜鉴。

专家解读

绿证: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

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张旭

新政的颁布不仅为传统能源行业注入绿色转型的新活力,同时也向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严控绿证交易的合规风险、如何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意见》的落地释放出3个关键信号。第一,绿电消费从“软指标”升级为“硬通货”。第二,丰富绿证应用场景。第三,进一步强调绿证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对应的“环境权益”的唯一载体。

对能源化工企业而言,未来绿证不仅是合规手段,更应作为企业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企业需依托现有资源与技术优势,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并利用政策红利降低转型成本。

对于油气能源行业而言,绿证已成为连接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与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桥梁。新政的颁布不仅为传统能源行业注入绿色转型的新活力,同时也向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严控绿证交易的合规风险、如何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意见》的落地释放出3个关键信号。第一,绿电消费从“软指标”升级为“硬通货”。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和数据中心被明确要求,到2030年绿电消费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未来高耗能企业的绿电使用比例或成硬性指标。第二,丰富绿证应用场景。《意见》提出,推动绿证与碳排放双控、绿色金融等机制有效衔接,强化绿证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和产品碳标识中的应用。第三,进一步强调绿证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对应的“环境权益”的唯一载体。严禁绿证与其他环境权益凭证(如CCER)重叠使用,彻底封堵“一电多卖”漏洞。

国家依法推行绿证强制消费,能源化工企业将面临绿电采购成本上升与履约风险。绿电价格普遍高于传统煤电,且绿证交易价格受供需波动影响,叠加绿电市场化溢价,企业年度用能成本可能增加数千万元。企业需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同时需加快突破现有装置电气化改造的工程技术瓶颈。尽管绿证制度在国内正逐步趋于完善,但其与国际体系的互认程度仍然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有效应对国际碳壁垒(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能力。

对能源化工企业而言,未来绿证不仅是合规手段,更应作为企业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企业需依托现有资源与技术优势,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将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投资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淘汰高碳能源。探索绿氢、储能技术应用,建立绿电消纳优先体系,提高炼厂绿电占比。推动供应商使用低碳产品,构建绿色物流网络,探索开发生物燃料、绿氨等低碳产品。加速建立产品碳标签体系,开发低碳认证产品,借助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工具吸引国际资本,并利用政策红利降低转型成本。

绿证强制消费的推行,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这一政策的深入实施,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重点用能单位与发电企业之间绿证资源的优化配置。面对《意见》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能源化工企业应着重关注绿证核算的范围与边界、绿证与碳市场的联动机制、国际互认的进展以及地方执行细则的差异。

在绿证核算的范围与边界方面,企业需特别注意:尽管绿证可在碳认证中抵消外购电力所产生的排放,但现行碳排放核算标准对于绿证消费在碳排放核算中的应用问题尚未明确。因此,企业可在特殊办公场所的碳中和认证中使用绿证,体现社会责任,但需避免重复计算或陷入合规风险。

在绿证与碳市场的联动机制方面,企业需密切关注各机制衔接的节奏,合理选择使用绿证或CCER,对于绿证需要区分“证电合一”与“证电分离”模式。

在国际互认方面,企业需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电力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过程,推动我国绿色电力消费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跨境绿证储备机制,对冲国际互认政策波动风险。

在地方执行细则方面,《意见》还提出,推动绿证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通,要求各地区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绿证的交易区域。然而,各省区市对绿证的消纳比例、补贴政策存在差异,绿证跨地区交易时需评估输送成本与政策壁垒,这直接关系企业的合规成本。因此,能源化工企业在绿证交易时需谨慎考虑地域因素,以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同时积极参与地方绿证消纳,推动地方规则与国家标准衔接。

综上所述,面对绿证新政,能源化工企业需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将绿证作为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薛晶文 采访整理)

观点连线

1 如何拥抱绿证交易,使其“供得上”“买得值”“用得好”?

有效整合内部资源 达成绿证抵扣协议

玉门油田新能源事业部副经理 陈勇:

传统能源企业应将绿证机制深度融入生产运营全链条,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达成企业内部绿证抵扣协议,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供需共振破解“供得上”困局。依托风光资源禀赋获取绿证,通过绿证交易抵消电力消耗和碳排放。同时,创新应用场景,将生产作业区认证为零碳示范区,同步实现办公用电绿色化升级,并助力企业总部达成碳中和认证。

理顺机制实现“买得值”突破。目前,生产零碳原油和使用绿色电力虽然尚未直接为新能源发电企业拓展利润空间,但长远来看,有助于促进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为此,需要完善市场机制,提高绿证附加值,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并对消费绿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场景创新激活“用得好”动能。一方面,可在炼化产品销售体系中嵌入绿证溯源系统,实现产品减排量可视化认证;另一方面,明确将绿证纳入石化企业碳排放核算和产品碳足迹核算,同步打通绿证消费与碳资产增值通道。 (许盛洁 采访)

加大绿证交易力度 推动供需两侧与场景应用相协同

大庆油田中油电能公司用售电管理部经理 杨焕君:

能源企业应加大绿证交易力度,从供给侧、需求侧和场景应用3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能源化工业务与新能源业务协同发展。

一是纵向挖潜,构建弹性供给体系,确保“供得上”。优化新能源项目运营,提高发电效率,获取更多绿证,同时加大投资与建设力度,特别是在风光资源相对丰富且消纳压力不大的地区布局开发新项目,从源头上保障绿证供给。

二是横向赋能,打造智慧交易中枢,实现“买得值”。积极参与绿电绿证市场交易,通过签订中长期购买协议等方式,锁定合理价格,降低绿证采购成本,同时将富余绿证投入市场交易,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是立体增值,拓展场景化应用,达到“用得好”。在油气生产环节,将绿证作为绿色生产标识,提升产品的绿色附加值,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在品牌塑造方面,定期向社会发布绿证使用情况,展示企业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体系中的优秀表现,进一步提升中国石油品牌价值。 (伊丽娜 李博 采访)

2 如何以此为契机,提升用电“含绿量”和发展“含金量”?

推进绿电替代 重塑发展模式

呼和浩特石化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高文炳:

对能源企业而言,绿证不仅是完成政策考核的合规工具,更是重塑发展模式的关键要素。能源企业可通过加快推进绿电替代、强化智慧管理赋能等方式,推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共生共赢。

一是建立“绿电成交+外购绿证+自建光伏”模式。首先,通过长期购电协议锁定低价绿电;其次,积极参与跨省绿证交易,优化采购成本;最后,建立绿电消费的动态优化体系,通过自建“风光”项目等方式,将绿证的获取从“外部采购”转向“自主生产+市场化交易”组合模式,降低履约成本。二是实施“电气化提升+低碳化替代”改造。在保温伴热、压缩机驱动、工艺加热等环节推广电能替代。三是构建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实现从能源采购到生产消耗的全链条可视化管控。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构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微电网,实现绿电就近消纳与绿证资产增值。 (田红营 采访)

将绿证纳入能源管理体系 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

长庆石化公司机动工程部主任 韩冬:

绿证新政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传统能源企业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布局”。企业应以绿证强制消费为契机,主动将绿证纳入能源管理体系,通过绿证交易优化电力消费结构,降低整体碳排放强度,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从单一采购到系统优化,提升用电“含绿量”。寻求集团内部优势资源,通过战略合作模式从绿电充沛的单位采购带证绿电,实现绿电自发自用。通过深化智能电网应用、高效电机替代、余热回收等方式降低生产电耗,使有限的绿证覆盖更多生产环节。探索利用绿电制氢并耦合化工生产,推动传统高耗能产品向低碳化升级。

二是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创造,提升发展“含金量”。打造绿色供应链,通过绿证认证增强产品低碳属性。探索绿证质押融资、碳金融等工具,将环境权益转化为低成本资金,支持新能源项目建设。(朱虹 采访)

记者观察

绿证新政或重塑高耗能行业竞争格局

绿证新政的落地,正在为高耗能行业按下转型加速键。当“强制消费”的闸门开启,传统发展模式与绿色消费新规相互碰撞,或将重塑行业未来竞争格局。这场变革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企业能否将政策压力转化为转型动能,将决定其在碳中和时代的站位。

新政的强制性条款,倒逼高耗能行业跳出“舒适区”。面对产业链脱碳的迫切需求,绿证机制将隐性的环境成本量化成真金白银的支出,企业将不得不直面其能源结构的脆弱性。

短期来看,企业需承受环境成本内部化带来的阵痛。当前绿证交易规模与行业需求的不匹配,可能引发价格大幅波动。但危机中往往蕴藏转机:组建采购联盟增强议价能力,创新“绿证+碳资产”组合管理模式释放协同价值,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这些探索不仅可以化解合规压力,更能打开环境权益增值的新通道。长期来看,则必须围绕绿电消纳构建全新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当深刻意识到,绿电布局不仅是环保责任,更是构筑能源安全防线的“战略粮仓”。从优化生产工艺到探索新型用能模式,这些既是满足政策要求的务实举措,更是企业在未来能源竞争中抢占先机的关键落子。当绿证市场从成本洼地变为价值高地,那些将环境权益视为核心资产的企业,便可通过绿证交易撬动新的效益增长点。

站在能源转型的历史交会点上,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阵痛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未来趋势的误判。绿证新政的出台,提高了准入门槛,也为主动求变者开辟出更广阔的赛道。当政策推力、技术突破与市场进化相互交织、协同作用时,那些将绿色基因融入发展战略的企业,终将在行业洗牌中占据制高点。历史反复证明,颠覆性变革面前,最大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把约束视为跳板、将挑战转为机遇的破局者。(薛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