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双碳新时代: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首开先河,陕西、湖北双举措推动低碳发展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25-04-15 浏览量:27

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于近期取得了几项标志性进展,特别是在气候投融资、海洋碳汇交易及煤炭消费峰值的预测等方面,充分展现了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生态发展方面的决心和创新能力。

一、陕西省碳投融资新举措: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2025年,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省发展改革委等六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推动陕西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此举意在通过政策引导,推动陕西省在气候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新措施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出了碳减排挂钩贷款。这种贷款机制将企业的减排绩效与融资成本紧密绑定,表现优异的企业有望享受减少50基点的利率优惠,这无疑为减少碳排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激励。

此外,措施还设置了110%担保费率上限,该额度较市场平均水平降低了30%至50%。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政策允许碳排放权和碳普惠积分“双质押”,使得首批试点企业获得了超亿元的融资。

通过这些举措,陕西省希望形成“政策+金融+产业”的协同效应,推动全省的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促进企业在减排上的积极性。

二、湖北积极探索“零碳国企”行动

同样在这个春天,湖北省快速启动了“零碳国企”行动,14家省属国企和金融企业共同宣读了倡议书,明确了以“零碳”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的目标。这不仅是湖北省在国企改革中实施的重大举措,更是全国范围内推进低碳转型的重要标志。

湖北省国资委指出,行动将以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创建“零碳国企”、逐渐实现企业的碳中和目标,湖北为推动中部地区的绿色崛起注入了动力。

这种转型不仅仅体现在企业政策上,还包括绿色办公、数字化碳管理等多方面。湖北的这一战略表明,企业不仅要在业绩上追求利润,还要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上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三、全国首宗“沉积碳—惰性碳”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的成功实施

国策不断发力,4月11日,中国在碳市场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全国首宗“沉积碳—惰性碳”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在福建连江达成。这项交易涉及326.4吨的创新型海洋碳汇产品,总金额为32640元。这一创举使得涉及到非法捕捞的企业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生态修复,从而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留下希望。

这两类碳汇产品——“沉积碳”与“惰性碳”,分别是通过海洋中大型藻类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产生的有机物碎屑埋藏于海底以及难以被微生物分解、能长期留存的碳。通过此次交易,可以看出国家在探索海洋碳汇司法保护新模式的决心,同时为全国海洋碳汇交易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四、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在2028年前后达峰

在其他领域,中国煤炭消费的前景也逐渐清晰。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预测,煤炭消费总量将在2028年前后达到峰值。随着国家致力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煤炭产业将需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能源结构。

该协会副秘书长张宏指出,煤炭行业需要在“十五五”期间完成从“保供主体”到“调节性电源”的角色转变,同时需要加速清洁能源替代及相关技术的突破。未来的煤炭行业不仅要注重保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在能源结构中的优化。

五、国际海事组织(IMO)碳定价协议的通过

国际上同样获得了关注,国际海事组织(IMO)近日批准了一项重要的碳定价协议,目标是到2040年将全球航运业的碳强度降低65%。这一协议的通过,不仅强化了海洋运输行业的环境责任,更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思路。

根据这一全球航运业碳定价协议,液化天然气船舶等绿色船舶将无需支付费用,反而可以通过减排获得权益。这一举措势必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航运行业竞争,促使清洁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在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的多项政策的出台,从陕西的绿色金融创新到海洋渔业的碳汇交易,再到湖北国企的低碳行动,以及对煤炭消费峰值的预测与国际碳定价协议的通过,无不彰显出国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与魄力。未来,我们期待这些措施能有效助力中国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实现更加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