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贸导刊》6月上 发布时间:2025-07-28 浏览量:38
制造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投资稳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调研了解,我国制造业投资正处于快速转型升级期,技术进步加速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传统制造业投资转型创造了新空间。但是,美国大幅加征关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居民消费不振等因素对制造业产品需求增长形成制约,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可持续性。应收账款回收难、高技术企业境内外融资受限、用能指标不足等也不同程度制约制造业投资增长。建议以扩大需求为牵引稳定制造业投资,不断完善制造业投资资金支持和要素保障体系,强化制造业投资技术支撑。
一、制造业投资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一季度,全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高于整体投资4.9个百分点。在30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投资增速超过10%的达到21个,其中既包括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也包括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等传统制造业。调研显示,当前我国制造业投资呈现加速转型趋势。
(一)技术进步加速推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
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进步带动高技术领域投资快速增长。2025年1—3月,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5%,比全部投资高2.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0.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8.5%。浙江某航空零部件制造企业反映,C919国产大飞机步入快速交付期,带动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加大固定资产投入。上海某机器人公司表示,DeepSeek的出现显著降低人形机器人训练成本,整个行业信心大增。人工智能正加速重构人机协作范式与产业价值链条,带动传感器、精密零部件等供应商协同发展。
(二)技术进步加速为传统制造业投资提供新空间
技术进步加速时期,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会加快,投资需求会增加。叠加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企业用工短缺、用人成本上升,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提高、监督趋严等形势和要求,制造业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需求增加,为数智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又反过来促进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形成“技术进步—投资增加—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2025年1—3月,全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7.2%,比全部投资高出3.0个百分点。调研中,多家电器制造、钢铁制造、纺织印染等企业表示,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是其投资的主要方向。
二、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面临三方面堵点
虽然,当前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长保持较强韧性,但也面临需求不振、融资不畅、要素保障不足等制约,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可持续性。
(一)需求不振影响制造业企业扩大投资意愿
当前,制造业产品需求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超过两年负增长,企业面临“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困境。从外需看,特朗普自2025年1月20日宣誓就职以来,已连续多次宣布对我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预计加征关税影响将在二季度逐步显现,下半年出口增速承压。与第一任期相比,特朗普2.0关税“大棒”挥舞的范围更广、力度更狠。多家企业反映,特朗普加征关税、升级反倾销调查等政策导致企业出口承压,出口转内销竞争加剧,企业绕道墨西哥、越南等地规避关税壁垒的余地减少。从内需看,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居民收入增长不确定性增加,居民扩大消费的意愿不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经超过两年位于低增长区间,2025年4月同比下降0.1%。房地产开发投资依旧呈现收缩态势,居民购房意愿和信心依然不足,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上游原材料制造和下游消费品制造均面临需求收缩问题。调研中,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杭州、江苏苏州和南京等地均表示,仅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有企稳复苏迹象,占比更大的外围地区仍然没有起色。某房地产企业反映,推动高品质住宅建设,新出让地块容积率更低,对客户更具吸引力,但对早期出让地块的开发项目冲击较大。制造业需求不振,将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可持续性,阻碍“需求增长—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长—投资增长—需求增长”的循环畅通。
(二)应收账款回收难、部分企业境内外融资受限等制约企业扩大投资
一是融资成本改善出现分化。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支持制造业企业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的政策,但总体来讲,融资成本依然较高,存在明显分化。一方面,央企、国企及大型民营企业以极低成本从国有大行获得贷款后,将富余资金以较高利率存入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空转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溢价显著上升。二是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困难。2023年以来,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大幅增长,从2022年的54天增长至2023年的62天,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65.6天。应收账款回收周期越来越长,导致企业投资自有资金不足。2025年1—3月,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达72.6天,较2024年同期增长3.1天。上海某汽车零配件企业反映,下游汽车制造商的付款周期越来越长。江苏苏州某芯片制造公司反映,头部企业对供应商的资金占用严重,企业收到的货款大多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票据,根据监管要求,银行承兑汇票的最长期限已经缩减至不超过6个月,但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利用商业票据进行支付。企业收到的商业票据很多已经被转手多次,很难再转出去。三是部分高技术企业境内外融资均受阻。利用境外资金方面,美国政府陆续发布多项对我国投资限制,禁止美国资本、产业方投资我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企业,我国高技术企业海外融资的难度增加。国内上市方面, 2023年下半年开始,证监会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企业境内上市融资遇到障碍。
(三)用能指标不足和用电成本较高制约制造业新增投资
受能耗总量控制影响,制造业企业扩产受限。浙江省反映,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用电需求大增,全省用能紧张。江苏南京某钢铁企业反映焦炉改造项目需新增能耗指标,而审批周期长达6个月。当前,部分地区在绿电分配、交易、抵扣等方面的机制尚不顺畅。一些地方反映,绿电成本较高且供应不稳定。
三、促进制造业投资的政策建议
建议以扩大需求为牵引稳定制造业投资,同时,不断完善制造业投资资金支持和要素保障体系,强化制造业投资技术支撑。
(一)以加力和优化“两新”政策实施为牵引稳定制造业企业需求
调研显示,“两新”政策实施对稳定制造业产品需求,提升企业投资积极性具有显著作用。某电梯企业表示,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有利于缓冲房地产市场调整对电梯行业的不利影响。某电子企业反映,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围至手机等数码产品,其下游客户手机出货量明显增加。建议以加力和优化“两新”政策实施为牵引稳定制造业企业需求。一是通过增发国债等方式进一步增加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扩大支持的行业领域和商品范围,加大政策宣传,做好供需对接。二是降低资金申报门槛,激励地方和企业实事求是申报项目,避免盲目包装大项目。三是简化资金申请流程,明确不涉及新增用地的设备更新项目无需出具用地预审证明。四是延长申报周期,让企业充分了解政策信息和申报流程方法。五是减少资金拨付前置条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六是研究将配电网设施、非“双一流高校”和职业学校等仪器设备更新纳入扩大“打捆申报”的领域,将海洋捕捞渔船和船上设备更新纳入支持范围。同时,要多措并举帮扶受加征关税冲击严重的困难企业,加强融资支持。支持企业抱团出海开拓新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利用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引导企业关注国内市场消费升级趋势,开发个性化、功能化、绿色环保的产品,满足国内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完善制造业投资资金支持政策
一是落实落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完善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长效机制,整治恶意拖欠账款行为,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二是限制大型企业用商业承兑汇票支付应付账款的比例和期限,减少对民营中小企业资金的占用。三是扩大对制造业等领域中长期贷款投放,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推广和重大装备应用的融资支持,提高政府融资担保机构中长期贷款损失分担比例,鼓励商业银行延长贷款期限、放松中长期贷款抵押条件。
(三)加强制造业投资要素保障
加快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再利用,统筹用好能耗增量、新增可再生能源抵扣、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用能空间等指标。通过跨省绿电交易、峰谷电价差异化补贴等方式,定向降低制造业用电价格。
(四)强化制造业投资技术支撑基础
一是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共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成立主导产业研究院等方式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撑或信息服务。加大工业互联网等共性技术研发,让技术进步成果惠及广大中小企业,扩大创新成果覆盖面,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二是加强制造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增强行业发展后劲。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